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验与经验是探寻马克思与康德关系的一个路径。康德哲学提出了一个超出自己解答范围的问题,即超验与经验的关系问题。其目标是未来形而上学,达到的是二元论。二元论之二元指超验与经验,未来形而上学只有统一两者才能获得实在性而成立。但两者无法统一,因为一旦统一二元论将不再是二元论。在马克思实践本体论中,问题来自实践且在实践中解决,康德未来形而上学由此完成。但完成也是终结。通过在具体实践中引入历史维度并把实践置于哲学原初位置,马克思批判包括康德哲学在内的一切抽象恩辨哲学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历史前提和世俗根据,从而终结它们。  相似文献   

2.
实践哲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践是不同于科学认识和生产技艺的行为选择活动,实践理性则是人类判断与选择正当行为的能力。实践理性源自言说、论辩与对话。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实践美学范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思维范式;论述了实践美学范式与和谐社会理论的密切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个性化、具体化、民族化理念;指出和分析了实践美学范式克服了传统的“物质生产活动实践观”的抽象性和绝对性,与马克思的实践论范式具有内在的、本质的一致性;论证了实践美学范式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从人类学哲学视野出发,探讨了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就有一种自然的抑或是社会的价值引导.由这种价值引导把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社会和历史既区别开来又统一起来;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不断实践循环的引导中,通过有意义的价值导向把实践和认识、真理性与价值性、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决定论与选择论、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这种新实践观的价值引导观察世界,形成了马克思人类学哲学实践价值引导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人类哲学史的革命.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探讨人的生命活动之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本质入手,揭示了这种活动所表现的生产,劳动或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确定为人的本质,在对实践活动的多重分析中,深入地说明了实践之批判性和创造 性相统一的变革性的根本特征,而这一变革性的实施,又表现为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以及价值性和真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范畴,以实践概念为基础能够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厦。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带有根本性意义,我们应做出科学的回答。虽然一直以辩证唯物论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或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或实践本体论等观点,但解释起来仍然牵强附会,因为哲学基本问题本身存在问题。在本文中我们引入新的概念和原理,从分析马克思实践观的科学内涵入手,深入分析实践过程的实质,以全新的视角重新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和本体论,以崭新的观念阐明了马克思实践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从实用理性走向实践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用理性是在中国人应付环境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贯通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实用理性实质上就是经验理性。由于在全部经验中,历史经验所占的比重最大,因而实用理性也就是历史理性。与此同时,由于经验是通过教育而传递下去的,因而实用理性必定蕴含着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实用理性的主要缺陷是:急功近利、眼界狭隘;甘居中游、甘随大流;经验狭隘、思想模糊。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中提出了“实践智慧”的概念,开辟出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不同的另一个哲学发展路向。实践智慧主要是指政治、伦理领域里的行动智慧,行为者在变动不居的环境中能够迅速地做出准确的判断,并诉诸明智的行动。经过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实质性推进,实践智慧逐渐上升为当代西方哲学中最受重视的哲学理论之一。我们认为,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中国人面临的一个重要使命是,把实用理性提升为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8.
虽然马克思高度重视感性的人和感性的世界,但他并没有停留于每一个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件。因为具体的人和具体事件在理论上无法言说和表达,其言说和表达势必经过理论的抽象和概括。因此,在马克思哲学中,感性的人和感性的世界已成为普遍概念,感性的人对感性的世界的能动变革,也已成为普遍的哲学问题。马克思所做的工作,就是对感性实践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9.
