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震后十五年     
《科学大观园》2023,(11):12-13
<正>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5周年。在2008年的这一天,汶川地震致近7万人遇难。15年过去了,汶川地震仍是无数人的牵挂。我们欣慰地看到,震后汶川,经济重振、社会重整、文化重生。5月12日也是第十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震后15年来,国内地震预警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在抗震防灾方面做了哪些新探索?当地震遇上人工智能,是否会有新的答案?我们无法阻止地震,但在求知和反思中,我们能增进面对地震灾害时应对和求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危险源和风险源探查是科学开展应急救援的基础性工作,到目前为止,基本已在全国进行了一轮普查,为风险防范和灾后救援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2023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五周年,也是第十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过去十五年,中国在抗震防灾方面做了哪些新探索?在汶川地震十五周年前夕,记者采访了曾深度参与汶川救灾工作的专家高孟潭。高孟潭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特聘专家,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高端智库专家,  相似文献   

3.
汶川大地震的伤痛还未愈合,又发生了玉树(Ms=7.1)、智利(Mw=8.8)、海地(Ms=7.5)及日本(Mw=9.0)等特大地震。地震难道就不能预报?用什么方法可以准确预报地震?这些问题再一次成为科学界与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以发生于2008年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强震序列的模拟为出发点,通过基于严格数学、力学原理的有限元方法计算给出龙门山断裂带上大地震的时间序列、同震位移场及同震应力场。通过研究发现,计算得到的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大地震平均复发间隔为~3300年,这与古地震调查及其他方法给出的结果有一致性;模拟的同震应力场形态与汶川余震的深度分布之间存在着关联,同震位移与观测结果符合得较好。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文中的模型能够模拟断层由闭锁到解锁产生地震的全过程。模拟结果进一步显示,完全有可能利用科学计算方法给出未来强震发生的时、空、强三要素。类似于气象预报,本文将这种预测地震的方法称为数值地震预报。最后,文中对数值地震预报的可能性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认为数值地震预报在科学上是可能的、技术上是可行的,数值地震预报是成功预报地震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四川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期间四川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成不久就经历了“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考验。该系统在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显现出一些不足之处,在对汶川特大地震进行科学的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借助恢复重建工作的支持,对四川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进行了升级与完善,特别是在灾情获取、地震应急专题图快速出图、辅助决策资料针对性等方面做了较大的改进,使之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能快速获取震情、灾情信息,提供震害快速评估数据,以及为政府提供震区各种基础与分析资料以辅助政府进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3,(20):23-23,25
开展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关键技术及实用化技术研究,完成地震预警定位、预警震级测定、预警烈度预测等地震预警关键技术和实用方法研究;完成考虑场地影响、插值计算和大震震源破裂特征的烈度速报关键技术及实用方法研究。课题主要解决地震预警和仪器烈度速报中的关键点和难点,形成实用技术和成套方法,研究成果将应用于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软件研制和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23,(11):32-35
<正>地震虽然目前是人类无法避免和控制的,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也是可以从灾难中将伤害降到最低的。自救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12秒自救机会”,即地震发生后,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否则,凶多吉少。日本曾有统计,发生地震时被落下物砸死的人,超过被压死的人。可见,  相似文献   

7.
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或预测不同.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事先发出通告;地震预警则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告知当地人们采取应急措施,以便减少伤亡.目前,地震预报仍是世界难题,而地震预警已经在日本、美国、墨西哥、土耳其等国家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系统.日本不但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实时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家,还能在地震爆发后极短的时间内,向相关地区的民众传达地震波将要到达的信息,并且尽可能地将各种情况考虑在内,使预警信息“无所不至”.  相似文献   

8.
1 课题简介 1.1 课题目标 研发地震预测新技术新方法,开展构造活动动力过程及前兆机理的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研究,发展具有动力学含义的地震综合预测方法。开展区域预测预警判据和指标研究,提出典型地区分级地震预警技术方案,研究结果在日常地震预报工作中获得实际和广泛的应用,为实现地震经验性预报向物理预报过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你每天晚上睡得好吗?有些人失眠、有些人做恶梦、有些人则一觉到天亮,什么都不记得。但其实人类的脑袋是极为复杂的东西,在清醒、睡觉和做梦之间,有许多希奇古怿的状态存在。列出其中的五种来,大家看看自己有没有碰过这些状况?  相似文献   

