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海泉 《山西科技》2014,(2):140-141
通过对庄旺煤矿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得出结论:该矿充水水源包括地表水、2号煤层上覆砂岩裂隙含水层、采空区积水、奥灰水等4个方面;矿井充水通道包括导水断层、岩层裂隙、采空导水裂隙带、封闭不良的钻孔等4个方面;本井田主要水害是来自矿井采空区积水、古空区积水和周边矿井采空区积水。基于以上结论,采取了相应的矿井水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刘化光  刘涓 《科技信息》2013,(22):381-381
<正>矿井周围的充水水源,开采时能否进入井巷,取决于是否有充水通道。只有充水水源通过充水通道,才能形成矿井涌水。掌握哪种水源是通过哪一种类型的通道和具体渗透路线进入矿井构成矿井涌水,可以为矿井水治理提供依据。矿井涌水通道有构造断裂带、接触带、导水陷落柱、采矿活动造成的裂隙、封闭不良的导水钻孔和岩溶塌陷及"天窗"等。  相似文献   

3.
滇西某铅锌矿属岩溶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通过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充水因素的分析,认为矿床充水水源有大气降水、马桥河水和C1x岩溶水.充水通道有溶隙、裂隙、构造破碎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矿山防治水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鉴于煤矿透水历来被看作是煤矿开采工作的重点预防面,分析了红庆河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规律及特征;利用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计算结果,对各开采煤层顶板充水的实现条件进行了分析评价.最终确定了第Ⅱ、Ⅲ含水岩组为矿床的主要直接充水含水层,并指出了浅部煤层在开采后形成的采空区中储存的水会通过导水裂隙进入深部煤层开采区.为煤矿投入生产后潜在的水害防治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象顶井田的主要充水含水层二叠系长兴组石灰岩与茅口、栖霞组石灰岩,富水性分别为中等和强,本文通过分析其裂隙与岩溶发育规律、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特征及其对矿井的充水影响,提出了二含水层岩溶地下水突入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富煤三矿四矿详查资料,通过分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据岩层岩性、富水性、地下水的埋藏条件以及含水介质类型等特征,区内地层分为5个含水层和3个隔水层,煤层赋存于上二叠统长兴、龙潭组地层中,为弱裂隙含水层,夹在飞仙关组和峨嵋山玄武岩组两相对隔水层中,未来开采矿井主要充水因素为煤系和卡以头地层中地下水对煤层的直接充水,以及断层导水,对矿井影响相对较大,加强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和防治水分析研究,逐步实施煤矿水患的防治,保证煤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孔玉梅 《科技信息》2011,(1):362-362,411
通过对宋家营勘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含隔水层特征、地下水动态及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等因素的分析.为矿井开采水害防治提供参考资料和决策依据。影响煤层开采主要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各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及煤层间砂岩含水层,上第三系底部半胶结砂、砾岩仅在局部为直接充水含水层。奥灰含水层上距12煤层144.38~150.81m,其间有厚层粉砂岩、泥岩隔水层,正常情况下,奥灰水不会对煤层开采构成威胁,结合邻区钱家营矿井水文地质资料对比,勘查区矿床水文地质类型除断层导水外为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裂隙(局部孔隙)充水矿床,即:二类二型。  相似文献   

8.
辽西丘陵缺水区地下水赋存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碳酸盐岩类裂隙溶隙水,碎屑岩类型裂隙孔隙水和断裂充水带的赋水规律。根据其地下水的赋存特点、找水经验和勘探成果,对碳酸盐岩类裂隙溶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和断裂充水带利用物探方法进行选取井位、找水模式和开采技术条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位于松花江两岸的依兰煤田是国家重点能源基地,矿床水有关的主要含水层为第四系孔系含水层和煤系风化裂隙含水层,通过对现有矿区含水层及地下水的补给、排泄资料,以及开采矿井的充水特征、充水因素的研究,提出了下一步应做的水文地质工作。  相似文献   

10.
周艳杰 《山西科技》2014,(2):119-121
对沛城煤矿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得出结论:水源与通道的自然组合即构成充水因素:其中,奥灰岩溶水通过岩溶陷落柱与断层带是矿山重大水害的主要充水因素,顶板砂岩水与破碎带和构造裂隙的组合是煤层回采过程中的充水因素,人为采掘活动也是矿井充水因素的重要方面。指出合理留设防水煤柱超前探放水,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能有效地控制和防止水害。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评价10煤层开采可能产生的水害影响,根据矿井含、隔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指出10煤层受采动破坏,顶底板砂岩裂隙水、太原组和奥陶系岩溶水沿采动裂隙和断层溃入矿井,对矿井开采形成威胁。根据对矿井充水因素的分析,得出矿井的充水强度不大,充水通道主要为隔水层薄弱地段采动裂隙和断层破碎带。  相似文献   

