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智勇 《科技信息》2009,(16):117-117
先秦时期动量关系的表现,以“数·动”格式为主。动量词产生并广泛使用后,并未依照先秦表量的主要方式,而是采用了“动·数·动量”格式。此格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延用至今。从“数·动”到“动·数·动量”的转化,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是汉语自身发展完善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先秦两汉时期的"v杀"和"v死"结构,得出动结式并不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尽管如此,汉代却已具备了动结式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结合汉及以前的数值记数法,对《史记·律书》中记载的数据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另一种解读方法,认为它可能是将无单位量纲的(以81为黄钟律数生律所得的)十二律律数转化为以寸、分表示的有单位量纲的律长而得到的.对其中的7个非整数律长取到寸、分及分的约数,约数的分数部分统一以3为分母,舍去分子上的非整数部分.这样所得各律律长数据与原文数值吻合得较好,相互之间的联系痕迹也很明显.《史记·律书》"律数"节记载的律长数值与同节所记的五音律数是一致的,皆为三分损益法生律.  相似文献   

4.
所谓"三·五·一班级激励模式"就是班级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三项基本目标、五种激励策略和一个坚持,它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符合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特点,符合教育规律。它肯定了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促进了学生的竞争,给予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活动的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能使每个学生都在激励中健康、快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动量词是汉语量词系统的两大部类之一。先秦时偶尔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成熟,到唐五代已经盛行。本文试图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唐五代的动量词系统进行共时与历时的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6.
从语义角度看,汉语的大多数动量词都源于"行走"义动词。汉语动量词的形成大多经历了"行走"到"频次"的转化过程,而这个转化过程大致经历了"功能扩展"和"代入"两个阶段,"转喻"则是促使"行走"义动词演变为动量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潍坊学院学报》2021,(3):43-47
在迄今几十年的小说创作过程中,严歌苓建构出独具特色的"母性·雌性"观。这一理念发迹于《雌性的草地》,肇始于《少女小渔》,扶桑和阿尕身上的母性初具雏形。王葡萄、田苏菲、小环和多鹤这几个女性人物的塑造是"母性·雌性"观成熟的标志。小梅、梅晓鸥、丁佳心和万红则显示出严歌苓对这一理念的执着和信心。在这些代表性人物身上,均体现出生命力顽强、包容和坚定的品性,这也是"母性·雌性"观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8.
先秦汉语"所"字结构具有类型多样化、功能复杂化等诸多特点。本文通过考察《吕氏春秋》的"所"字结构用例,认为该结构中"所"字应为指示代词,并有"所+动"、"所+形"、"所+名"、"所+介+动"等多种结构类型,且相应地能充当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及状语等成分。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主要基于两个隐喻系统:"时间在动"隐喻系统和"自我在动"隐喻系统。分析这两个隐喻系统在汉语"前"、"后"时间表达中的表现,发现汉语使用中"前"、"后"不对称,并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动趋式"V 出来"与宾语同现有四种不同的格式,通过对影响这四种格式使用的不同语用环境进行考察和分析,主要从篇章结构和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为全面掌握和使用动趋式"V 出来"与宾语同现的四种格式提供了语用方面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9·11"后美国鉴于中亚的战略地位以及全球战略,全方位调整了中亚政策,分析其中亚政策调整的目标及实施手段,可以看出它给中亚各国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也给中亚地区以及周边大国包括俄罗斯和中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先秦“动·之(其)·名”结构作了重新考察,进一步论证了“之”可作领格,“其”可作宾格。认为在某种条件下,“其”也可等于“之”,“取类动词·其·名”和“取类动词·之·名”一样,属于等效双宾结构。  相似文献   

13.
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以美国重要数学教育项目"数的世界"为案例,就该项目对"数感"及其原则性理解进行介绍,然后呈现该项目围绕"数感"这一核心概念而构建的整数概念知识网络。  相似文献   

14.
拥有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点之一,英语没有量词却有表量结构,量词问题是汉英翻译中的难点之一。汉译"动量(名)结构"是还原源语生命气息的重要手段。英语多用名词,静态性强;汉语多用动词,动态性强。汉译"动量(名)结构"译源研究有助于英译汉时静动转换的理论指导。汉译"动量(名)结构"译源包括动词译源、名词译源和介词译源。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诗经·周颂》中的"文王之德"即"文德",历代论家都注释为"仁义礼乐"的政教或个人才德,本文经多方考证,成于周初作品《诗经·周颂》中的"文德"意义并非指"仁义礼乐"的政教或个人才德,而是指文王的武功征讨战略。  相似文献   

16.
《纽约时报》在“3·14”西藏暴乱事件发生后做了一系列报道。通过对报道中各种信源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发现《纽约时报》并非以其标榜的客观性原则来处理“3·14”有关报道的,而是利用信源的种种处理手法最终帮助达赖“流亡政府”成功地对此次“3·14”事件发表了看法。这种信源处理方法背后隐藏善美国媒体解读西藏问题一贯的冷战式思维,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  相似文献   

17.
《荀子·正名篇》提到"小家珍说",前人多不重视。细绎文意,荀子此论的落脚点既不在"名""实"关系问题上,也不在如何使用概念的问题上,而是在后王时君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的"正名"思想与孔子的"正名"思想并无本质差别。文中所提出的"期、命、辨、说",不仅是概念的产生方式,而且更是一种言说方式,体现在文本上则是一种文体形式。这种言说方式和文体形式是在"圣王没,天下乱"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其言说方式概言之为"辨说",其文体形式后人称之为"说体文"。"小家珍说"则是相对于"圣人之辨说"和"士君子之辨说"而提出的,虽然主要是一种学术价值判断,但其中也隐含有对于先秦诸子文体的认识,与《庄子.外物篇》所云"小说"概念可相互发明。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体质健康水平下降问题普遍地存在于我国大学生身上,特别是非体育专业的"公体"学生。相关部门虽然已经颁布了多项增强大学生体质和健康的文件,但成效甚少,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从体测结果上来看并未见有明显好转。网络媒体也时常有大学生跑步、早锻炼、体育课猝死的新闻报道。可以说现在大学生的体质下降问题已经逐渐上升到社会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需要国家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所以更要有强健的体魄做后盾,方能适应未来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体力"要求。所以开展高校体育活动,使大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国家教育部门的首要任务,没有之一。  相似文献   

19.
关于"所+动+者"结构中"者"字的词性,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通过对上古汉语中"者"字词性和功能的探讨,可以看出:"者"字本为代词,经过语言的发展变化,在"所+动+者"结构中虚化成了助词。  相似文献   

20.
"三节龙·跳鼓舞"是流传于湖北省云梦县伍洛寺镇的一种传统舞蹈,是由当地传说与古老的祭祀舞演变而成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该舞的道具形制、表演形式以及舞蹈动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2010年5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鉴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本文根据自己参与"三节龙·跳鼓舞"的挖掘、搜集、整理、编写过程中的体会,对该舞的起源、表演、传承与创新发展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