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法治话语的研究在构建、翻译等方面都取得一定进展,然而对外传播的研究却鲜有学者关注。在法律东方主义以西方法治为中心的立场误导下,中国为主的“东方”国家法律体系成为“西方”带有认知偏见的被动评价对象。基于此,本文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立场标记特征框架,筛选NOW网络新闻语料库中含有关键词“Chinese legal system”的语料并进行立场特征标注及数据分析,旨在探求法治话语域外传播现状。研究发现,西方媒体立场标记语使用中,认知立场、义务立场和态度立场及其子特征的分布各有其特点,其分布原因与新闻语篇特征、文化差异、意识形态等因素密切相关。为改善法治话语传播现状,提高中国法律形象域外塑造,中国法治话语体系应当继续不断完善,动态更新。  相似文献   

2.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价值旨归。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和媒体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在党性、人民性、时代性原则下实现了路径归一。从系统性视角出发,媒介融合发展的“四全”格局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导向。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全媒体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全媒体传播体系,应在“四全媒体”的格局上实现意识形态全媒体传播的全战线联动、全文本承载、全时空触达与全数据融汇。  相似文献   

3.
"三三三"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三全"人才培养理念的凝练、"三融合"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三层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三个方面。它是在全媒体环境、创新创业背景、OBE人才培养理念三个因素下提出的,并从机制、体系、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和中美科技紧张的局势下,全球科技话语呈现竞争性格局,我国要构建一种有力的对外话语和战略叙事体系。立足于竞争性格局下的对外科技话语的实践定位,从对外内容的叙事短板、“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优势、官方多元叙事供给不足三方面对讲好中国科学文化故事的挑战进行分析,不难得出对策是建构以叙事符号、叙事结构、叙事语态“三位一体”的叙事体系,综合运用多种叙事策略,有理、有力、有节地讲好中国科学文化故事。  相似文献   

5.
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县级融媒体肩负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使命,通过加强内容建设,生产出基层群众能入耳、入脑、入心、入行的宣传产品,方可达到统一群众思想、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以《星沙时报》为研究对象,从传播阵地、传播话语、传播评价三方面探究县级融媒体内容建设,用传播效果评估反推前端新闻生产要求,促进县级融媒体成为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与时俱进的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应丰富其内涵,坚守中国文化特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特征,保证中国外交理念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保持始终一致的连贯性与稳定性,增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的理论说服力;还应拓展外延,创新外宣话语表达与传播的路径、方法,增强其世界辐射力。只有从内涵与外延两个层面共同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体现中国特色与世界情怀,中国才能主动打破西方国家的话语垄断,以更为鲜明的国家形象、更为有效的外交路径介入国际新秩序的制定过程,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相似文献   

7.
王莹 《创新科技》2013,(7):108-109
近几年来,全媒体的概念被各种大众媒体频繁提及,有关全媒体概念的使用主要来自于大众媒体的应用层面。随着当前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尤其是媒介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全媒体正在融合并整合以往各种形式的大众媒体,具备前所未有的特殊的传播属性。本文将从全媒体的传播属性与发展现状入手,预测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并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应对新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客家意象不断地被学术、政府等构建,但作为客家意象的主体客家人是如何接受了这种被建构的客家意象,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经笔者的梳理发现,网络传播、广播频道、电视频道对建构的客家意象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把艰深的学术话语体系转化为通俗的民间话语,形成了客家意识的上下互动。  相似文献   

