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武夷山。武夷山古属建州,位于闽江上游的建溪流域。这块古老的土地钟灵毓秀,以茶闻名,素有“风景秀甲东南、岩茶蜚声中外”之称。自17世纪武夷茶就有了海外贸易,是输入欧州最早的茶类。收藏于《杜德维相册》,拍摄于福州,收藏于1876—1895年间。永寿桥与普济寺前的海印池。普济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曾因自然与人为原因多次被毁。由于普济寺在佛教中的地位特殊,明清时期均由朝廷出资重建,且修建规模空前。寺院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寺前的海印池又叫放生池,池阔十亩,永济桥就建于其上,是一座石砌拱桥。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年)拍摄于浙江,1907—1908年间。 相似文献
2.
正左:大雁塔,四方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建于唐永徽年间,所在大慈恩寺是玄奘法师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摄于西安,1906—1909年间。右:皇泽寺,座落于四川广元城西的嘉陵江畔,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原名乌奴寺,后被扩建更名为皇泽寺,形成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其后屡有毁建,寺内保存着开凿于北魏至明清时期的摩崖造像。拍摄于四川广元,1906—1909年间。 相似文献
5.
正岷江上的索桥。岷江是长江上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岷山南麓,流经松潘、汶川、灌县等地,水流至都江堰出峡。漫步桥上,西望岷江水,东望都江堰。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年)摄于四川灌县,1926年间。安澜索桥,建筑年代久远,以可使两岸居民安度狂澜而得名。曾于明末毁于战火,清朝嘉庆年间再次修建。索桥以石墩承托桥身,用粗如碗口的竹缆做牵引横挂江面,桥上横铺木板,两旁以竹索为扶栏。西德尼·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年)拍摄于四川灌县,1917—1919年间。 相似文献
6.
<正>大沽盐场,地处天津东部临近渤海湾,此地自南宋时期建立丰财场,置灶煎盐。清代改成挖沟筑池,引海水晒盐并设计制作了有多面风帆的风力原动机——“八卦帆”。此风帆可以控制高度,调节转速,抽取海水注入盐田,经过蒸发结晶形成海盐,是当时盐田主要的生产设备之一。西德尼·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年)拍摄于天津塘沽,1924—1927年间。 相似文献
7.
<正>台怀镇坐落着数十座寺庙,其中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罗睺寺、殊像寺为古建筑群的灵魂。远望山谷里错落有致的庙宇,最有显著标志的是塔院寺的白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塔身拔地而起,凌空高耸。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年)摄于山西,1926年间。 相似文献
8.
正送水。老北京的胡同大多有水井,但是水质不同,井水大多苦、咸,居民就买水饮用。水夫用装有水柜的独轮车将水运至居民家门口,再用木桶挑送入户。拍摄于北京,1926—1930年间。兔儿爷,最早出现于明朝,在北京,每逢中秋节商铺、小贩会有出售。兔儿爷多为泥抟,衣冠踞坐,彩绘泥身。这个来自民间的泥塑手工艺品,既是儿童节日里的玩具,也是手艺人劳作养家的营生。拍摄于北京,1926—1930年间。 相似文献
9.
正佛香阁,位于颐和园万寿山,是全园的中心建筑,也是颐和园的标志。佛香阁坐北朝南,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攒尖顶式的木结构楼阁建筑。登上佛香阁可以饱览昆明湖上的风光。西德尼·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年)拍摄于北京,1924—1927年间。 相似文献
13.
正魁星楼与长春城。魁星楼曾是长春城的标志性建筑,为古代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参拜之地。长春城在金政权以后曾一度沉寂,晚清时为东北交通要塞,在政治和商业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拍摄于长春,1926—1930年间。木材是吉林的经济命脉。松花江上游及支流流域的林业资源蕴藏丰富,木材被扎成木排通过水路运送到吉林贮木的楞场,形成别致的地域风情。工人休憩的小木屋就搭建在楞场上。 相似文献
14.
正有轨电车。1924年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线正式运营。这条从前门至西直门的有轨电车线,全长9公里,配有10辆有轨电车。电车行驶起来沿途极为热闹,每至一站,都有往来人群驻足或随行观看。西德尼·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年)拍摄于北京,1924—1927年间。北京西直门车站。1909年京张铁路正式通车,在站台上可以看到老式蒸汽机车、城墙、西直门城楼和箭楼。两条铁路分别通往门头沟和京张铁路的始发站。张伯林(Thomas Chrowder Chamberlin,1843—1928年),拍摄于北京,1909年间。 相似文献
15.
<正>宅院门。重庆小巷中,可以看到各种纤弱的曲线形屋顶和彩色浮雕。飞檐斗拱的边缘经常被小块蓝白相间的瓷片装饰,与向上翘起的屋顶形成轻盈欢快的效果。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年)拍摄于四川,1926年间。 相似文献
18.
<正>鸡鸣山煤矿支路与干路相接处。京张铁路选址与原京师通向张家口的古道驿路相重合,其中的一条是鸡鸣山煤矿支线。鸡鸣山矿井距离京张铁路下花园车站较近,地势较高,工程极难,但为方便煤炭运出,仍然选择了山坡稍缓处动工修建。选自《京张路工摄影》,上海同生照相馆摄影,1909年发行。 相似文献
19.
<正>太和殿大阅兵。1918年11月28日,为庆祝中国参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北洋政府在紫禁城举行胜利庆典,当时北洋军队在太和殿前接受检阅。这是紫禁城数百年历史上唯一一次的大阅兵。西德尼·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年)拍摄于北京。 相似文献
20.
<正>西泠桥,在孤山西北的尽头,是由孤山入北山的必经之路。站在西泠桥上可看到里湖、外湖、孤山、北山以及白堤、苏堤,透过西泠桥桥洞能望到北缘宝石山巅的保俶塔。“西泠”这个名字带着一点清高、孤傲、脱尘的感觉,20世纪初,有人买山立社,因地近西泠,取名“西泠印社”。西德尼·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年)拍摄于杭州,1917—1919年间。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