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为了解云南纳西族和普米族的体成分,测量了576例纳西族(男性275例,女性301例)和543例普米族(男性216例,女性327例)成人的21项体成分指标,包括体脂率、总肌肉量等,对这21项指标分别进行数据分析并与藏族等4个族群进行比较,结论如下:(1)随着年龄的增长, 2个族群的总肌肉量和躯干肌肉量呈下降趋势,内脏脂肪等级呈上升趋势.(2)2个族群男性的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上肢(左、右)肌肉量和躯干肌肉量这6项指标接近(P 0.05);2个族群女性的体质量、推定骨量、BMI、总能量代谢、内脏脂肪等级、下肢(左、右)脂肪率和下肢(左、右)肌肉量这9项指标接近(P 0.05).(3)6个族群相比较,纳西族身体脂肪偏多,肌肉和骨骼较不发达,普米族身高最高,身体脂肪偏少,肌肉和骨骼较发达.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200例(男97例,女103例)独龙族成人的10项指标值,初步分析了独龙族与藏缅语族16个族群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聚类分析表明,独龙族与拉祜族、彝族、基诺族较为接近.(2)主成分分析研究显示,独龙族男女在藏缅语族中具有身体高度小、头部长度小、面部的宽度和高度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桂林瑶族与来宾瑶族成人的体成分,在广西省桂林市和来宾市分别测量了537例(男性259例,女性278例)瑶族成人和658例(男性275例,女性383例)瑶族成人的19项体成分指标.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桂林瑶族男性和来宾瑶族男性的身体脂肪分布特点相似,躯干脂肪率高于四肢脂肪率,桂林瑶族女性和来宾瑶族女性的身体脂肪分布特点也相似,体脂率较高,脂肪多分布于四肢.(2)2个族群男性的体脂率、四肢及躯干脂肪率均低于女性,总能量代谢、水分率、内脏脂肪等级均高于女性,男性脂肪多聚积在内脏,而女性四肢脂肪分布丰富;桂林瑶族男性除下肢肌肉量高于女性外,其他部位肌肉量和总肌肉量与女性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来宾瑶族男性各部位肌肉量和总肌肉量均高于女性.(3)随着年龄增长,桂林和来宾瑶族的总能量代谢、总肌肉量和推定骨量均呈下降趋势,内脏脂肪等级和体脂率均呈上升趋势.(4)桂林瑶族的内脏脂肪等级、体脂率、BMI和四肢脂肪率均低于来宾瑶族,2个族群大多数部位肌肉量均接近.  相似文献   

4.
山东汉族成人皮褶厚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9年6月在山东寿光调查了778例(城市男性156例,城市女性150例,农村男性272例,农村女性200例)山东汉族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二头肌、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厚度.分析了山东汉族成人皮褶厚度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男女同年龄组比较,总体来说,女性皮褶厚度高于男性皮褶厚度.(2)6项皮褶指标中,男性以肩胛下皮褶最大,而女性则以三头肌皮褶最大.(3)城乡对比显示,总体来说,城市组皮褶发育优于农村组.(4)与其他4个族群比较,总体来说,山东汉族皮褶发育优于布依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逊于北京汉族.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中国西南地区2个未识别族群(尔苏人和木雅人)的体成分状况,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四川尔苏人120例(男性为69例,女性为51例)、木雅人157例(男性为77例,女性为80例)的20项体成分指标,包括身高、体质量、脂肪及肌肉发育状况等,并且与甘肃和西藏藏族人群进行体成分的比较.结果表明:尔苏人和木雅人男性的体成分各项指标均接近;木雅人女性除体质量、总能量代谢、躯干肌肉量大于尔苏人女性外(P0.05),其余指标均与尔苏人女性接近.随年龄增长,木雅人和尔苏人的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躯干肌肉量呈线性下降(P0.01).尔苏人和木雅人的体脂率高于西藏藏族,超重及肥胖出现率均高于甘肃藏族和西藏藏族,腰臀比的出现率小于西藏藏族而大于甘肃藏族.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佤族、拉祜族和哈尼族的体成分特征与差异,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云南省普洱市563例佤族成人(男性239例,女性324例)、412例哈尼族成人(男性148例,女性264例)和478例拉祜族成人(男性239例,女性239例)进行身高、体质量及17项体成分指标的测量.结果显示:①随着年龄增长,3个民族男性和女性的体质量、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和躯干肌肉量均呈下降趋势,内脏脂肪等级均呈上升趋势;②身体脂肪方面,3个民族男性群体总体脂率、躯干脂肪率、内脏脂肪率、上肢脂肪率的排序为哈尼族佤族拉祜族,女性群体的排序为佤族哈尼族拉祜族;③肌肉量方面,不论是躯干还是四肢,佤族的肌肉量总体上都高于拉祜族和哈尼族,拉祜族的肌肉量最低.以BMI为标准判断3个民族的肥胖率,3个民族男性群体肥胖率的排序为哈尼族佤族拉祜族,女性群体排序为佤族哈尼族拉祜族,这与身体脂肪的排序一致.  相似文献   

7.
