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唐纳兰关于限定摹状词区分为归属性用法和指称性用法的观点基本合理,但他对罗素和斯特劳森的摹状词指称理论的批评有失偏颇,因为罗素主要是从语义学的角度谈论摹状词的指称,斯特劳森则首次区分了语词的指称性使用和归属性使用,指出了从语用学层面研究语词的新思路。唐纳兰关于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罗素和斯特劳森观点的发展,特别是对斯特劳森的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他是在罗素和斯特劳森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丰富的摹状词指称理论。  相似文献   

2.
罗素来华是20世纪年代民国社会的盛事,为文化初新的民国学界注入"引导中国向何处去"的兴奋剂,对民国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传播罗素思想,作为罗素来华重要推动者的讲学社创办了《罗素月刊》。《罗素月刊》以人名而名,开创了民国时期人物研究类期刊的先河。本文以《罗素月刊》刊载文章为重点,以历史资料为依托,详细梳理其刊创渊源、刊载宗旨、作者群体、发行情况、学术影响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力求复原其作为民国时期人物研究类期刊的嚆矢之貌。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随着罗素来华,数理逻辑传入中国,1922年出现了中国第一部数理逻辑译著《罗素算理哲学》。通过对罗素来华讲演、《罗素算理哲学》的成书背景、内容及其引起的两场学术争论进行研究,认为此书不仅为中国数学界打开了通往数理逻辑的大门,使中国数学家、逻辑学家了解并研究数理逻辑,并且对数理逻辑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乃至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描述论的逻辑分析叶锦明罗素的描述论是他的哲学之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罗素常常对自己以前的看法提出严厉的批评和重大的修改,但描述论却是一个例外。他自始至终认为这个理论是正确的。[1]事实上,自从描述论被提出之后,至史特劳逊(P.F.Strawson)发...  相似文献   

5.
否定性事实问题一方面与真理符合论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又涉及到认知主体如何理解否定的问题,因而是逻辑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罗素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在逻辑原子主义时期,罗素认为没有否定性事实就无法解释肯定性假命题和否定性真命题,因此否定性事实是存在的。在转向中立一元论后,罗素将否定联结词转换为主体的认知状态,并认为包含"不"的判断语句的真值是由认知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的感觉所确定,因此否定性事实并不存在。当代学者巴克和杰戈对否定性事实的存在性提出了新的论证,这为批判地看待罗素在否定性事实问题上的思想转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透明性论证被认为是对意向主义的有力支持,许多人进而认为透明性论证支持了罗素式意向主义,对弗雷格式意向主义不利。然而,从经验透明性到罗素式意向主义的论证需要额外的前提。承诺这个额外前提的罗素式意向主义者,为了说明色谱反转,不得不承认世界上存在非自然的性质,与意向主义的还原论动机相悖。因而,从透明性既不能亦不该走向罗素式意向主义。  相似文献   

7.
颈椎病危害"办公族"的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无暇关注自己身体的任何微小变化。但不容忽视的是,颈椎病正随之而悄然危害着"办公族"的健康。 一项最新的临床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一向为人忽视的颈椎病的患病率正逐年上升,已达17.3%,并正呈现年轻化趋势。许多人因忽视对颈椎病的预防治疗而健康受损,并造成令人扼腕叹息的后果。 手指有些发麻,还会经常头痛,肩  相似文献   

8.
莫尔纳问题使得否定真理以及相关主题再次成为了学界的争议焦点.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它并非一个全新的问题,罗素在逻辑原子主义时期就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尽管哲学家对莫尔纳问题从各个角度做出了回应,但是这些回应都有一些不足之处.从逻辑形式来看,否定真理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断言虚构或者主观创造的对象不存在的命题,另一类是断言某个...  相似文献   

9.
罗素的本体论思想与他的名称和摹状词理论具有密切联系。简单事实是关于世界的基本事实,其基本成分是殊相和共相,殊相是本体;原子命题描述简单事实,其主词是名称,名称是对殊相的命名,而只有亲知的殊相才能够被命名;形式上占据主词地位的并非就是名称,因为它并非必然是亲知的,因而日常被认为是名称的符号通常是缩略的摹状词。摹状词理论体现了罗素本体论上的思维经济原则。  相似文献   

