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太阳系变得不适宜人类生存,我们是该驾着飞船去银河系寻找生路,还是坐以待毙等待末日的来临?刘慈欣的答案是:何不带上地球一起去流浪。《流浪地球》获大刘认可连卡梅隆都来祝贺2019年春节档有8部片子竞争,《流浪地球》一开始在宣传、预售等方面,均落后于《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和《新喜剧之王》。但《流浪地球》1月28  相似文献   

2.
青溪  顾白 《世界博览》2023,(19):38-44
<正>那些流浪宠物,或许曾是某人的“宝贝”,某扇门扉最忠诚的“护卫”,却因种种原因被遗弃,成了城市灰色缝隙间游荡的“孤儿”。宠物的陪伴给我们带来欢乐,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份责任。有些对待宠物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善始善终,以至于让地球上又多了一群“毛毛”流浪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约有2亿只流浪狗,并且它们的数量,还在不断地增加。绝大多数国家都存在流浪宠物现象。有些国家流浪动物充斥街头,  相似文献   

3.
正在以往的科幻作品中,末日危机,人类出走到外太空寻求新家园的故事屡见不鲜。唯独在流浪地球的故事里,人类选择背负着地球家园一同迁徙。这个宏大设定,让这部影片成为一场真正意义上世界级制作、中国化内核的科幻。《流浪地球》是一部堪称伟大的科幻电影。是的,必须用伟大这个形容词。要知道,仅仅几年前,中国科幻电影的概念还是圆萌蠢胖的飞碟、西游记风格的外星人,山寨浮夸的机甲……并非我们的电影工作者没有看过《星际穿越》或者《阿凡达》,不知道科幻片  相似文献   

4.
<正>喷出冲天蓝光的行星发动机、洞悉一切的量子计算机、高耸入云的太空电梯……春节期间,中国原创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热映,片中层出不穷的“硬科技”元素让观众大呼过瘾。从科幻回归科学,想象中的它们能实现吗?行星发动机造得出来吗?影片中,人类计划给地球安装上万座巨大的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开启“流浪之旅”,这些发动机依靠重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核聚变反应是将两个原子核重新结合,生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的过程,其间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利用这一能量推动地球,原理上是说得通的。  相似文献   

5.
<正>《流浪地球2》是一部精彩的科幻电影,在末日灾难的背景下诠释了中国式的英雄主义与牺牲精神,令中外观众都深受触动。伴随着这部电影热映,其中不少科幻概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数字生命。电影开场,面对生存危机,一些人提出“移山计划”(即后来的“流浪地球计划”),主张将地球带离太阳系并寻找新的恒星系;另一些人提出“数字生命计划”,主张将人类的记忆、感情、性格等信息存储在计算机中,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算法使人类的意识长期存在,那么人类就相当于拥有了数字生命。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建设》2023,(7):24-25
<正>程天科技开发的康复机器人,是基于算法与核心元器件的研发与应用,通过结合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分析以及云计算,最终形成智能化产品和解决方案电影《流浪地球2》中,拯救地球的队员们身穿硬核铠甲,轻松搬起各种军工设备,让不少残疾、失能观众对可穿戴设备的期待值再一次拉高。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外骨骼机器人能像拐杖、轮椅一般常见、轻便,帮助残疾人群随意行走?这样的设想,在杭州程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程天科技”),已然是“未来已来”。  相似文献   

7.
 在诸位地球人对《三体》电影顾盼之时,《流浪地球》则出其不意地从太阳系逃逸,先行飞出,惹来三体人惊呼,"地球……地球……它飞来了!"将《三体》和《流浪地球》做一下融合想象是一件无比好玩和有创意的事,不过我们暂且忽略三体人惊呼时的表情,欣赏一下飞来的地球吧。这部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文化、登峰国际和郭帆导演工作室出品,北京文化和郭帆导演工作室联合承制,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将于2019年2月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图1)。  相似文献   

8.
正风云卫星正在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500多家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更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是东半球气象预报的主力。在春节大热的电影《流浪地球》中,地球被装上行星发动机推离太阳系。但月亮去哪儿了呢?原著中写道,为了保证地球在流浪中不被撞上,月球也被装上发动机,甩掉了。与唯一的天然卫星分手,地球想必很是唏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地球除  相似文献   

9.
 2016年,联合国大会第70届会议上发布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议程讲到,各个国家和利益攸关方要协同起来,阻止地球的退化,以可持续的方式消费和生产,构建一个可持续但是具有恢复力的地球,让人和自然充分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议程的核心是让我们在经济发展、社会包容和环境美丽方面一起努力,构建一个人类共同向往的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10.
1965年1月1日,由赤道非洲四国——中非共和国、刚果(布)、乍得、加蓬和喀麦隆建立的“中非关税和经济联盟”成立。这个联盟是1964年12月五国政府首脑在布拉柴维尔举行会议后决定成立的。喀麦隆总统阿希乔在答记者问时指出:“这个联盟将使得我们的国家更加协调和迅速发展,五国内部财富、资金和人员的自由流通将增加我们每个国家贸易和  相似文献   