10.
曾经有一个哲学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围绕着这个问题.很多哲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实每一个人来到这世界上,他们的心都在“流浪”、在寻找.有时很迷茫,不知自己在找什么,他们的心流浪在川流不息的人海中,很多人被淹没,也有些人最终找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个位置到底是什么?只有心知道。  相似文献   

1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发生之后,网上一则消息开始疯传,称此次地震,日本提前10秒就预测出来了。果真如此吗?陈建民:提前10秒预测地震没可能“这是一个非常不专业的问题.所谓提前10秒预测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也绝无此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态度非常明确。他说,“云南地震局专家已对此做过解读了。”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07,(1):48-49
美国72%的少年凶杀犯来自无父家庭——亲爱的麦道卫先生:我今年13岁,非常仰慕你。你是我知道的最好的人,也是唯一一个知道自己在讲什么的人。你谈到爸爸的那个晚上对我触动很大。我有爸爸,但却不认为他是我爸爸,因为他所做的不是冲我们大喊大叫就是忙自己的工作。我再也不会跟他一起出去了。他甚至都不问我一天过得怎么样或是其它什么一个父亲应该问的。我努力跟他一起做点什么或是谈点什么。他所做的就是不搭理我或是无缘无故地冲我大喊大叫。六岁的时候爸爸打了我,一天下学回到家,妈妈还没有下班,妹妹们和弟弟出去了,他就打我。这事我记了…  相似文献   

13.
<正>著名画家达·芬奇前半生际遇坎坷,怀才不遇。30多岁时,他投奔到米兰一位公爵门下,希望他给自己创造一些机会。几年过去了,他一直默默无闻,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做,他的画也没有得到公爵的赏识。但是,他一直没有丧失信心,他始终在自己简陋的  相似文献   

14.
当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时,人们很自然地想起32年前的唐山,问题是相同的:怎样才能减少灾难的损伤? 汶川地震时,钱刚正在北京参加一个活动.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自唐山地震以来最大的地震".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23,(11):36-39
<正>每当全球发生一次大地震或大地震链时,常有关于地球是否进入了地震活跃期的争论,在《全球地震目录》中,从公元1510年起,全球就进入了地震活跃期,且一直持续至今。自2023年1月1日到2023年5月10日,全球共发生地震390次,4级以上197次,6级以上49次,7级以上10次。此外,日本鹿儿岛县的樱岛昭和火山口接连发生两次喷发,印度尼西亚最活跃的火山之一默拉皮火山于3月11日也开始喷发。  相似文献   

16.
人口负增长     
《科学大观园》2023,(4):12-13
<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年末我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我国近61年以来的人口首次负增长。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发展会有什么影响?我国未来的人口政策将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17.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对此次地震的成因、特点以及我国乃至全球的地震活动和预测情况做了解析。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23,(11):20-23
<正>近几十年来,我国地震速报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快,包括震情信息产出快和传播速度快;二是准,主要体现在地震发生时刻准、震源定位准、震级精度准;三是广,速报内容得到广泛扩充。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唐山的大地震震撼了整个华北地区。由于当时的监测能力有限,震后数小时内,震中在哪儿、震级多少、受灾状况如何成为难以回答的问题,灾后应急救援开展艰难。  相似文献   

19.
地震发生前就没有什么先兆吗?为什么没有提前预报、提前示警呢?"没有足够让人信服的震前预兆"资料显示,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地震,绝大多数是人们感觉不到的小地震。大地震相对较少,其中6级  相似文献   

20.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关键技术攻关,研制主动地震探测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的井下综合观测系统和适用于地震短临跟踪的观测仪器系统,为地震研究和地震预测预报获取地球物理场、应力应变场、孕震区介质物性等动态变化信息,提高地震预测预警能力,特别是提高地震短临跟踪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