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古汉语中广泛使用的表“率领”、“携将”、“携带”义的“以”字,以往都释为介词。本文从“以”字表示明显而具体的动作、位置的分布、与动词互为异文、训诂学家把它解为动词,后世取代它的词的词性,“以”字古字形所示本义及词义引申等几个方面,论证了它的动词性,否定了以往的介词说法。  相似文献   

2.
“诸”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兼词,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助词“乎”)的合音词。“诸”作为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兼词,使用时一般放在句中动词的后面,“诸”所含的“之”是动词的宾语,“诸”所含的“于”则作为引出时间、地点、对象的介词,因此,在“诸”字后面还有一个介词所带的宾语。例如在“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这个句子中,“诸”字所含的“之”指代玉,是“献”的宾语,“诸”字所含的  相似文献   

3.
张漫 《咸宁学院学报》2014,(1):51-52,56
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以”常用作介词和连词,作介词时主要作用是引介谓语动词的方式、手段、工具、对象以及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等;做连词时主要作用是引出动作行为的目的。此外,“以”字还可作词缀。  相似文献   

4.
“与”字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主要介词之一。前人对“与”字的研究,往往仅从训诂的角度对其进行单一训释,而《马氏文通》则站在了语法学的高度,从语法特点、介词宾语的位置、介词宾语的省略等几方面对其语法特点和搭配功能作了详细而系统的论述,比前人大大前进了一步,对后世的语法研究特别是介词研究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的"以"字出现频率很高,有299次。这些"以"字的用法很丰富,就虚实来说,虚词用法居多,实词较少。就其词性来说,有动词、名词、介词、连词、副词、助词等,各种词类内部按语法功能和结构形式的不同又分很多小类。虚词用法中还存在介词向连词过渡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的"把"多用来作介词,是把字句的典型标志,可是在唐代以前"把"字却只是纯粹动词。把字句是在唐代出现的,对唐宋诗歌中的"把"字进行分类研究,包括动词、名词、量词、介词,而侧重点是介词"把",进一步总结出唐宋时期的把字句主要类型,即处置式和工具式,以及处置式把字句的基本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7.
0 引言 0·1 在及物动词前加“被”字“见”字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两种被动表示法。对于这种用法的“被”字和“见”字的词性,《马氏文通》只说它们是加于外动前之字,后来的语法虚词著作及古代汉语教材有的避而不谈,有些谈了,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选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列表如下: ⅠⅡⅢⅣⅤⅥ“被”动词助动词介词介词助词介词“见”副词助动词词头介词副词助动词 0·2 面对这种分歧局面,我们考虑,如  相似文献   

8.
"合"字不仅具备动词的语法功能,而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用法。"合"的语法化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由不及物动词转变为及物动词,再由及物动词向副词和形容词演变,介词的用法当衍生于副词性的"合",连词的"合"当是由介词性质的"合"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9.
普通话的“在”可以用作动词、介词和副词,玉林话的“在”,除了用作动词、介词和副词之外,还可以用作助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也可以表示确定语气。本文全面描述玉林话“在”的各种意义及其具体用法,并对其运用规律作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表示静止状态方位的介词“在”是由静态类动词“在”虚化而来。介词“在”表停点或终到点的语法意义取决于它所依附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南北朝时期,表示停点题元标记的“在”字短语开始前移,句子的中心成分变得相对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语法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以”作介词,有其鲜明的语义和结构特征,介绍“以”是从动词发展而来的,其静态的储存义“用”表现出强烈的工具性。其语义指向的转指性使介词“以”的宾语位置常常前置。“以”的词汇意义的虚化与其语法功能的虚化反映出大体一致的特性,当介词“以”表工具的词仪意义弱化。其结构上的关联作用成主导时,介词“以”便进一步虚化为连词。  相似文献   

12.
这个“有”还应看作动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的介词与动词存在着不解之缘,绝大多数介词来源于动词,且许多仍兼有动词功能。研究区分动词与介词的方法对于深入认识介词有一定意义。本文试从语法特点、语义范畴和切分可行性三方面分析了“有(“没有”)+比较或估量对象+[那么(“这么”)]+形容词”格式里的“有”和“没有”。判定仍应看作动词,并非如有的文章所说的已转化为介词。  相似文献   

13.
“堇”在《说文解字》中释为“黏土也”,分析为形声字,一直存在争议.从古文字角度,结合先民社会生活,对以“堇”为声符的同族字进行考释,探析“堇”字的本义,考察其引申义,得出“堇”从不同角度进行引申孳乳,显示了“堇”字族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文章归纳了《史记》中双宾动词进入“于”字结构和“以”字结构的规律、原因以及“于”、“以”在句式中的作用。“于”、“以”的使用既和动词有关,也和句子强调的重点有关,同时“于”字还可以用来区分直接宾语和问接宾语的界限。  相似文献   

15.
具体的语言环境与大量的语言事实是正确界定一个词词义及词性的先决条件。文章就传统的析“以”为“率领”义时的介词词性与动词词义存有疑虑,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明析这一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6.
贵阳方言中有“把”字的句子使用得相当普遍。从其时的角度观察比较,我们发现贵阳活中有“把”字的句子,同普通话比较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从历时的角度分析研究,又发现贵阳活“把”字使用的情况,同近代汉语有相似之处。本文的宗旨就是从动态语言、静态语言多方面研究“把”字,了解这个词的来龙去脉,以及“把”字演变到贵阳话和普通话的速度差异,找出规律,为推广普通话做些工作。从共时的角度分析比较“把”字。同普通话相比较,“把”在贵阳方言中有4种较特殊的用法:l、“把”作介词,不引出主动者;乙“把’作介词,相当于普通话的…  相似文献   

17.
说“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人多认为“军”字的“驻扎”义系名词活用为动词。本文根据“军”的古文字形、前人对“军”字本义的说解及古书用例,确认释“军”的本义为“环绕”是正确的,因此其属性本来就是动词;并根据对“军”的词义系统的梳理,由“环绕”义引申为”驻扎”义,词的属性未变,根本不存在“词类活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字本来就是一个动词.从早期的字形特征来看,"以"字的主体结构是一个侧立的人形,在手臂下部勾勒有一个圆团,像手执物状.甲骨文中的"以"字表"贡纳","进献"之意,也表较抽象的行为动作,相当于"用"、"做".后来,"以"多充当介词或连词使用.  相似文献   

19.
“所”是古汉语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一个虚词,大家各执一端,难有定论。陈望道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指出,研究虚词必须连带注意虚词所跟的实词或虚词所在的句子组织,才能确实指出虚词的功用。①本文试用“变换”分析的方法,对“所”字结构作一初步探讨。一、一般认为,“所”字常用在动词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所”字所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但是离开上下文,“所”字结构本身一般不能明白表示是人还是物,更不能“具体”表示是什么人,什么事物,因此“所VP”结构中,(VP为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往往还可在之后出现其指代…  相似文献   

20.
“而”字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汉语中的“而”字作为连词时,连接两个语言片断。所谓语言片断,是指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词、词组或分句。这两个语言片断可以是顺承关系,也可以是转折关系。所谓转折就是前项语言片断跟后项语言片断(在“而”字前边的语言片断叫前项语言片断,在“而”字后边的叫后项语言片断)意义相反、相对,后项语言片断不是顺着前项语言片断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到另一方面上去。连接这种关系的“而”字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