采用Heath-Carter法对云南省普洱市的哈尼族和拉祜族的体型特征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测量417例哈尼族成人(男性149例,女性268例)和488例拉祜族成人(男性239例,女性249例)的10项体型指标,分别计算了2个族群男性和女性的内、中、外因子值.结果显示:哈尼族男性(4.1-5.5-1.8)和拉祜族男性(3.2-5.7-1.9)均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哈尼族女性(6.3-4.7-1.3)属于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拉祜族女性(5.1-5.2-1.5)属于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2个族群比较,哈尼族成人更肥胖,而拉祜族成人的骨骼和肌肉更发达;相关分析显示,哈尼族和拉祜族男、女性的中因子值与年龄的相关性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个族群男性的外因子值都与年龄呈正相关(0.01 P 0.05或P 0.01),2个族群女性的内因子值都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 0.01);与国内其他11个族群比较,发现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布朗族这4个族群的体型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新疆塔吉克族和塔塔尔族成人7项关节活动度的年龄与性别特征,采集了新疆557例塔吉克族(男性267例,女性290例)和415例塔塔尔族(男性202例,女性213例)19岁以上成年人的关节活动度基础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1)2个族群7项关节活动度的年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老年人的关节活动度下降明显.(2)塔吉克族成人在腕关节伸和髋关节伸方面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塔塔尔族成人在髋关节伸和踝关节伸方面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数指标女性大于男性.(3)2个族群相比较,男性在髋关节伸和踝关节伸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女性在膝关节屈和踝关节屈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数指标表现为塔塔尔族大于塔吉克族. 2个族群关节活动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下肢,可能与运动方式及生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9.
用随机抽样法调查了山西祁县303例(男为150例,女为153例)城市汉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收缩围等12项围度测量项目,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国内的19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随年龄增长,男性头围、颈围变化不大;躯干部的4个围度值逐渐增大,在50-59岁组达到最大;四肢的5个围度值在30-39岁组达到最大.围度的绝对变化值与相对变化率,躯干部的围度变化较为明显.女性12项围度值变化特点与男性相似.(2)性别间比较,男性除臀围、大腿围外,其它10项围度均数都明显高于女性(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臀围值变化明显,男性腹围值变化明显.(3)男性与女性6项围度值均明显大于我国蒙古人种南亚类型诸族群.与我国北亚类型诸族群比较,山西城市汉族人胸围、大腿围、小腿围值大,头围值中等.(4)聚类分析显示:山西城市汉族与山东城市汉族、塔塔尔族最为接近,具有我国北方族群的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从头面部形态特征角度探讨革家人的源流.采用随机取样方法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测量了312例革家人(男性160例,女性152例)的头长、头宽、面宽、下颌角间宽、眼内角间宽、鼻宽、形态面高、鼻高、口宽、唇高和耳上头高等11项头面部指标值,计算5项头面部指数,对13个族群的11项头面部测量指标及5项头面部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革家人男性与水族的头面部特征很接近,头的长度和宽度较小,面的宽度较小,唇较高,面较低,头较狭、较高、较圆,鼻较狭.革家人女性与侗族的头面部特征很接近,头长、头宽、面宽、下颌角间宽、口宽、鼻宽值中等,头的圆狭、高低程度中等,鼻较狭,面较低.从头面部特征看,革家人与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族群接近,最接近于侗族,其次是水族.革家人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的头面部特征,头面部特征更接近于壮侗语族族群,提示革家人的族源应该是百越的一支.