11.
<正>科幻电影发展起来后,可以更好地驱动整个科幻市场多元化发展。春节期间,被网友称为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作品的《流浪地球》,成为点燃春节档票房的黑马。《流浪地球》于2月5日大年初一正式在内地上映,从大年初三开始完成了票房和排片的双登顶,实现逆袭越战越勇,大年初六晚间累计票房正式突破20亿元大关,成为2019年春节档最大赢家。好莱坞式大片屡次创下国内票房新高,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国产电影的呼声,市场对国产电影的需求空前高涨,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让我们变得浅薄”;“我变成了机器人:失去了以前的大脑”;“网民的大脑:被重塑着、被折磨着”;“记忆哪里去了:做互联网的奴隶还是看客”;“面对互联网:我们已经丧失了人性”……这些惊人的话语,出自《哈佛商业评论》原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推出的一部著作——《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它很快就引发了热烈反响,其中心议题是:互联网是否改变了我们的思维?而作者在本书中实际上提出了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同时也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吗?  相似文献   

13.
正如果太阳系即将灭亡,我们将去向何方?我猜,你一定想起了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可惜在现实中,带着地球一起流浪绝没有那么简单!幸好,天文字家已经发现了数千颗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就在太阳系以外,正等着我们搬家过去呢!不过先别急,天文学家又说了:外星有风险,搬家须谨慎……  相似文献   

14.
石原  南迪 《世界博览》2023,(11):56-59
<正>2007年,一部小成本独立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向人们展示了科幻电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原来不需要宏大的场面,不需要眼花缭乱的特效,不需要星际战舰、超级英雄也可以让一部科幻电影如此波澜壮阔。2021年,一部同样是小成本的科幻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在平遥电影节收获了无数的赞誉,很多人感叹我们也能拍出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一样精彩的电影了。  相似文献   

15.
正你看过电影《流浪地球》吗?在影片中,太阳快速变"衰老"并膨胀,人类想方设法让地球离开太阳系,木星却制造了大麻烦,差点把地球毁了。最后,主人公点燃了木星,让地球继续向太阳系外流浪……除了影视工作者,科学家同样关注木星,但关注的角度不同。在我国有待开展的深空探测项目中,木星探测是一个重点。探测木星,有助于人类寻找地外生命。比如,木卫二(木星的卫星)被认为是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其表面有巨大冰层,冰层之下有液态水。如今,我国的木星探测计划已在关键技术攻关阶段。我国科学家从长远考虑,提出了  相似文献   

16.
"数字地球"及我国面临的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信息系统的最新发展“数字地球”是指地球信息模型或信息化的地球。它是把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信息都收集起来,按照地球上的地理坐标,建立起来的完整的信息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就可以快速地、完整地、形象地了解地球上各种宏观和微观的情况。人们再不会将信息像普通数据那样放在数据库里,而是按地球坐标存放,建立“数字地球”,这是因为在地球信息模型中可体现这些数据的内在联系,又便于检索应用。“数字地球”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31日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所作的《数字地球:展望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长篇…  相似文献   

17.
JANE  张楠楠 《小学科技》2015,(1):22-23
最近热映的美国影片《星际穿越》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未来地球环境恶化,人类为了生存,通过星际穿越寻找另一个“地球”。那么,人类星际旅行的梦想到底可不可能成为现实呢?让我们一步步来分析吧。寻找虫洞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可能会在哪里。大家知道,太阳系中除地球以外的其他7颗行星、173颗卫星以及太阳本身都不具备适...  相似文献   

18.
读编往来     
严肃地对待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教育问题,历来是各国政府、部门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接连不断发生的日本政府修改历史教科书事件,也从反面说明了这个问题。应当怎样对待历史,这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这个问题也一直是国人关心的焦点,特别是近年来,人们对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问题,提出了种种的建议和批评,甚至有热心者还找出了现行历史教科书中的多少多少处错误,令人深为感慨。近读黄安年先生的《从“认识到”到“承认”》一文,%《世界知识》'(('年第)期&更加深了我的感慨:原来"*+'年'月的《上海公报》…  相似文献   

19.
时政     
“占领华尔街”·我们在现场 斯蒂格利茨站出来了,他表达了自己对“占领华尔街”活动的支持,几十名华尔街的“占领者”紧密围绕在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身边;河南老百姓站出来了,郑州的几百名市民在文化宫门前打起横幅,希望声援地球另一侧那场“伟大的华尔街革命”。本来与国人没什么关系的一场美国示威,让河南的退休职工们“心动也开始行动了”,这事情必然会变得很有意思。  相似文献   

20.
美国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一生都是一个生活在童话和梦想中的孩子——当你观赏CCTV电影频道11月2日晚“佳片有约”中的《机器管家》(原名:《200岁的人》)之后,我相信你的这种感觉一定会更强烈了。当然,电影走的更远,原著里本没有“人机恋爱”的情节的。《200岁的人》中惟一流露出机器人对人类女性的眷恋之处,不过是他临死前对“小小姐”的那一声低唤——是的,我使用了“他”这个代词,因为最后,他已经被正式宣布为一个人。暂时离开电影,让我们来看看“机器人”科幻文学的发展历史。我们所谓的“机器人”,在英语里被称为“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