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袁东 《洛阳大学学报》2007,22(2):101-104
通过对水泵和水箱联合供水系统中水箱运行情况的分析,提出水箱有效容积应分为水箱调节水量和储备水量2个部分.对储备水量的极限值进行分析,给出水箱有效容积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作为汽车重要部件的水箱在采用铜材及铝材方面的基本情况。着重讨论和分析了铜制水箱和铝制水箱各自的优缺点和市场占有率。指出铝制水箱在小轿车和轻型货车市场上的优势较为明显 ,而重型车仍一直沿用铜制水箱。未来汽车水箱必然要朝着节能和轻量化方向发展 ,因而铝制水箱有着相当良好的市场前景。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目前的铜质和铝制水箱并行发展的局面将会持续下去 ,并且 ,作为二者激烈竞争的结果 ,在水箱用材和制造工艺上将会不断出现新的改善和进步。  相似文献   

3.
在封闭静止的蓄热水箱中添加相变材料可以增加水箱热容量、延长水箱升温时间。分别建立了有、无相变单元蓄热水箱的物理模型,利用有限体积分析法对蓄热水箱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封闭水箱加热过程中相变单元的熔化规律和相变单元对水箱温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纯水蓄热水箱,当蓄热水箱中加入占水箱容积9.05%(体积分数)的相变单元、其平均温升29 K时,蓄热水箱的整体热容量提高了25.58%,加热时间延长了1 100 s;蓄热水箱内只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热分层,导致含有相变单元的蓄热水箱较高位置处的相变单元先熔化,降低了较高位置处水的温升速率,使得相变蓄热水箱和纯水蓄热水箱的热分层剧烈程度存在差别;以最大温差值作为判断水箱热分层剧烈程度的依据,不同加热功率下相变蓄热水箱的热分层特征变化规律大致相同,但加热功率越大,热分层现象越剧烈。  相似文献   

4.
以西北新农村117.07 m2的单体建筑太阳能采暖系统为研究对象,以12月15日为例,得出储热水箱热损失主要发生在自然冷却阶段,当日储热水箱的总热损系数为5.68 W/℃,总热量损失为9.49 MJ.再选取其余11个典型日的试验数据对储热水箱总热损系数和总热损失各影响因素进行拟合,储热水箱总热损失由于受到环境温度和室外风速的影响,储热水箱的温度也随之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平均环境温度每降低1 ℃,储热水箱总热损失增加0.067 MJ;室外风速每增加1 m/s,储热水箱总热损失增加0.042 MJ;储热水箱平均温度每降低1 ℃,储热水箱总热损失增加0.068 MJ;储热水箱温度变化幅度每增加1 ℃,储热水箱总热损失增加1.641 MJ.针对储热水箱热损失分析及室内热环境现状,提出将储热水箱置于室内以增强储热水箱储热能力和改善建筑室内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便器高、低水箱存在的漏水和冲洗水量调节问题,研制了防漏可调水量的新型水箱配件.实践表明,在便器高、低水箱内安装防漏可调水量配件可明显地提高便器水箱的节水效果,可任意开关水箱出水口,随意控制冲洗便器的水量.  相似文献   

6.
以乌鲁木齐地区某地板供暖的太阳能热水系统为工程背景,对3个具有不同顶部形状或内置隔板结构的蓄热水箱内流动与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并对各水箱的交替运行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不同时刻采用多水箱交替运行的模式是可行的.根据水箱的热分层评价结果,在该地区典型日中室外气温相对稳定的3个典型时刻(11:30,15:00和18:00),水箱合理的运行模式为:11:30优先运行3#水箱(球形顶部和单圆孔内置隔板结构),其次为2#水箱(锥形顶部和多圆孔内置隔板结构)或1#水箱(锥形顶部和单圆孔内置隔板结构);15:00和18:00优先运行3#水箱,1#和2#水箱互为备用.对于水温要求较高但用水量不大的用户,建议优先运行3#水箱,其次为1#水箱,当用户端回水量较大且用户需要较高温度的热水时优先启用2#水箱.根据当地气象条件适时开启合适的蓄热水箱并合理调节流体参数对于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提高太阳能供暖系统的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相变蓄热水箱的发展现状,结合家用生活热水系统相关设计规范及标准,对相变水箱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并采用有限元软件对相变水箱的性能进行了模拟研究.首先建立了相变水箱的数值计算模型并利用实验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蓄放热阶段水温响应特性、相变材料温度及液相比等参数,对相变水箱的蓄放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另外,比较分析了不同相变层厚度参数对相变水箱蓄放热过程的影响,并对相变材料的用量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对于家用水箱,增设相变材料层可以延长水箱蓄热过程;在水箱放热过程中,放热时间随着相变层厚度的增加呈现先延长后缩短的变化趋势;与其他相变厚度的模拟工况相比,相变层厚度为30 mm时,水箱的释热性能最佳,放热时间较普通水箱增加10%左右,且维持水温处于较高温度的时间有所延长.可见相变材料的蓄放热特性直接影响着家用水箱的性能,寻求相变材料的最优用量可为相变水箱的设计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减少汇水箱的阻力系数可以提高泵站装置效率,文章采用相似原理设计泵站多边形汇水箱水力模型,并对多边形汇水箱的不同流态进行了模型试验.根据π定理和回归分析,对不同系列组合下的试验数据进行了计算,讨论了多边形汇水箱阻力系数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多边形汇水箱阻力系数的数学模型,为泵站优化设计、改建、扩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单容水箱系统的构成并创建了单容水箱系统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讲述了基于单片机的单容水箱液位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和算法控制.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AP1000屏蔽厂房PCS重力水箱中考虑水体与结构相互作用时水箱结构固有特性,基于液固耦合理论分析方法,首先针对重力水箱特殊的结构形式分别建立不同水位高度下的理论分析模型和FEM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方法同水位高度下PCS重力水箱中水的晃动频率的差异性,然后对不同水位高度下水箱中水体的晃动模态进行分析,最后对水箱耦合系统结构振动模态变化进行探究。研究结果得出:等效圆柱水箱和等效环形水箱计算得到的晃动频率相差不大,且FEM法得到的水的晃动频率比理论方法小;水晃动频率随着水位升高而增大,结构的振动频率则相反。  相似文献   

