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一浮哲学和学术思想的特点,是以儒家的易简思想为核心,主张以佛证儒、以儒融佛,以及对宋明儒学的程朱和陆王的理学与心学之间的矛盾提出调停之说.马一浮在对待儒佛的思想关系上,跳出了宋明儒学划定的儒佛壁垒.马一浮以儒融佛和调停朱陆之说,既是宋明思想的延伸,也是对宋明思想的超越.而他的思想的根本方法和出发点是"不分今古,不分汉宋,不分朱陆",表明他要跨越两千年汉宋之争以及数百年朱陆纷争的藩篱,破除历史上的一切宗派门户之见,反映了他关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看法,以及关于现代儒学重建或复兴的根本性态度.从他的这种看法及态度中可以得出结论:马一浮阐述的儒家思想虽然十分传统,但是他对于儒家思想的观念和态度包括他的以儒融佛和调停朱陆甚至朱王的思想,却是超越历史的及非常现代的.马一浮心目中的中国文化的重建和儒学的现代复兴,归根结底,就是要摆脱历史的种种纠葛,放下历史的种种包袱,直接孔孟儒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2.
编纂者在《宋元学案》中详细记载了宋元儒学世家的源流谱系及其学术思想,体现了《宋元学案》的思想史与家谱色彩。其中传承中原文献之学的东莱吕氏是宋代首屈一指的儒学世家,从吕公著开始共计有7代22人收录在《宋元学案》中。吕学以吕希哲、吕本中、吕祖谦三人为代表。其师承关系也是全书学者中最为复杂的,体现了吕氏家学不主一门、转益多师的兼容并包学风。编纂者指出吕希哲为学不名一师、思想博杂且浸染禅学,但垂范后世的思想还是儒学,而吕本中继承吕希哲"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德"的学问宗旨并夹杂禅学,进而明确了婺学创始人吕祖谦作为与朱熹齐名的理学宗师的思想史地位,指出婺学传承了长达四百年的中原文献之学,并直接开启了明代儒学。  相似文献   

3.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当代影响最为深广的《论语》注本,注释简明扼要而不乏考证,翻译直白明确而不乏灵活,给初学者带来很大的便利,对《论语》和儒家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但孔子的时代距今已2500余年,因而历代对《论语》中词语的解释时有见仁见智之处。就《论语·学而》中的"贤贤易色"、《论语·为政》中的"父母唯其疾之忧"的阐释,拟与《论语译注》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4.
在《三国演义》研究中,传统观点认为《三国演义》体现了儒家的经典思想。深层解读主要人物的时代命运,可以看出作品明显流露出作者尊蜀贬曹的思想,但其核心思想并非儒家至上。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文本描摹,反映的儒学思想只是在形而上层面被认可的社会现实,只有"外儒内法"这一儒学思想形式与法家思想内容的矛盾结合体才能成就世俗功业。  相似文献   

5.
《周氏冥通记》是研究六朝道教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周氏冥通记》作出了精确细致的点校与注解,是目前《周氏冥通记》最好的注本。然因该书颇具六朝口语的特色,在某些语词注释翻译方面尚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马一浮的诗学思想是其"六艺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学观点主要体现为"《诗》以感为体"、"《诗》教主仁"、"兴于《诗》".从中发现马一浮的诗学思想有强烈的道德至上倾向,以"识仁行仁"作为《诗》学的最高目标.由此来看,马一浮的诗学思想仍然是以其"六艺论儒学"为基础,以"仁"一以贯之的心性之学.  相似文献   

7.
孔孟儒学的"修身"和"入世"思想,最直接体现在"立德"、"立功"、"立言"的思想上,并且"修身"与"入世"思想有一种内在和谐的统一关系。这种内在的统一性充分体现了孔孟儒学"内圣外王"的思想,即人的价值实现的思想。因此,这种思想在当今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评价、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教育等方面,仍有着积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转型的民国时期,传统的儒学渐趋衰亡,"科学"、"民主"、"新道德"等社会思潮兴起,维系着传统纲常伦理的《孝经》与孝道首当其冲,为人们所批判、唾弃。基于文化发展的惯性,在新与旧的交替过程中,《孝经》学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具体而言,有"汉宋调和"派后劲与部分近代教育家对传统《孝经》学的绍述与流衍,也有诸如尊孔组织、古史辨派、现代新儒家派的学者们对《孝经》的综合研究,还有神化《孝经》的"异端"出现。此外,北洋军阀对《孝经》的提倡,为其发展提供了便利,而敦煌发现的《孝经》类文献又为传统的《孝经》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不仅是汉代以降两千多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构成15世纪以来整个东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儒学有两次大的发展。第一次是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儒学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从鲁国的一种地方性学说逐渐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主流和国家意识形态。第二次是从汉代到宋明时期,儒学又逐渐传播到包括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在内的整个东亚地区,形成了韩国儒学、日本儒学和越南儒学,成为东亚意识的重要内容。第一次大发展,儒学不断吸收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其他思想流派;第二,儒学则不断吸收融合了佛教、…  相似文献   

