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近年来,不少学者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来阐述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使底层精英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进入中上阶层,从而改变自身命运。然而,也有学者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家庭背景差异以及现有的就业制度等使得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弱化,甚至出现阶层固化的现象。从功能理论视角来看,一个人所获得的教育资格决定了他的职业,进而决定其所处社会的阶层。这一基本观点的前提是教育机会均等,由于受多种外在因素影响,事实上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从冲突理论视角来看,社会各阶层子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进一步固化了原先所处的阶层,出现了高等教育的"马太效应"。冲突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阶层固化的现象,但忽视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多样性和创造性。韦伯的教育理论把个体的行动和社会结构结合起来,倾向于高等教育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长期的。高等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积极作用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其他影响因素日益凸显,有可能遮蔽了高等教育这一积极作用的发挥。当前,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是多元的,应调动多方力量通过"入口"和"出口"两个层面的把关,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会分层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社会分层刺激着社会流动,公众尤其是底层公众都有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意愿.向上流动是人们趋之若鹜的目标。为此,本文从:1、社会流动中的难题: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的代际传承阻碍着底层社会向上流动;2、成人教育在打破代际传承与向上社会流动中的作用两个方面发表了自己一点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帮助更多的农村家庭子女进入大学,这一群体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成功崛起”和在高等教育阶段的“融入困境”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议题。文章以一位由贫困山区考入精英大学的女生“小蝶”的求学历程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取得教育“成功”的突围机制和在高等教育阶段面临困境的原因,以及不同教育场域中“成功”与“困境”背后的关联性。研究发现,“读书”是帮助农村女性成功击破“底层社会再生的聚拢力”、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基础教育阶段以“学业文化资本”为主的选拔标准与评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家庭背景以及精英型文化对个体教育成就的决定性作用,为具备“亲学校文化”的农村子女提供了通过读书实现阶层突围的制度性保障。与基础教育阶段不同的是,精英大学场域中的主导文化是精英型文化,学生的出身以及出身背后习得的“精英型文化资本”的质量对个体的影响在该阶段开始凸显,先前“学业文化资本”对个体的功能被削弱。此时,文化再生产开始发挥作用,对不具备精英型文化资本的农村子女启动排斥机制,导致像“小蝶”这样的农村学生在精英大学中面临多重困境。文化再生产理论在中国情境中“失效”,是因...  相似文献   

4.
农村阶层分化与中间阶层的壮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促进农村阶层的分化,实现向上流动是壮大我国中间阶层的关键。当前中国农民正处于阶层分化而又难以实现向上流动、进入中间阶层的困难时期,对此应采取适当措施促进农村阶层的合理分化与发展:深化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其它管理制度;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城镇建设;普及教育,发展高等教育,促进教育公正。  相似文献   

5.
促进农村阶层的分化,实现向上流动是壮大我国中间阶层的关键。当前中国农民正处于阶层分化而又难以实现向上流动、进入中间阶层的困难时期,对此应采取适当措施促进农村阶层的合理分化与发展:深化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其它管理制度;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城镇建设;普及教育,发展高等教育,促进教育公正。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认为教育是现代社会流动的重要机制,即个体通过教育可以实现自身的向上流动,进而引领社会的整体流动。在我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个体获得的教育程度与其阶层背景密切相关。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教育中的“马太效应”问题,就会阻碍我国的社会流动。提出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基础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规范高等教育收费,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坚持利益获得原则,促进个性化教育过程平等。  相似文献   

7.
"留守子女"是教育对象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诸多问题,这直接危害到他们本人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关注农村"留守子女"就是关注农村的明天,关注国家的未来,我们可以动员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力量,构建有利于"留守子女"健康成长的监护体系。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十年以来,我国社会处在一种不断变动的社会化转型时期,农民工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特殊生力军流动到城市。大批的农民工子女也因父母务工而来到城市,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民工子女自尊心很强烈,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得比较自卑,他们是被边缘化了的群体,孤立无助。无论是对城市还是对农村,他们都没有办法产生归属感。长此以往,对他们的社会化和和谐社会的建构是极为不利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农民工子女如何融入所在城市的问题,从社会结构、家庭、个人三个方面找出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从社会学专业的理论视角分析并提出解决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和措施,这有利于增强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性,为其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的关系一直是个热门问题,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是指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社会分层影响了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的过程和结果等.二是指高等教育促成了社会分层与流动,高等教育促进了社会的分层、影响了个人的社会地位,加速社会流动.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事关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家庭幸福和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个体层面看,农村流动父母在城市中职业特征和就业状态,以及他们较低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其中很多人的子女的留守状态.  相似文献   

