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陈洪丽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81-184
在世纪之交,商品意识侵蚀了人们的思想,许多文人也弃文从商,而另一些不甘心随波逐流的文人知识分子使在苦苦寻找出路,但又摆脱不了名利的束缚,结果深陷泥潭,迷失了自我。 相似文献
2.
侯迎迎 《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39-42
《看虹摘星录》和《七色魇》是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的重要作品。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可以看到沈从文思想的变化过程:由主体生命爱欲经验形式出发,从自然中明悟生命的庄严,将欣赏之爱扩大到自然之爱;因生命包含着对民族的隐忧与希望,揭示社会需要一种新的信仰和明确而单纯的大爱。因之,读者可以体会沈从文燃烧情感以证真理的勇气和诚心,更好地理解沈从文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3.
4.
四十年代沈从文的创作是一个极富独特意味的文学存在.以善讲"故事"著称的沈从文,在这一时期并未留下多少小说文本,取而代之的是哲思散文.他昆明时期的哲思散文关注的是个人化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从时代中发现"我"的存在.个人与时代、生命与生活、抽象与实际的内在冲突反复在文字中流露出来.本文试图透过其哲思散文折射出的内在紧张,追寻沈从文存在的个体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之作,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展现了一幅奇趣盎然、野气扑鼻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图景,塑造了一群兼具粗犷之气与纤细的阴柔之美的"乡下人",描述了发生在他们中的纯美故事。小说在展示特殊的风土人情的同时,还有普遍性的人对命运的挣扎和独特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在文学上不断探索,他把音乐和文学相结合,创造出独具一格的作品<月下小景>和<边城>.他的实验,不仅具有开拓性,而且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严焱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6,9(5):10-12
沈从文在接受凌宇访问时说,理解他的作品最主要的是五个题记:《〈边城〉题记》、《〈长河〉题记》、《〈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湘西〉题记》。通过这五篇文章,我们可以窥视到作家的其人其思:他并不是一个对社会置身事外的作家,他把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对人性的独特感受通过别样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别样的方式使他远离当时的主流文坛,但沈从文的现代性意义也通过他在五个《题记》中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忧患和悲剧意识获得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抽象的抒情》是沈从文1961年未完成的一篇文学论文。新世纪以来,学界对沈从文抽象的抒情文学理念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阐释。本文从沈从文的现实处境以及中西方文化文学传统的碰撞中去对文本进行了再解读,认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在中国抒情传统和西方现代生命哲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结合自身文学创作实践的探索和试验而逐渐形成的,并重估了沈从文抒情理论在后五四时代文论建构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朱华阳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5,27(1):115-116
“西方文学的历史,其本质是寻找精神出路的历史,是精神突围的历史。”这既是《西方文学的精神突围》(肖四新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一书的结篇之语,也是提携与统领全书的一条红线,它道出了西方文学发展历史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
《文学杂志》和《现代文学》在1950年代以降的中国台湾现代文学史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这两个杂志出现的语境、特点,它们在当时文学场域中的位置,以及对于文学生态(特别是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文学杂志》核心人物夏济安通过杂志来追问“何谓现代文学”,它跟传统与西文到底是什么关系。而《现代文学》体现出一种重造文学的冲动,也昭示出一代人的精神史。不能把《现代文学》和“现代派”简单等同。需要把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放在殖民、冷战结构,放在资本主义扩张史,放在跨文化旅行的变形和再造中来讨论,对之做出更历史化、更开放的解释,它也构成了一种“小文学”。 相似文献
11.
狄阳群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7(12):93-96
高校有着引领社会文化进步的力量和责任。高校精神文化具有正面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规范等功能,加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校的长久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重大意义。高校要深入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自身的精神文化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人格是热爱生命、对战争有所反感的,他从人性的、文化的角度研究战争,反省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在湘西土著部队五年的士兵生活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呼唤人们抗击战争对人的奴役,亦即必须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信守精神自由,追求在“美·爱与神”中实现人格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3.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6,33(5):91-96
十年维吾尔文学理论批评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强调文学的独特性、结束了文学依附于政治的局面;对文艺的审美本质、情感在文艺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他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而全面的探讨;强调了文学的以审美作用为中心的多种作用;首次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进行了研究;主张文学批评的标准应该是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的完美统一;出版并发表了有关维吾尔诗歌创作的理论专著及部分理论文章。存在的问题有:论题和内容重复多,缺乏创新精神。在这10年中,理论批评总体上一直存在着一种不平衡现象,基本上处于一种封闭状态。 相似文献
14.
许祖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22(2):34-39,44
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批评的话语是“道学”系统:而西方诗学话语则是“人学”系统,五四文学本体论的建构就是在反“道学”话语系统与引进“人学”话语系统中完成的.五四文学本体论中的各种重要观点,都直观地反映了中西文学批评话语的差异性.而五四文学本体论的西化倾向,既反映了西方文学与文学批评的“人学”话语的现代性优势,也反映出了五四反传统对文学本体论建构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肖先治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02-104
贵州高等院校的精神明建设,要向深层次方向发展,做到规范化、制度化,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有自身的特色;坚持创新精神,鼓励“标新立异”;当作系统工程,常抓不懈;努力改善校园周边环境和加大支持力度,提供物质经费保障。 相似文献
17.
18.
戴晓华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26(1):44-48
论述了世纪初传统学者在现代教育体制中从事古代文论研究的三种方式,通过这一论述,试图反映出传统文论在现代的生存方式,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问题提供一些例证。 相似文献
19.
朱丕智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7(2):83-92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的文学反映论经历了宽泛的社会联系的现象反映论、先在的认识论的本质反映论、现象与本质相统一的文学反映论几个阶段。文学上的社会认识性的本质反映论,将文学引向了社会性认识的道路,悖离了文学作为艺术性、审美性精神产物的本性,产生了许多理论认识上的偏误和问题。艺术性、审美性才是文学最核心的本质,社会性认识的东西必须在其统摄之下,才能获得有限制的一定程度的表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