康德将自由的实现寄托于人遵循纯粹理性规定,依照道德律令行事.为了确保人能实现自由,康德不得不公设"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然而,将自由寄托于来世,将上帝迎接回来也就意味康德自由观的现实生命力就此窒息.马克思继承了康德哲学的宝贵遗产,并立足于现实世界对其进行了积极反思.马克思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反思"人是目的",指出人的自由在于人的最高本质的恢复;从"物质生产实践"反思"道德实践",将自由的实现落实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从"自由王国"反思"目的王国",认为人的自由将会在自由王国中实现.不同于康德的纯形式自由观,马克思以感性活动的人为出发点,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找到了实现自由的途径,完成了对康德自由观内在困境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何楠 《科技信息》2007,42(12):32
费尔巴哈在谈到上帝时,他总结为是人性的异化。马克思在谈到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劳动时,他指出劳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是一种异化劳动。异化概念本身含有主体因自身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的意思。如果把异化概念放到哲学史中去研究:从西方哲学到中国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可以发现异化在不同的哲学大家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双建 《科技信息》2010,(28):I0277-I0277
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而体育是人类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形式之一。根据人与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关系的三个基本层次,从体育文化的物质、观念、制度三个部分论证,认为体育文化的产生是在劳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或过程中产生的,离开了劳动实践活动这一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和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体育文化是不可能独立存在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现实的劳动异化的分析,到人的实践本质的论证,再到异化与人的实践本质关系的探究,将异化从政治学的概念上升为哲学的概念,充分说明了实践产生异化的不可避免性和实践又可克服异化的势所必然性,依此建立了井极大地丰富了人的实践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要向我们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从生产劳动看待历史,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人类发展史的钥匙。因为人的第11个活动是生产劳动,是人为了生存而展开的活动。马克思研究了自己实践哲学新思想与德国思想体系之间的对立,彻底清算了自己的哲学信仰,阐述了自己的唯物史观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实践哲学诞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孙慧  朱赤浩 《科技信息》2007,(3):219-219,229
主客体关系问题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研究异化劳动时就蕴含了相关的思想。异化劳动本身就是主客体关系被歪曲的一种形式,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主客体关系被歪曲的三种形式,同时将生产实践确定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最基本形式,把实践作为沟通主客体的桥梁则阐明了主、客体的辨证关系,及其客观基础,在主客体关系被歪曲的情况下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实践唯物主义各派的共同症结在于:对实践概念予以了形而上学的知性注解,并以此作为各自理论的逻辑预设。实践不是改造的物质活动,不是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不是所谓“人类总体性的存在方式”,而只能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耦合”而成的“一”,它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视野”和“立场”的本体论意义,彰显实践的同一性对于克服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对立及其局限性,建立实践与人类生存困境及其终极关怀的联系,弄清“交往”,“主体际性”等交往实践观的某些基本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萨特的实践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萨特对实践的定义以及对实践功能的论述,同时也把萨特的实践与马克思的实践进行比较,指出了相同与相异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萨特实践观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7.
实践美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基础,把实践作为联系人和自然的纽带,把关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即是人在对象上面的自我观照。实践美学的思想来源主要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其中“自然人化”和“两个尺度”的论述对实践美学有重要的影响。今天,传统的实践观和旧有的主体性哲学范式已不尽符合现实要求。对中国当代的美学进行重释,使其理论基础由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换,以适应哲学和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德性理论,德性论是其道德哲学研究的目的,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康德德性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德性专属于人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只有人才能够拥有德性;从德性与义务、内在自由、准则的关系中才能准确把握德性概念;德性是幸福的前提和条件,德性与“配享的幸福”的一致才是人类道德实践应当追求的目的。当代人们的道德实践应注重道德原则与品格担当的统一,反思个体幸福实践。  相似文献   

19.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问题是贯穿整个德国先验哲学的一根红线。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在各自本体论的基础上,围绕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问题进行的探讨,都没有真正解决好二者的统一,马克思抛弃了先验哲学的唯心论体系,吸取了其合理内核,在社会实践上真正使理论和实践得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20.
《尼各马可伦理学》对"最高善"的规定存在着逻辑上的模糊,这种情形进而又使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praxis(实践)"与"theōria(理论)"间的关系趋于复杂。对"最高善"规定的模糊性概源于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不同叙事风格以及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质疑。此外,praxis和theōria间的张力使得一种隐秘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端中实践的哲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