11.
教育除了要追求效率,实现社会选拔的功能,还要有助于社会均等和社会公正.农民子女作为弱势群体,实现向上流动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但目前的教育中却存在着许多对农民子弟不利的因素.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导下,综合各种力量,解决城乡教育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教育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和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重要遴选机制,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现实中义务教育的日益贵族化与广大弱势农民工子女群体亟需的义务教育背道而驰,无疑有着深刻的制度与法律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张晞 《科技信息》2010,(21):167-168
运用访问调查、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改善江、浙、沪地区外来人口学校学生体育参与预计所带来的社会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善江、浙、沪地区外来人口学校学生的体育参与有利于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有利于促进外来人口子女向上流动,促进城市化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建立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国内人口流动极其频繁,因此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子女需要接受基础教育,这种情况类似于我国目前出现的大量流动人口子女需要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2014年春节期间发生了一个大新闻,张艺谋夫妇为"超生"的子女缴纳了784万元的社会抚养费。有很多网友惊呼,这个数目足已办理海外移民了。虽然张艺谋夫妇一开始对于超生的子女讳莫如深,但是他们毕竟用自己的行动执行了国家现有的政策。他们没有像很多名人加入外国国籍,或者跑到国外去生孩子。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数据,考察户籍身份、家庭背景与学生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户籍身份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更有可能来自弱势家庭;(2)在控制家庭背景的条件下,贫困地区农业户籍学生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处于最不利地位;相比贫困地区农业户籍学生,非贫困地区农业户籍学生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的优势不明显,而非农户籍(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学生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的优势则明显得多;(3)在控制户籍身份的条件下,家庭背景越佳,学生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的优势越明显;(4)不论户籍身份是否优越,弱势家庭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比例总是处于较低水平。建议通过制度性安排解决好贫困和农村地区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重视家庭背景对学生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加强对弱势家庭子女(尤其是贫困和农村地区弱势家庭子女)的经济和文化资助;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政策体系,提高教育补偿政策的精准性与公平性。  相似文献   

16.
流动农民工的教育观念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一篇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情况的调查。我国的流动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对子女教育观念落后,和学校老师缺乏沟通,特别是不能给子女提供稳定的学习环境,家庭缺教育投资不足。本次社会调查主要运用了访谈法从流动农民工自身的教育观念,素质和价值观方面调查对其子女成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教育发展有利于农业劳动者阶层向上流动,另一方面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制约农业劳动者阶层顺利向上流动。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促进农业劳动者阶层向上社会流动,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在城乡之间合理分配教育资源;逐步改变高考录取的"城市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康文荣 《科技信息》2010,(18):I0252-I0252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农村教育正受到广泛关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农村家庭作为农村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应发挥出特定的教育优势。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中存在单亲家庭子女多,父母外出务工家庭子女多,独生子女多,不良家庭子女多的"四多"现象。这些家庭的子女大多缺少家庭的关爱,性格古怪,不与人交往,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正由于以上现象的存在,农村家庭教育出现真空现象,家长与学校沟通少。孩子与父母沟通少,造成教育失控,家庭教育名存实亡。再加上近年来农村家庭结构变迁,行成较多的单亲或离异家庭,这些家庭子女得不到亲情和关爱,直接影响其健康成长。农村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不正确或对子女期望值过高等原因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是子女成长的摇篮,是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此,仅对农村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作粗浅的分析,呼吁教育在一线的各位教师好各位家长对每一位学生多一份的关注多一份爱。  相似文献   

19.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消除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长期混乱动荡的状态,转而进入一种自我封闭的保守形态;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再次陷入变动之中,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教育"作为一个变量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流动机制,教育在选择机理上是"结构选择"和"行动选择"的双重选择,而在存在状态上是"平等机制"和"分化机制"相互作用、相互遮蔽.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普遍意识到知识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成为所有父母共同的心愿。然而,作为我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由于经济、文化等因素而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