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正常体温升高,叫做发热。据医生说,发热是人的身体向引起疾病的细菌和病毒进行斗争的迹象。不过医学研究人员仍在对发热及其重要性进行研究。人的大脑控制体温的部位叫下丘脑。天气寒冷时,皮肤中的神经就会向大脑发出信号,让身体储存热量;当天气炎热时,大脑就会“通知”身体发出热量。用这种方法,下丘脑使人的身体正常温度保持在37℃左右。当人们的体温超过这个温度时,就是发热。细菌和病毒引起人体的防病系统释放出一种叫做热原的物质,热原这一词的含意是致热物。这些物质对下丘脑中的温度控制细胞产生影响,使下丘脑作出  相似文献   

2.
<正>什么是"大脑空白"呢?"大脑空白"就是在短促、强烈的情绪状态下脑活动受到抑制所引起的思维停滞、精神衰竭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听到亲人或最心爱的人去世后,有些人可能会刹那间精神衰竭、发呆、晕倒、不省人事;在过马路时如果迎面冲来一辆卡车,有人可能  相似文献   

3.
问与答     
?问:人脑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众所周知,大脑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简单地说,人的思维、情感、记忆、学习等高级活动均是由大脑控制的,此外, 人的呼吸、心跳、摄食、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等也是由脑控制的。大脑可以分为脑干(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间脑、小脑和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  相似文献   

4.
<正>无人机对很多同学来说并不陌生。可是大家对它的总体印象估计还停留在小时候梦寐以求的遥控飞机上,认为无人机就是无人驾驶但需要人遥控的小飞机。其实,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可以说,无人机是有"脑子"的遥控飞机。虽然它的"大脑"受到AI(即人工智能)发展的限制,没有人脑那么灵光,但与遥控飞机相比可是绰绰有余的。战争是最大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5.
"绝对哑巴"能说话 荷兰鹿特丹大学医院的一名医生发现了一个十分惊人的事情:他在对一名患有扁桃腺炎的7岁女孩进行检查时,发现其大脑左半球空空如也,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填充物.按照大脑左右半球的大分工说法,人类大脑的左半球控制语言能力和右半部肢体;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控制左半部肢体.如果人的大脑左半球不存在了,那么人肯定会丧失说话能力,成为"绝对哑巴",而且右半部肢体失控.但眼前的这位小女孩尽管并不能完全控制右半部肢体,但却熟练地掌握了荷兰语和土耳其语,过着和其他正常儿童几乎一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你知道0.618吗?它是包括生物在内的一切物体形态美的最佳尺寸比率,被称为"黄金率"或"黄金分割"。在气象学中也不乏其例:医疗气象学家研究证明,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气温是22℃~24℃,而人正常体温是37℃,正常体温的0.618为22.8℃,在这一环境温度下,机体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和生理功能均处于最佳状态.在地球上的温带气候区,一年当中何时天气最为宜人?一年中1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通过黄金分割计算可知,上半年的4、5月份和下半年的9、10月份气候最为宜人。在北半球,如果我们取人类活动的北纬0度~北纬66度进行黄金分割,结果是地球的北纬25度~北纬41度是人类生存最佳之位置。事实上,在这一纬度范围内,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都比较优越,在此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上60%以上的城市和65%以上的人口。  相似文献   

7.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曾说过:"我国国民大多吃饭过量,因此血液都跑到胃里,大脑不管用。"进食越多,胃肠需要的血液供应就越多,供应大脑的血液就相对地减少了。另外,人的大脑活动方式是兴奋和抑制相互诱导的,大脑某区兴奋了,其相邻部位的一些区域即处于抑制状态。因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     
鱼和鲸鱼的体温是多少度? 鱼类虽被称做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但它们并不是没有体温。它们的体温与它们居住场所的水温大致相同或略微高一些。 例如,鲤鱼在冬季水温5~6℃时,它的体温也是5~6℃;而到了夏天,水温是30℃左右时,它们的体温也随之上升至大致相同的高度。它们比人“皮实”,冷点热点均无妨,但它们很怕温度的急剧变化。因此,在给它们换水时要注意,最好一次只换半量水。  相似文献   