9.
针对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中具体英译案例里的诸多失语现象,从“他者”哲学视角,提出了强调“自我”保障文化场内在需求、尊重“他者”正视文化差异、并寻求二者融合统一的对应策略,构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真实身份及他异性,助力本土革命红色文化话语重塑,促进红色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并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变化与挑战,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处在这样一个新闻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环境中,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开创性地探索集监管于一体的万媒互联智能化新闻舆论工作新体系、新模式,对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有着极其重要的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列宁的重要著作《怎么办?》中包含了丰富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思想,主要内容有强韧话语主体、拓展话语客体、丰盈话语内容、优化话语传播。同时,《怎么办?》中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思想在话语体系立场、话语供给关系、话语叙事风格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怎么办?》中列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思想给予了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工作深刻的启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话语主体做到“关键少数”与“绝大多数”的辩证统一;坚定理论自信,话语内容做到政治话语与大众话语的辩证统一;坚持灌输原则,话语传播做到传统载体与新兴载体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秦腔表演包含的台词、身段、唱腔、脸谱和服饰等要素,构成了秦腔语言与非语言模态,为目标语受众呈现秦腔的多层次意义,是一种典型的动态多模态话语。多模态语料库作为新兴的语料库研究领域,为秦腔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基于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模型,提出秦腔汉英多模态双语语料库构建的基本步骤,并从指导秦腔翻译实践、创新CAT教学内容和搭建秦腔外宣资源平台三方面探讨该语料库如何应用于戏曲翻译人才培养和戏曲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3.
外宣话语是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国家新政策、军事的新举措、经济的发展趋势、文化的传承、教育的进步等元素均为外宣话语的形成增姿添彩。瞬息万变的社会语境为外宣话语的发展推波助澜,外宣话语的意义也由此变得丰盈。本文立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和话语基调视角,以近五年来《政府工作报告》(2013—2017年)为研究语料,讨论话语基调各要素对外宣话语的谋篇布局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这些话语资源的时代气息和政策指向性是打开对话匣子的关键,通过针对不同的受众构建角色关系并调整对话空间、因应话题的差异倾注不同的情感并调节社会距离,从而有效地构建话语的人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概念隐喻视角分析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主旨演讲中的主要概念隐喻类别和隐喻映射机制发现,习近平对外演讲中的概念隐喻数量众多,涉及领域广泛,"接地气",且经常引用中外典故和谚语等.习近平的隐喻话语运用策略强化了受众对抽象政治概念的理解,易于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接受,有助于我国争取国际话语权,构建对外政治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大众文化渗透到生活的众多方面,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娱乐化与意识形态的渗透并存。因势利导地构建有主流意识形态色彩的大众文化话语体系,可有效发挥中国大众文化在大学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大多数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差强人意,从观念到技术、从模式到平台都有着难以克服的障碍,体制机制亟待创新。学术期刊应从生产方式、内容形态、传播介质、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融合提升,完善学术期刊"域出版"模式、实现学术内容增值,优化学术期刊移动平台出版发展,建立全媒体学术期刊联盟,以"媒体融合"助力学术期刊网络话语传播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全媒体环境下媒介融合的传播方式对高校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着巨大的冲击。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也受到了外部环境和学生思想特征变化的挑战。工作实践中,高校共青团各级组织应高度重视全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不断探索全媒体视角下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新思路,构建媒体融合下平台协同式发展、队伍渐进式建设、流程创新性再造的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在后疫情时代的对外演讲中,对“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修辞的使用。就伯克修辞观的戏剧五要素看,演讲基于各国不容乐观的严峻疫情形势阐释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世界局面,强调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必要性;既采用“同情同一”的修辞策略拉近距离,消除误解,表明中国诚心合作的意愿和人文主义关怀,又运用“对立同一”的修辞策略强调共同的敌人——“病毒”,进而呼吁各国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并使用“误同”的修辞策略,表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对各国的益处,中国愿与各国共享经验,共建美好世界。这些修辞的使用有效地表明了中国的立场和方案,契合了其他国家对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意愿,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能力和构建更加完善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以河南省海外形象传播中的话语偏见为研究对象,以费尔克拉夫批评话语分析的三维模型为理论分析框架,构建2010-2020年河南省的国外新闻报道语料库,开展实证研究。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偏见及文化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成果,遵循文本分析-话语实践-社会实践的研究逻辑,对河南省海外形象传播中的话语偏见进行系统分析与阐释。探讨话语偏见的产生、传播和接受机制,寻找“反话语”策略来矫正和消除话语偏见。  相似文献   

20.
中原文化资源丰富,对巩固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着独特的话语力量。文章在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中原文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托中原文化进行话语传播的必要性,并从增强话语传播主客体的互动性、加强话语传播内容的创新性、优化话语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强化话语传播表达的效果性这四个方面,试图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原文化话语传播中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