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应该建立在对其生存机制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东汕尾妈祖信仰的生存机制十分优越,进入到可持续的运作态势。其表现在既不断涌现妈祖显灵的辉煌事迹,又将妈祖信仰融入国家主流话语体系,民间信众和政府共同促进了妈祖信仰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福建莆田是妈祖信仰诞生地,其信仰的重要物质载体妈祖宫庙始建于宋代;莆田境内妈祖宫庙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然而现有相关研究在完整性和规范性等方面都存在不足.文章运用GIS方法,揭示了宋代以来福建莆田境内妈祖宫庙的空间分布和历史变迁特征,针对妈祖宫庙的分布态势和管理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正>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是妈祖的故乡,也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妈祖祭典作为湄洲妈祖信仰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仪式自成一体,内容独特,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妈祖祭典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举行,妈祖信徒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向妈祖献礼、膜拜,以表达对妈祖的虔诚和对  相似文献   

4.
回顾61年来世界上发行的妈祖邮票,阐述了世界妈祖邮票的3个特点,指出世界妈祖邮票存在的4点不足之处,提出为使妈祖文化通过妈祖邮票得以进一步传播和发展,要搞好妈祖邮票发行的两大对策。  相似文献   

5.
“乡土”作为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具有其深厚的生活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在界定妈祖文化景观和乡土元素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选取妈祖宫庙建筑、妈祖祭典、妈祖服饰和饮食文化景观作为研究范点,对其所包含的乡土元素加以解读,并从文字、图像、音乐戏曲、民俗活动和现代信息媒体等五雏形式探讨妈祖文化景观的表达,指出现代保护妈祖文化景观的乡土性是维护妈祖文化景观持续禀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阐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封片卡”的类别和特征。信封着重介绍妈祖信俗邮资信封、首日封、纪念封和签名封;明信片着重介绍妈祖信俗邮资明信片、极限明信片和邮制明信片;卡着重介绍妈祖贺年邮资信卡。通过对妈祖信俗“封片卡”3个特征的分析,揭示利用“封片卡”更好彰显妈祖的功德和大爱。更好地促进集邮文化和妈祖文化的良性结合。  相似文献   

7.
莆田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境内妈祖宫庙众多且分布广泛。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使得这些妈祖宫庙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在妈祖宫庙方面,也存在一些与他处有别的特色,研究这些特点和特色对进一步弘扬莆田妈祖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妈祖信俗"申遗成功,标志着妈祖文化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妈祖文化的对外传播变得更加重要。在调查的基础上,介绍了莆田妈祖文化网络传播的现状,对相关网站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从传播学角度提出了建议,期望莆田妈祖网站能越办越好,以便更好地传播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增加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新闻网2011—2013年标题中含有"妈祖"的报道为研究样本,综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从新闻传播基本流程图入手,分析影响妈祖媒介形象的因素,认为妈祖的媒介形象与事实、妈祖媒介的传播者、形象加工的媒介和妈祖信众四个因素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妈祖信俗"的申遗成功是妈祖文化正式成为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标志,而妈祖祭典则是妈祖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弘扬妈祖文化的特殊使命。妈祖祭典历经千年,其文化元素极其丰富,包含了建筑、哲学、宗教、艺术、礼仪等。在现代文化旅游不断升温的背景下,妈祖祭典文化元素还可以在品牌、语言、生态和教育文化元素方面进行再造和创新,以有助于祭典更好地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1.
清代影响最大、重刻次数最多的一部妈祖志书为《天后圣母圣迹图志》,但该书原编者及初刊年代,目前均不详。通过梳理史料,该书的流传本,大体可归纳成江苏苏州初版、广东版系和闽浙版系三个版本系统。对各版系刻本亦略作考证,可供妈祖志书研究者作参考。  相似文献   

12.
指出妈祖天上圣母之称,乾隆末年已在福建出现,稍后台湾亦见此称。嘉庆九年闽商将之传到锦州,道光时该称谓在福建已流布较广。关于敕封妈祖天上圣母诸说乃民间叙事,经不起学理上的深究。  相似文献   

13.
陈靖姑文化资源转移为马祖旅游产品的创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马祖面临观光产业升级,在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打造的过程中产生某些误区,即马祖尽管是林默遗体的首葬地,但从阴影区理论来看,马祖并不适合选择妈祖作为观光品牌。根据宗教生态位观点,陈靖姑文化则更有可能使马祖的3s3g形象发出亮丽的光彩。陈靖姑文化适于马祖旅游开发的文化价值主要有宗教经典、神祗祖籍、文学艺术、闽剧演艺、道教神职、闽东民俗等方面。显化宗教经典文化和神祗祖籍文化,打造马祖临水旅游品牌:活化道教神职文化和文学艺术文化,使乡土的阵靖姑走向世界;外化闽剧演艺文化和闽东民俗文化,培育陈靖姑文化的世界旅游吸引向性。通过对陈靖姑文化资源进行转移开发,不仅将有效扩大闽东沿海宗教轴的辐射范围与影响力.而且对环海峡旅游区的形成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梳理江苏淮安清口惠济祠的历史沿革。重点对妈祖入祀惠济祠的缘由,入祀后的鼎盛时期以及余绪与回响进行考述,最后从四个方面说明惠济祠的文化影响及其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清朝初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先后出现过两次闽粤人民移居泰国的高潮。随着华人的出国,尤其是潮汕人的出国,妈祖信仰开始在泰国传播开来,其传播时间至迟在清乾隆年间。潮汕华侨称所崇拜的妈祖称“七圣妈”。妈祖信仰体现出既保留中国宗教传统又部分与当地宗教文化融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以Kress&Leeuwen的视觉图像语法理论,以妈祖石雕神像为例,尝试对妈祖石雕神像进行社会符号学视觉解读,探究神像所表达的再现意义。认为神像上各种模态符号共同建构和表达了妈祖博爱的胸怀,善良的品德,塑造了“和平、勇敢、关爱”的伟大的“海上和平女神”的形象。同时证明那些传统被认为是副语言的其他符号系统,同语言符号一样也具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在欧洲中世纪晚期的游记中,北京被塑造成为梦幻般的“东方帝都”,是真实和镜像的统一体。从比较文学形象学和后殖民理论的角度分析,其背后掩藏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在马可·波罗时代,汗八里被视为人间的黄金天堂。中世纪晚期的世俗欲望在大汗的财富中得到传奇般映现。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东方帝都的新消息,中华帝国的神话托起了更具神秘色彩的“天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