9.
人们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对时间的识别很容易,也很自然,但若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不依赖外界的情况下,人是否还具有识别时间的本领呢?为此,科学家们不带钟表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山洞里生活了几个月。他们对自己的体温、脉搏、血压、呼吸、脑部生物电曲线以及生活作息等作了详细的记录。结果显示,虽然在洞内客观上对时间的识别已经很模糊,但他们机体的生理节律却依然保持着大约24小时的昼夜节律周期之内,所有的测量数据都呈现出与正常生活环境中一样有规律地升降变化。也就是说,人的体温、脉搏、血压、脑生物电等生理节律是随昼夜的规律而发…  相似文献   

10.
大脑与衰老 大脑是引起衰老的中枢器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脑的衰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自30岁左右就已经开始,每天约有10万个脑细胞死亡.到60岁时就急转直下,一般人到了70岁,大脑重量只有年轻时的95%左右:80岁时为90%,90岁时仅剩下80%左右了.  相似文献   

11.
科学之窗     
科学家揭示大脑怎样恢复和存储记忆大多数人把记忆看作是人生经历的集合 ,因为记忆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然而一直以来 ,大脑如何存储和恢复这些记忆对我们仍然保持着神秘。2004年5月7日 ,《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发现 :多伦多市儿童医院的科学家宣布 ,他们已经首次确定了大脑中存储和恢复记忆的区域 ,该区域被称为前扣带脑皮质。多伦多大学生理学副教授弗兰克兰说 ,人脑中的海马体可以处理新近的记忆 ,但不能实现永久储存 ,记忆的存储与恢复工作是在前扣带脑皮质里进行的。记忆的形成被认为是与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连接加固的过…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80年代,好莱坞曾推出过一部有关机器人的科幻影片,内容是说由于机器人的脑中植入了动物细胞,机器人变得像人一样会思考,并且和人争夺统治世界的霸权,这部名为"未来世界"的科幻电影收到了极高的票房价值.今天,影片"未来世界"中的预言部分已经正在付诸实践.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到2030年,计算机或机器人将拥有和人类大脑一样的储存容量和处理速度,甚至能完全代替人类思考.  相似文献   

13.
被窝小气候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是保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基本条件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春、秋、冬三季,睡眠的直接环境就是被窝。了解被窝内的气象要素状况,保持被窝里有适宜的小气候,对保证睡眠的质量极为重要。温度是影响睡眠的最主要的气象要素。专家们认为,室温在20℃~23℃时最适宜人体睡眠。古人说"春眠不觉晓",主要依据就是春天早晨的气温在20℃  相似文献   

14.
鳄鱼不吃东西能活上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而我们不吃东西就活不了多少天,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所摄取的食物能量的大部分都消耗在了让身体产生热量上。那人类为什么要花费巨大的能量将体温保持在37℃呢?众说纷纭的温血之谜无论天冷还是天热,只要触摸别人的皮肤,你就能感觉到人类温暖的体温。一个人的皮肤如果触摸上去感觉冰凉或者滚烫,那他一定是生病了,因为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应该在37℃左右。  相似文献   

15.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 ,人到中年 ,身体其他部位都停止生长 ,但大脑却依然保持继续发展的趋势。该研究证实了预防与年龄有关的疾病———阿尔兹海默症的重要性。阿肯色州老兵健康护理中心的巴特克斯说 :“大脑可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样 ,似乎是和肌肉差不多的东西。”也就是说 ,大脑的结构是一直随着时间而变化的 ,在成年期间也一直在增大。原来通常都认为大脑在 2 0岁以后停止生长了 ,但巴特克斯及其同事对 70名年龄介于 1 9岁至 76岁的人进行核磁共振检查 (MRI)后发现 :大脑白质区一直要到 4 0岁左右才停止生长 ,尤其是在大脑圆形突出部和…  相似文献   

