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美国东部时间1969年7月20日22时56分,3名美国宇航员叩开了冷寂的月宫大门,当尼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时,说出了"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的名言,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而阿姆斯特朗在返回登陆舱时,又说了一句让人费解的话:"祝你好运,戈斯基先生。"这句话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大家始终猜不出它的真正含义。有人多次询问阿姆斯特朗,想知道"祝你好运,戈斯基先生"的含义,却都被他搪塞过去了。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国学术界确实存在着诸种“不规范”的现象。不过,在谈论学术失范的时候,人们不应当有这样的印象:在过去某个时期,中国学术界是具有严整的规范的。学术失范的真正含义是:在近20多年来,中国学术界并没有随着学术研究的进展,而积极地制订一整套真正合乎学术要求的规范,学术失范的根源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3.
休闲一刻     
《科学大观园》2011,(21):78-79
三个苹果 一天,三个苹果聚在一起吹牛。红苹果骄傲地说:“知道红苹果吧,我就是它们家族的。”青苹果一脸不屑地说:“想当年。我太爷爷的太爷爷一不小心掉到牛顿头上就有了万有引力。”一旁被人啃过一口的苹果跳出来趾高气扬地说:“我爸是乔布斯!”  相似文献   

4.
没有到过南极洲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这里的全年温度在-40℃以下,终年刮着5—6级的刺骨寒风;没有经过极夜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黑暗,尽管这里是一片白色的荒漠,整个大地被厚厚的白雪和坚冰覆盖,但夜晚却是伸手不见五指。而南极洲的腹地更是可怕,一进入就很难再走出来,众多探险家葬身于此:但勇士们仍然不断涌现,要揭开这片无边无际的白色荒漠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5.
有一副古老的楹联,上联是“无求便是安心法”,下联是“不饱真为却病方”,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对联。“无求便是安心法”,点出了精神卫生对健康的重要性。一个人不要无限地追求贪图私利和安逸,而是尽量节制情感,清心寡欲,就能遇事从容不迫,有稳定而乐观的情绪,就能心平气和、安然养性,即所谓“安定病人心,疾病去七分”。反之,终日好高骛远,任性使气,长做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一味无限的苛求,就可能导致七情过度,伤及五脏,因而得病。所以,巴甫洛夫也说:“一切顽固沉重的忧悒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不饱真为却病…  相似文献   

6.
对于大师,我不知道标准是什么,也不知道,懂12国语言、有上千万著作的大师,与只说中文、著作不足百万字的大师含金量有多大差别。只要有人封号,我就认为是大师了,好像选举。有一群人提名就得了。仔细回味,发现做大师难,难得有人称之为大师,难得成为了大师还要代表一大群人说话。更难的是,被称为大师之后,还当众被发一个大师工作室红匾.接过红匾之后申明不想当大师而继续干着成就大师事业的大师。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10,(5):19-19
<正>散步作为一种简单的运动,对于身体非常有好处是很多人的共识,但是大家却可能不知道,不同体质的人、身体状况不同的人,其实散步的姿势都有所不同。提起散步,也许很多人会说,不就是走走路吗?其实不然,散步也有许多"学问",特别是对有慢性病和体质虚弱的老年人来说,散步更是有"讲究"。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 ,认为天是圆的 ,地是方的。《吕氏春秋·察意》中说 :“大圜在上 ,大矩在下。”这种“天圆地方”说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天和地的一种理解。明末清初 ,西学东渐 ,西方的地理知识传入了中国。中国人这才知道 ,地不是一个方形的平面 ,而是一个球形。最早向中国人介绍地为球形的人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 552~ 1 6 1 0 )。 1 6 0 2年 ,利玛窦在李之藻的帮助下 ,在北京刊行了《坤舆万国全图》(全图分六幅 ) [1] 。在《坤舆万国全图》的最右侧 ,利玛窦有一篇署名文章。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全图的说明开篇…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学术界中的规范与道德失衡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也可谓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表面上看,都是学术圈的毛病,如果我们把观察的尺度放大,可以说这也是社会问题在学术领域的缩影和延伸。单纯从学术界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来看,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树立需要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学术的相对独立,即在学术界,有自己的、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运行机制。而我们的问题就出在社会腐败渗透到了学术界,其中很多是陋习,造成了学术界的官僚化、特权化、功利化等等。究其原因,就在于政治因素介入学术领域。20世纪的前半叶,我国学术界的一…  相似文献   