10.
胡鸣 《咸宁学院学报》2013,33(3):51-52,126
阮元《论语注疏》与朱熹《论语集注》是《论语》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集成本。阮刻本是宋十行本的重刻,宋十行本与朱注本几乎为同时期传本。然而,二者经文并非完全一致,体现在文本结构的分章与文本属性的异文的出入,此展现了宋代《论语》传本流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经历了唐末五代一百多年的世乱道丧之后,宋初学人以重修道统谱系为契机.掀开了儒学复兴的序幕.他们将萄卿、扬雄、王通及韩愈四人尊为"圣贤"而补人"统系"的做法,既出于儒学自身创新求变的学术探索,也意味着部分学者以儒道精神关照现实、救治"时弊"的文化自觉;此举不仅拉近了儒教与现实社会的距离,更拓展了宋初儒学的发展空间.如果说佛老猖獗和"师教"缺失等客观因素,为重修"统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庆历新政"以后,随着这些问题的基本解决,新"统系"赖以存在的现实基础已不复存在.随着传统儒学向"宋学"的推移和发展,荀、杨、王、韩等人的"圣贤"地位也受到质疑,而宋初新建"统系"的影响遂宣告结束.新"统系"学术生命的获得与消失,既有政治文化传承与变革的复杂背景,又体现着传统儒学向"宋学"演进的内在轨迹.  相似文献   

12.
儒学在日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日本接受中国汉字、儒学、佛教、科技和生产工艺的影响,其社会发展与中国密切相关。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日本接受中国影响的重要方面。5世纪:儒学传入,加速日本文明进程公元5世纪,中国儒学东传日本。据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15年(公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应邀到达日本,带去10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712年的《古事记》也有类似的记载。这是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此后,中国儒学在日本逐渐传播,对其政治、法律、文学、哲学、宗教及艺术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  相似文献   

13.
《朱子与王阳明》是日本筑波大学教授高桥进先生用比较方法研究宋明理学的一部专著。儒学至宋而完成其哲学化,至明又一变,对整个东亚文化圈发生支配性的影响。先生欲通过朱熹与王阳明思想的比较研究,“从原理上历史地究明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思想文化”。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最强烈地表示出对实践的关心,中国的政治学、教育学、修身学都显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儒学复兴的各种方案中,贺麟的思想和贡献始终未能得到充分的体证与估量。除了"新心学"哲学体系的理论创建,他还反复思考着儒学复兴的方法、路径和标准,并可概括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模式和理论总结:在方法上,有我、有渊源、吸收(有)"西洋"思想;在路径上,哲学化、宗教化、礼学化;在标准上,合理性、合时代、合人情。三者的有机统一为儒学复兴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行动指南,极大地彰显了其哲学思想的整体思维与方法特征。如何印证和消化这三大学说,仍然是当前儒学复兴运动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明隆庆五年 (15 71) ,豫章朱多?夫容馆重雕宋版《楚辞章句》本 (简称夫容馆本 ) ,是海内公认的善本 ,历来为《楚辞》校勘界所推重。清乾隆十五年 (日本宽延三年〈1740〉) ,日本学者庄允益曾校刊王逸《楚辞章句》单行本 (名《楚辞王注校本》 ,简称庄本 ) ,其文字与海内传本多有不同。今校庄本、夫容馆本之《离骚》部分 ,就有异文 117处。勘比结果 ,庄本的讹误率大大低于夫容馆本 (特别是它的王逸注文部分 )的确朝”独存王氏之旧”的目标大大迈进了一步。因此 ,笔者以为庄本的校勘价值在夫容馆本之上  相似文献   

16.
郭雪咏 《科技信息》2007,(22):147-148
江户时代儒家思想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渗透到日本普通民众的意识中,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武士道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然而,日本武士对中国儒学中的重要观念"忠"孝"的理解却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江户时代,儒学也给武士道增添了许多适应时代的新内容。日本儒学也从初期的以为"敬"中心发展为以"诚"为中心,表现为日本儒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仁学本体论》对两千年仁学发展的脉络作了全面呈现,对现代新儒家及李泽厚的"本体论"也予以扬弃,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套新的"仁体论"思想。"仁体"是统贯"理气""心性""物我"的一体存在之生生,其根本和首要的功用特征是仁爱和翕聚。面对社会价值与世道人心的重建,陈来先生提出"仁体"统贯仁爱、自由、平等、公正新四德及"仁体和用"的思想,舒张了儒学内圣外王的宏阔气象,为当代儒学的重构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仁学本体论》是两千年来儒家仁学思想及本体论思想的集大成,是现代新儒家之后儒学创新发展的又一大理论突破。"仁学本体论"以仁统"理气",凸显其爱的维度,对当前儒学回归百姓的生活世界会有很大推动作用。仁体论一再强调气于一体生生之仁的重要性,呼吸四海、吐纳古今、生生不息、刚健有为是全书的精神风貌,也是今天走向全面复兴的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  相似文献   

18.
著名学者胡经之曾在《红学与美学》一文中指出,对《红楼梦》作历史的.文献学的、考证学的、传记学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红学”它首先应该是文艺学,强河在对《红楼梦》进行“外部”研究的同时,还要重视和加强对作品本身的“内在”研究。他并倡导,内在研究的方法、角度可以多种多样,每个时代,  相似文献   

19.
傅玄的思想是以儒学为根本而兼综各家;其主流和本质主要通过《傅子》内篇表达出来,即以儒为本,儒法兼济,属于荀儒一类的儒家。传统文献分类学的做法与现代思想研究的方法可以并存不废,《傅子》应归类于杂家。  相似文献   

20.
98年2月,中华书局出版了周振甫先生的《诗品译注》,该书一如周先生的其他译注,语言通俗易懂, 引文详实。但该书有些地方仍值得商榷。主要体现在体例的统一、原著的点校、语词的解释和人物的考证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