16.
正有人说,中年是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如今中年人却被贴上了"油腻"的标签。与此同时,中年人的身体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下坡路。其实,早在500年前,我国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就提出过"修理中年,以求振兴"的养生法。因此,在人生"分水岭"健康调养中年显得尤为重要。中年人其实很脆弱上有老、下有小的双重压力,让很多人陷入身心俱疲的"中年危机"。经常熬夜,作息不正常,也不进行锻炼,导致现在亚健康严重,世界卫生组织一项调查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病人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7.
正安第斯山高海拔地区的夜间温度经常在0℃以下。虽然生存环境恶劣,但那里丰富的野花资源和较少的捕食者还是吸引了一些品种的蜂鸟"落户"。科学家认为,鸟属于恒温动物,因此,在低温环境中鸟必须消耗能量以维持体温,而蜂鸟白天收集到的花蜜不足以让它们撑过安第斯山的寒冷夜晚。  相似文献   

18.
在冬天,由于外界气温很低,人体为了抵御严寒,皮肤长时间处于“收敛含蓄”状态,血管收缩,减少了体热的散发,以维持体温。因体表血管的收缩,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增加,供给大脑的血液也相对增加,使大脑细胞供氧量充足,所以人们往往在冬天感到精神焕发,头脑清醒。但到了春天,气温逐渐回升,天气变暖,气压往往较低,人体生理机能也随之变化,皮肤血管和毛孔逐渐扩张,皮肤里的血液循环旺盛起来,而供给大脑的血液和氧气就相对减少,导致了脑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降低,人的注意力就不易集中,因而显得反应迟钝,易感疲劳。再有,春天太阳直射点逐步北移,白昼变长…  相似文献   

19.
付子英  唐佳  陈其才 《科学通报》2020,65(8):656-664
揭开人和动物大脑方位感知与空间导航的秘密,一直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科学家通过对大鼠和蝙蝠等动物近50年的研究,使我们对大脑二维(2 dimension, 2D)导航的神经基础有了较清楚的认识.研究发现,在海马和内嗅皮质等脑区有专门的导航细胞,包括位置细胞、网格细胞、边界细胞、头朝向细胞等.这些细胞及它们的"细胞域"可为2D空间导航提供"空间认知地图"或"心灵环境地图"和"指南针".然而,人和大量动物都生活在三维(3 dimension, 3D)空间中,大脑如何完成3D空间环境下的定位和导航?近年来,通过对爬行和飞行状态蝙蝠的研究,发现参与2D导航的那些细胞在3D空间下反应特性和模式均发生明显变化;蝙蝠属于社会性和群居性动物,研究还发现在其海马内存在社交位置细胞和目标方向角调谐细胞,分别负责获取环境中其他蝙蝠位置的踪迹信息以及目标的方向信息.由此可见,脑内这些空间定位细胞构成了导航的神经基础,并经过复杂的功能整合,构成了一个位于脑内的"微型全球定位系统",且在细胞水平上阐释了这种高级认知功能的原理.本文简要介绍了Nachum Ulanovsky等人近些年对蝙蝠大脑3D导航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1.在开始进行人体冷藏之前,患者必须由一位医生正式宣布临床死亡。2.一旦患者被证明死亡,一组人体冷藏学家立即将药物注入尸体内,以把细胞衰竭减低到最小。这些药物通过心肺复苏技术在尸体内循环。3.尸体被迅速降温后一被送往手术室。在那里,外科医生将对尸体实施‘’透析”,即用与器官移植中用以保存器官的溶液类似的冷冻利(温度约为5℃)替换尸体中的血液。4.迅速冷冻大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脑温度太高,就会发生损坏及肿胀。另一方面,如果大脑温度过低,就会形成冰晶,冰晶会损坏细胞。5.完成“透析”之后,已经冷冻至5℃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