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云南汉族成人围度值的年龄变化特点及城乡间的差异.对云南呈贡709例(男性356例,女性353例)汉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腰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13项指标进行测量,分析围度值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对城乡间围度值进行了u检验;采用聚类分析方法,与国内的18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男性与女性躯干围度值随年龄增长出现明显的线性增大,均与年龄呈正相关.(2)城市男性及乡村男性年龄组间围度值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0~29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城市女性围度值年龄组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0~29岁组、30~39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乡村女性围度值在多数年龄组间均出现差异.(3)男性、女性围度值城乡间差异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云南汉族围度值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羌族人群的骨质量水平并且根据身体测量指标有效推测该族群的骨质量,运用人体测量方法与生物电阻抗法对843例四川羌族成人(男性409例,女性434例)进行身高、体质量、肩宽、骨盆宽、体脂率、肌肉量、推定骨质量等指标的测量,并根据身体测量指标进行身高体质量指数计算.分析各指标、指数与推定骨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推定骨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羌族男性的推定骨质量为2.67 kg,约占体质量的4.04%,女性推定骨质量为2.15 kg,约占体质量的3.59%,与标准推定骨质量相比属偏低水平.羌族男性、女性均表现为肌肉量与推定骨质量的相关性最高,其次为体质量.选取肌肉量、体质量、身高、身高体质量指数4项与推定骨质量相关性较强的指标和指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均可用于羌族推定骨质量的推断,根据肌肉量建立的回归方程结果最可靠.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基诺族成年男性和女性的体成分状况,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600例基诺族成人(男性279例,女性321例)为调查对象,采用常规测量和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该族群的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体脂率、肌肉量、水分率等体成分指标,判断基诺族的身体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基诺族男性和女性的体质量、身高、臀围、肌肉量、推定骨量、热量均与年龄呈负相关,腰围、臀围、体脂率、热量、BMI、推定骨量与身高呈正相关,体质量与身高呈负相关.基诺族成年女性体脂率高于男性,基诺族男性水分率、推定骨量、肌肉量均高于女性.根据BMI指数和腰围判断,基诺族约有一半为肥胖群体,女性肥胖人群所占比例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合理评价云南白族成人的营养状况,按照人体测量方法,对637例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成人(男性216例,女性421例)的13项身体指标进行测量,包括身高、体质量、坐高、胸围、体脂率、总肌肉量、推定骨量、身体质量指数(BMI)、总能量代谢、水分率、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和躯干肌肉量,计算4项营养体格指数,即罗氏指数、艾里斯曼身高胸围指数、维尔维克指数和培利迪西指数.结果表明,云南白族除了BMI外其余12项指标的性别间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男性除了体脂率和躯干脂肪率低于女性数值外,其余指标均高于女性数值. 4项营养体格指数中,除了维尔维克指数外,其余3项指数的性别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女性大于男性.男性和女性人群超过60岁时,身体成分变化明显,尤其是肌肉量、推定骨量和能量代谢显著下降.男性和女性的4项营养体格指数与体脂率、BMI、内脏脂肪等级等8项身体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水分率呈负相关.随着BMI的增大,女性体脂率、胸围等的生长发育优于男性,身高增长相对缓慢,低于男性.男性呈现胸部及上体发育良好、体格健硕的形态;女性呈现身材矮小、躯干较长、胸部丰满充实的体态.  相似文献   

15.