10.
群体对一个命题可能的知道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n人组成的群体对一个“外部世界”的命题p有2“个可能的“知道”状态,但当我们要分析群体成员之间“相互知道”或“相互不知道”p的关系时,我们发现,该群体有无限多个可能的认知状态。公共知识为群体中对某个真的事实知道及相互知道的关系。公共知识的递归定义为:一个命题是公共知识,当且仅当每个成员知道该命题,并且“每个成员知道该命题”是公共知识。群体对命题p的公共知识存在级剐之分。一旦一个群体有低级的公共知识,那么它必定有高级的公共知识;并且如果一个群体有一个公共知识,它必定有无穷多个公共知识。群体的可能的公共知识状态也是无限多的。“D是公共知识”是第0级的公共知识,它只是无限多的公共知识状态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塑造学术人格,培养人文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人格。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精神生活领域中最重大的损失,是对崇高精神价值的神圣感有某种程度的失落。这一问题在学术界表现为严重的学术腐败、过分强烈的狭隘功利主义等等。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学术界确实存在着诸种“不规范”的现象。不过,在谈论学术失范的时候,人们不应当有这样的印象:在过去某个时期,中国学术界是具有严整的规范的。学术失范的真正含义是:在近20多年来,中国学术界并没有随着学术研究的进展,而积极地制订一整套真正合乎学术要求的规范,学术失范的根源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学术站点的设立、学术职务的评聘等方面,非学术的(主要是行政的、政治的)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在某个方面具有一定“权威”的评委,在对某个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成果进行评审时,并没有严格地根据学术…  相似文献   

13.
建设项目环保行政许可听证是一项法定的程序和制度.环保部门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规定把握环节,让许可审查人、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观点得以充分的表述,并在许可中尽可能吸纳听证意见,使听证的作用得以真正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不少心理学家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人的“心态”。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活,要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相似文献   

15.
当前 ,全国人民正在奋力抗击“非典”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随着疫情的发展 ,研究的进展 ,SARS一词也渐渐见诸媒体并有不断扩大之势。这就迫使人们选择 ,在表述这个病时是说写“非典”(FD) ,还是说写SARS(萨斯 )。窃以为应该尽量使用前者避免后者。首先 ,此病最早发现于中国 ,时间在 2 0 0 2年 11月 ,罹病者是中国人 ,发现者是中国医学家钟南山 ,发病地、发现地是广东佛山 ,随后才发现于亚洲其他地区主要是东南亚地区。我认为 ,最早发现地、最早发地、与疾病起源地是很有区别的 ,不必讳言也是有密切联系的。退一步说 ,即使二者一致 ,那…  相似文献   

16.
很多人想知道,科技发达的未来,人会变得怎么样。一位未来学博士说,其实,在不远的将来,未来人还是像现代人一样,有着五花八门的生活方式,只不过有了高科技,未来人的某些方面现代人还难以想像,以下发生在未来A城的三个小故事可让人知道未来人一些小小的侧面。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教育历来存在着强烈的知识化倾向,即主要把科学作为一种知识来传承。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超越知识化教育。知识化教育的根本缺陷在于忽视对智慧的开启。应该说,知识和智慧都重要,它们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在古希腊语中,知识和智慧是两个不同的词,知识是episteme,而智慧是sophia和phronesis.柏拉图曾谈到知识与智慧的关系。他说:“智慧是非常黑暗的,并且看上去不像是天生的;其意义是指触及事物的运动及流”(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P.5)。也就是说,智慧隐而不显,而知识看得见摸得着;智慧包含在人的实践之中,而知识是实践的结果。因此,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也不一定知识水平就高。李自成进北京的历史知识,中国人不知道的很少,但知道这一知识不足以成为历史学家。而郭沫若根据这一史实写出《甲申三百年祭》,他就堪称历史学家,因为他开启了一种反腐败的历史智慧。  相似文献   

18.
不把不合理的“规章”当回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失范和道德滑坡是学术界不争的事实。明眼人心中早就有数:这一事实在近十余年的凸现,是社会上的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现象在学术界的反映。 真正的学人作为个体或小群体,由于人言微轻,的确一时难以挽狂澜于既倾(这并不意味学人和学术共同体可以听之任之,无所作为)。但是,我们毕竟还有自爱、自尊、自律、自持、...  相似文献   

19.
很多人想知道,科技发达的未来,人会变得怎么样.一位未来学博士说,其实,在不远的将来,未来人还是像现代人一样,有着五花八门的生活方式,只不过有了高科技,未来人的某些方面现代人还难以想像,以下发生在未来A城的三个小故事可让人知道未来人一些小小的侧面.  相似文献   

20.
“人定胜天”这个命题,是人类千百年来对人天关系探索的一种现代表述。自古以来,人类对人天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十分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