11.
对一种常见的平板型立式储热水箱家用太阳能热水器进行试验分析.搭建了自然循环平板型家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验平台.测量了两种不同位置的上循环管对白天加热阶段储热水箱温度变化及对热性能的影响,通过测试数据分析对比了高、低位上循环管循环时,水箱内温度变化、分层状况,定义了十分钟内的平均效率,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储热水箱升温阶段采用高位上循环管的水箱内部出现较好的水温分层;高位上循环管热水器的自然循环瞬时效率比低位上循环管热水器的瞬时效率高.  相似文献   

12.
任飞  秦玉伟 《河南科学》2014,(3):393-395
针对恶劣天气下,太阳能热水器水温无法满足用户需要的缺陷,设计了一种太阳能热水器自动控制装置.该装置能够自动监测热水器水箱的水位和水温,实现自动上水和加热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性能可靠,能够在水满后自动停止上水,达到设定温度后自动停止加热.该装置结构简单,功耗低,因而可用于新一代太阳能热水器.  相似文献   

13.
对焦化生产废水处理工艺进行改造,将原清水池改成生化总出水池,老二沉池改造成清水池,粗苯换热器出水接至改造后的老二沉池,改造好氧池消泡喷头,接通至熄焦池的污泥管道,将二沉池中过多的污泥一次性排至熄焦池。改造后焦化废水70%用于好氧池消泡,30%用于焦化炼焦车间熄焦,实现焦化废水零排放。  相似文献   

14.
利用动态的年计算费用法将以电做为补充能源的太阳能开水器。供应形式与电开水器进行了比较。经计算 ,在长春地区按 7月份平均的太阳辐射强度确定出的集热器面积使太阳能开水器年费用最小 ,与开水供应量相同的电开水器相比 ,其回收年限为 4 .1年  相似文献   

15.
设计的拼装式玻璃钢水箱有较为合理的生产工艺,进行了较详细而实用的力学分析。通过对水箱样品的实际测试,表明这种水箱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水箱内部清洗方便,外形美观,密封性能良好,各项理化指标符合卫生防疫部门的要求,可以安全地贮存饮用水。  相似文献   

16.
张季萌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9):7719-7722,7740
在供热系统冷凝水回收装置中,集水器压力控制是整个回收系统的关键。采用模糊控制思路,借助Matlab/Simulink仿真技术,设计集水器内部压力模糊控制器。利用对集水器内部的压力的模糊控制,控制排汽电动阀门的开启度,使集水器内部压力稳定在某范围,有效控制集水器内部压力,从而控制集水器内部水蒸汽含量,防止水泵汽蚀,使装置在多路公网,恒压、衡液位、高温情况下全自动、安全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目前城市区域供水设备中水池或水箱的缺陷,详细介绍了无负压给水设备的优势、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以期为解决城市区域供水困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太阳能相变蓄热双水箱热泵自控系统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太阳能热泵系统集热效率和COP不高的问题,提出了3种太阳能双水箱系统设计方案,基于其中一种方案设计了自控系统并搭建了实验台,研究了不同运行工况对系统集热效率和COP的影响.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集热效率比COP更能反映系统运行效果.在合适的控制参数下,双水箱联合运行的集热效率与相变水箱单独运行情况基本相同,前者高效集热时间为上午8点到下午4点,后者集热时间集中在中午.与普通水箱单独运行相比,两者的集热效率由0.64增加到0.94以上,COP由2.32增大到5.0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