采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海南省五指山市黎族的体型特征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测量607例黎族成人(男性308例,女性299例)的10项体型指标,分别计算了黎族男性和女性的外、中、内三因子值、体型位置均数、身高体重比值.结果显示,黎族男性的平均体型值为3.2-5.3-2.3,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2-5.0-1.7,属于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黎族男性身体的肌肉、骨骼均较为发达;女性身体的肌肉和骨骼不如男性发达,但皮下脂肪比男性发达,体态也更加丰满,女性的身高体重比值小于男性的数值,体型位置均数大于男性的数值.黎族男性和女性的内因子和中因子值均随着年龄增长先增加,到了老年又下降;外因子值则始终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女性各年龄组的内因子值均高于同年龄组的男性数值,中因子和外因子值均低于同年龄组男性的数值.比较黎族与国内14个南方族群的体型特征,结果证实黎族体型与海南临高人最为接近,与海南汉族也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6.
运用Heath-Carter体型测量方法测量分析了233例(男93例,女140例)四川绵阳平武地区白马人的体型特征与HWR值,并与我国其他族群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白马人成年男性平均体型值为3.8-5.7-1.4,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白马人成年女性的平均体型值为6.1-5.8-0.7,为内胚层-中胚层均衡型.(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白马女性内、中、外三因子值与HWR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男性内因子值,女性中、外因子值、HWR值与年龄呈显著相关性.(4)白马人的体型与北方族群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7.
应用人体测量法,对福州地区乡村的382例成年汉族人进行12项围度值(头围、颈围、平静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的测量,分析闽东语族群的乡村汉族围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征,并将其与我国部分省份族群的6项围度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闽东语族群乡村男性的12项围度值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男性除上肢的3项围度值以外,其余9项围度值各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女性除头围、大腿围和小腿围以外,其余9项围度值各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闽东语族群乡村男性的围度特征接近于我国北亚类型族群,女性接近于我国南亚类型族群.  相似文献   

18.
采取随机抽样法对贵州黔西南布依族832例(男338例,女494例)、安顺布依族345例(男163例,女182例)进行了5项皮褶厚度的测量.结果显示,黔西南、安顺布依族男性、女性均为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皮褶较厚,肱二头肌、小腿内侧皮褶厚度较薄.黔西南布依族男性肱三头肌皮褶、女性肱二头肌、肩胛下皮褶年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男性5项皮褶厚度均与年龄无相关,随年龄增长,女性肱二头肌皮褶增大,肩胛下皮褶厚度减小.安顺布依族男性、女性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皮褶值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长,男性、女性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皮褶厚度减小,男性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女性肱二头肌皮褶厚度也减小.两个族群女性皮褶厚度值均高于男性.总体上看,两个族群男性间皮褶厚度无显著差异,而黔西南布依族女性皮褶厚度高于安顺布依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壮侗语族民族中,布依族与侗族皮下脂肪发育水平相似.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中国西南地区4个未识别族群(尔苏人、木雅人、八甲人和空格人)的体质状况和亲缘关系,对四川省的尔苏人120例和木雅人157例、云南省的空格人71例和八甲人158例进行身体围度特征的调查,包括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腰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13项指标.选取中国南方的11个族群与之进行围度特征的比较.结果表明:4个族群中,男性躯干部的3项围度按大小排列顺序均为胸围臀围腹围;女性排列顺序则为臀围腹围胸围.男性的上肢围度(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普遍大于女性,女性的臀围和大腿围普遍大于男性.基于围度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尔苏人、木雅人、八甲人的亲缘关系较为接近,并且与云南傣族的亲缘关系接近;空格人则与贵州革家人的亲缘关系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羌族的体型特征,采用Heath-Carter法测量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602例羌族成人(男性299例,女性303例)的体型值,并且与我国其他族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羌族成年男性的平均体型值为3.9-5.6-1.5,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羌族成年女性的平均体型值为6.0-5.4-1.0,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羌族男性各年龄组的内因子值均低于女性数值,外因子值均高于女性数值,表明羌族女性的相对肥胖程度高于男性,男性肌肉较发达,女性身体线性程度低于男性.同其他族群相比,羌族男性和女性的内因子值和中因子值均处于较高水平,外因子值处于较低水平,即肌肉和骨骼发达,体型相对肥胖,线性程度低.羌族男性和女性的体型均与四川白马人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