10.
如何看待因果关系在物理学和专门科学中的角色是当代哲学和科学哲学中一个最富争议的论题.与消除物理学因果关系的罗素及新罗素主义相反,高层次因果还原论从一端走向另一端,认为物理学是唯一适用因果关系的科学,而专门科学中的因果关系要么是多余的,要么是无意义的.然而,鉴于高层次因果还原论形而上学假定的内在限制及专门科学因果关系的特...  相似文献   

11.
文化、文化资本与休闲--对休闲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当今,"文化"是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什么是文化?文化赖以什么得到传承?什么是文化资本?文化何以成为资本?什么是体闲?休闲如何延续文化?休闲如何构筑文化资本?本文从休闲研究的视阈探讨文化、文化资本与休闲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使休闲和文化走出概念的圈子--一是获得文化的真谛;二是升华我们的休闲生活;三是为经济注入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12.
"赛博空间"的产生给人们的休闲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亦赋予休闲以换位、转移、增强智力等新的实质内涵.呈现出便捷性、自主性、虚拟性、精神性等传统休闲方式所不曾有的休闲特征.赛博空间休闲的价值本真就在于使人真正成其为人.  相似文献   

13.
论休闲在后工业时代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休闲作为文化消费的核心方式将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支柱。本文通过后工业时代为人的休闲生活提供了丰富两条件,休闲生活推进了人的个性自由和多维发展,休闲对于工业教育的挑战,休闲正导引着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四个方面的论述,指出休闲在后工业社会将成为人们追求自我化精神生活的主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和休闲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休闲服务业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繁荣起来的。城市化过程所带来的人均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和闲暇时间的普遍增加、区域市场的不断集中和扩大、人们休闲技能的提高和体闲观念的转变,以及城市强大的休闲服务供给创新功能,都极大地拉动了对体闲服务的消费需求,从而推动了体闲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居家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许多休闲生活理念和休闲生活方式的优秀内容。在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它们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从休闲的视野对中国传统居家文化进行新的诠释,对引领人们认识与弘扬中国传统居家休闲文化,提高居家生活的精神文化品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休闲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休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儒家以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将休闲当作修身养性完善德行的手段,追求着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人生境界;道家则以超然出世的人生态度,追求着天地浑成、物我为一的境界,以求得精神自由为人生目标;禅宗则以在世的人生态度,摆脱人生的一切烦恼,进入快乐无忧的境界。无论儒、道、禅三家的休闲观念有何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总的说来,中国人的休闲哲学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一种生存智慧,或者说是中国古代哲人教给人们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精神的自由,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的一种快乐的哲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我国社会目前缺少对休闲“文化价值”的认识,欠缺“国民权益论”思想的支持及缺少行政、地域社会支援的现象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日本社会休闲的实际运行机制指出,发展我国休闲应首先着手形成国民休闲文化价值的社会意识主流,确立其权益属性,其次为建设权益保障制度,接下来是开展休闲活动的具体“技术”方面建设,从而促使社会休闲系统的运作建立在“权利”的本位基础上,各级政府必须回到“事业”立场上来对待国民的休闲要求,建设公助、共助、自助协力的社会机制,使我国的休闲业在很好地体现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健康地得以开展。  相似文献   

18.
和谐作为中国休闲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中国休闲文化对“天道和谐”、“心性和谐”、“形上和谐”的理想追求。将“和谐”贯穿于休闲文化的实践当中,目的是使休闲真正地成为世俗生活中的一种生命超越形式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方式,其精髓在于要让人在有限的生命当中领悟无限的生命意义,建构诗意化的人生范式。  相似文献   

19.
休闲、信仰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耳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0):74-76,89
休闲不是简单的放松、娱乐、玩.通过对历史上休闲与宗教之关系的梳理及对休闲之深层意义的探讨能够看到,在更本质的意义上休闲是我们形成自己信仰的一个基础,从而跟人类最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休闲中建立信仰要求我们对自己的欲望有一定的节制,但这跟休闲理论中经常强调的自由要素并不相悖,甚至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闲暇"与"休闲"两个概念的对话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闲暇与休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无“闲”,何谈“休”。但此“闲”更指一种心态和心境。闲暇,是一种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其价值重大。休闲,是使人“成为人”过程中的重要舞台,是人的本体论意义之所在,是一种生活实践和生命体验,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是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也是促进文明与社会进步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