12.
矿井充水通道是矿井充水的主要条件之一,对煤矿生产影响极大。因此,采掘过程中要引起矿方高度重视,避免突水事故的发生。介绍了炉峪口煤矿8号、9号煤层导水裂隙带情况,阐述了炉峪口煤矿存在的断层、岩溶陷落柱等地质构造可能造成的矿井充水问题,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顶峰山矿区水文地质特征与防治水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顶峰山矿井地下水系统包括第四系孔隙含水岩组、煤系基岩裂隙含水岩组、栖霞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和老空水;矿井充水水源有大气降水、含水岩组、断裂构造带和老窑积水,其中对矿井有突水危险的主要是导水性断层和老窑积水;由于矿井内发育的导水性断层为岩溶水进入煤系提供了通道,防治水的重点工作是探查导水性断层和老窑积水区,导水性断层的探查主要采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和瞬变电磁法相结合的探测方法;防治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留设防隔水煤(岩)柱、截流堵水、疏水降压和注浆加固等措施;老窑积水主要分布在F5断层以北地区,采取钻探与物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查,主要防治方法为留设防水煤岩柱和探放水。  相似文献   

14.
为查清矿井的涌水机理,为矿井防治水提供依据,依据大量生产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了象山矿井及主采3#煤层采面涌水规律,分析了充水因素,开展了煤层顶板含水层充水危险性预测。结果表明,矿井涌水量随着开采条件的变化总体呈现增高的变化趋势,采面涌水量具有背斜区低,向斜区高,回采期间具有先小后大,再由大变小的规律;充水通道主要为采动产生的顶板导水裂隙,充水水源主要来自煤层顶板山西组底部(K4)砂岩含水层与下石盒子组底部砂岩含水层水,涌水量大小与采面所在构造部位、顶板上覆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及煤产量大小有关。在考虑采煤工艺和开采强度相同、同一采区构造类型相同、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平面差异不够明显及大气降水及地表径流补给不变的情况下,依据顶板导水裂隙带范围内上覆砂岩含水层的岩性与厚度大小对3#煤层顶板含水层充水危险性进行了预测。为避免回采过程顶板突然涌水,应在顶板含水层充水危险性严重区采取事先疏放水措施。  相似文献   

15.
沈丽娟 《山西科技》2011,(2):29-30,32
矿井充水因素与进行水害防治对煤矿安全生产至关重要。阐述了杜儿坪矿的充水因素,包括含隔水层、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对矿井主要水害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崔家沟煤矿矿井涌水量呈逐年增大趋势,并于2008年1月17日在2107工作面发生了突水事故,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研究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矿井充水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崔家沟煤矿地质勘探和生产揭露的水文地质观测资料以及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矿井直接充水水源主要是洛河组砂岩裂隙水和老空区积水,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为其间接充水水源;主要的充水通道为采动导水裂隙带,其次是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一数值模型为例,针对充水水源与充水通道,选取水平渗透系数、垂向渗透系数和贮水率3个水文地质参数,研究参数值的变化对矿区周边地下水运动特征和矿坑涌水量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矿坑涌水的直接充水水源是基岩裂隙含水层,但对矿坑涌水量影响最大的并不是直接充水地层的地下水,而是直接充水地层之上的风化带和覆盖层,两者通过越流实现对矿坑涌水量的影响;对地下水运动特征影响较显著的是水平渗透系数;对于矿坑涌水量,影响最大的是直接充水地层的垂向渗透系数,给水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充水水源水量的大小,而水平渗透系数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矿坑中涌水的快慢。  相似文献   

18.
类磊 《山西科技》2011,(6):16-17
阐述了西铭矿的充水因素,包括含隔水层、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对矿井主要水害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以成都凤凰山滑坡为地质原型,通过成因机制及数值模拟分析,再现了一个近水平层状的膨胀土斜坡的变形破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膨胀土斜坡的失稳破坏主要受坡体内部发育的裂隙以及降雨入渗的影响,裂隙的发育使降雨入渗向坡体深部发展,并使土体的强度随降雨过程不断降低,而滑坡后缘裂隙的充水对坡体产生了较大的静水压力.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下,斜坡发生了类似于平推式滑坡的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20.
针对辛安矿井田内浅部地区涌水量大,长期的无效排水对矿井生产和生态环境有影响等问题,通过进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与研究,表明辛安矿浅部主要充水水源为地表水(大气降水)、老窑采空区积水和含水层水,矿井导水通道,控制着各种进入矿井的涌水形式和涌水量的大小,所有的岩层空隙都可以成为地下水运动的通道,包括天然充水通道和人为充水通道。通过工程论证辛安矿黄沙井田-100m以上采空区是否可以进行治理,减少井下排水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