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沈从文创作之独特,源于其采用现实人事和梦两相混合的创作方法。沈氏创作或隐或显地将自己不同时期的现实境遇及其在心灵深处的投射组织进文学叙事,从而构成其文学叙事隐含的内在意蕴。因此,只有洞悉其现实人事境遇和心灵深处投射的真实本义,才可能有更接近对沈从文作品本身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作和审美趣味都非常具有个性的作家。其文学作品的抒情性,意味着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可从文本营造的意象空间来理解。作为湘西历史名镇的浦市,曾对湘西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产生重要影响,是他们的集体记忆。对"浦市"意象的考察和分析,不失为一种理解和认识"湘西世界"文学空间性质和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三部分:一、论述沈从文作品中忧患意识的种种表现;二、探寻沈从文忧患意识产生的根源;三、揭示忧患意识在中国文学中的价值。其基本观点是,忧患意识统构了沈从文的全部作品,这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它对于反映人民的苦难,促进民族的觉醒,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抽象的抒情》是沈从文1961年未完成的一篇文学论文。新世纪以来,学界对沈从文"抽象的抒情"文学理念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阐释。本文从沈从文的现实处境以及中西方文化文学传统的碰撞中去对文本进行了再解读,认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在中国抒情传统和西方现代生命哲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结合自身文学创作实践的探索和试验而逐渐形成的,并重估了沈从文抒情理论在"后五四时代"文论建构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美国文学各个时期的发展为经线,以文学流派和不同时期的作家为纬线,着重分析了美国文学由幼稚期走向成熟的几个特点,从作家、作品风格、语言特点、文学流派和地域等方面对美国文学的变化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四十年代沈从文的创作是一个极富独特意味的文学存在.以善讲"故事"著称的沈从文,在这一时期并未留下多少小说文本,取而代之的是哲思散文.他昆明时期的哲思散文关注的是个人化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从时代中发现"我"的存在.个人与时代、生命与生活、抽象与实际的内在冲突反复在文字中流露出来.本文试图透过其哲思散文折射出的内在紧张,追寻沈从文存在的个体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对比法揭示了文学翻译中的语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文学译者遇到的语境问题,可能是作品涉及的现实语境和时代社会语境,原作品本身语言文字及情绪气氛,整个语篇的衔接连贯等。不仅有语篇内的语境,也有语篇外的语境,不仅是单一的语言环境,而且是跨语境适应问题。译者有意识地运用最广阔的语境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实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与再现。  相似文献   

8.
最新史料表明沈从文家族存在着强大的疯狂遗传基因.这个“隐性的疯狂”使得沈从文的思维方式呈现出较大的“异常性”,进而对其文学创作和思想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坚实的史料,通过对沈从文心理结构的深入考察,对其文学活动、思想形成、精神流变与生命创建进行新的阐发,以期揭示出沈从文长期被遮藏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9.
李蕾 《南昌高专学报》2012,27(3):34-35,37
水在沈从文的生命与创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沈从文作品《边城》中湘西水世界的景美、人善、情真几个方面揭示沈从文的人生观和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在20世纪40年代和80年代用同一题材分别创作了两篇《异秉》,其中的人物处理技巧有着很大的差别,围绕着沈从文先生“要贴到人物”这句话,分析研究汪曾祺不同时段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区别,以此来加深对汪曾祺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晚年杂文,尤其是部分回忆散文,其文学属性和艺术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地镌刻进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年轮。作为回忆散文集的《朝花夕拾》,在经历了其他文体辉煌成就的历时遮蔽之后,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也日渐呈现于世人面前。同为"夕拾"的怀旧之作,两者在创作背景、艺术格调以及主题意蕴等方面显示出某种暗合和一致。从异质同构的角度来切入鲁迅的散文世界,无疑可以更准确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一代文化巨人的伟大心魄。  相似文献   

12.
结合川端康成特殊的"孤儿根性"和恋爱态度,可以看出他所继承的日本传统文学"物哀"、"幽玄"的思想以及他所受的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从《古都》中川端康成对樱花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本真的隐喻意义的把握出发,说明了樱花作为战争的反思形象所包含的"自救"与"她救"意义,借以加深对川端康成在战后回归日本传统美的文学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中,风格是一个范畴伸缩性极强,极易引起混淆的概念。人们谈到文学风格,有时视野仅局限于作品,更多的会把视线投注到作品及其背后的作者,但很少有人将它贯穿于作品、作者、读者、生活"文学四要素"的全部,进而通过对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的探询还文学风格本来的完整的面目。但是,就文学创作这个阶段性视阈而言,作者与作品是核心要素,创作个性与言语形式是创作风格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文章就人们历来关注的问题之一即作者的创作个性与风格的形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作为十九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给世界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文学遗产,并对后来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重要作家,福克纳的作品,具有巴尔扎克系列小说那样的宏观结构。它既承袭了前者的某些叙事特点,又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本文以巴尔扎克为参照,从叙述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探讨了福克纳对传统叙述模式的革新,并分析其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汪小珍 《科技信息》2012,(10):168-169
Thomas Hardy is a famous novelist and poet in the 19th century.Both in his novels and poems,Hardy shows his deep love fornature.Jude the Obscure,Hardy's last novel,deeply reflects his ecological thoughts.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criticism,this paper tries toanalyze Hardy's ecological thoughts from two aspects including natural ecology and spiritual ecology.The writer's lament for the destructionof environment and his sympathy for animals reflect his natural ecological thoughts;the tragedies of Sue and Little Father Time remind peo-ple of the importance of keeping spiritual ecological balance.Interpreting the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this paper intends toshow Hardy's attempt to keep natural and spiritual ecological balance,and then help the readers to form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both Har-dy's works and his ideas of literary creation.  相似文献   

16.
“决斗”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它在18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决斗的描写,作家们力图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全貌,突出贵族阶层崇尚的精神生活。一些作家也通过类似的描写表达对当时方方面面社会现象的态度,诠释其个人对死亡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创作领域,艾咯特强调传统的存在,主张归附传统的"非个人化"创作.他认为作家的创造力来自文学体系自身源远流长的传统,创作活动实则就是创作主体有意识地逃避自我个性回归传统的"非个人化"创作过程.同时,艾略特还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其理论层面的创作"传统"观.他的诗歌不仅引经据典显示出其回归传统的努力,而且还大胆创新传统诗歌技法,成功地把发源于法国的象征主义引进英语世界国家并结合英语语言的特点实践.  相似文献   

18.
韩愈等倡导的古文运动取得重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韩愈确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创作理论。而且他躬身实践,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典范性的古文作品。他的创作和理论在其作品中得以统一。文章从韩愈的《答刘正夫书》探究他的文学思想与创作。  相似文献   

19.
在被质疑和反思的本质主义文学观念信仰祛魅中,托尼·贝内特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存在的合法性产生了质疑.与此同时,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一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贝内特为何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转变为采用后马克思主义框架探讨问题的学者.  相似文献   

20.
周扬延安时期(1937-1949)的文艺思想是其整个文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试从周扬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阐发,对现实主义理论的执着追求,对作家作品的评介等三个方面解读周扬延安时期的文艺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时期,他的文艺思想徘徊于美学和政治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