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何种意义上遵循自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在何种意义上遵循自然是生态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以“自然”概念作为逻辑起点的研究所给出的一个结论是,在人为的意义上,人无论如何都无法遵循自然。但是,如果我们把逻辑的起点由“自然”转换为“人”时,我们就会发现,正是在人为的意义上才存在一个遵循自然的问题。以“自然”概念作为逻辑起点的讨论,显然忽视了人作为人的特殊的存在方式及意义,因为,人本质上是一个自我决定的文化存在物,人就只能以这种方式遵循自然。由此,也就使这种意义上的遵循内在地具有了一个普遍的伦理向度。  相似文献   

2.
这部辞典事实上并不存在。我和出版社都没有编辑出版这部辞典的计划。有一部《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在编,那是许多人的集体创作,会是一部有水平的著作。而“这部辞典”,只是我的一个并不准备去争取实现的构想。在这个构想中,我想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去对我们社会生活遇到的某些事物、某些概念作理论的分析。我在工作中发现,许多概念,大家常用,可是没有做过仔细的研究,因此在概念上有模糊或者很不准确的地方。我本人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对这,我也不满意自己。我想对有些概念研究一番,把研究的结果写下来。于是就随时随手写了一些条目。我做这件事,一半以上是为了我自己。  相似文献   

3.
术语命名中的隐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喻(metaphor)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一直是修辞学(Rhetoric)研究的重要内容。例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历史发展的轨迹就像车轮那样滚滚向前。这是一个隐喻。在这个隐喻中,用“车轮”这个概念来比喻“历史发展的轨迹”这个概念,“车轮”是我们熟悉的、比较具体直观的、比较容易理解的概念,而“历史发展的轨迹”则是抽象的、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通过“车轮”这样的隐喻,我们对于“历史发展的轨迹”这样比较抽象的、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获得了更加明确的、更加形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3月21日上午,食品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营养组讨论会在西安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行。食品学会郭勇副秘书长、营养组李铎教授等5位委员、全国科技名词委编辑王小辉,以及其他编写人员参加了会议。在前期的调研基础上,营养组的委员按照基础营养学、食物营养价值和营养强化食品、循证营养学和食物营养学评价三个部分,收录了1000余条名词。会上全组委员针对这1000余条名词进行了逐条审议,调整了部分名词的排序,删除了一些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我国,营养不良或营养失衡问题同时存在.面临未来食物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人民处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由1000美元增至3000美元的时期,是居民膳食营养结构迅速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合理调整食物结构,进行营养干预的最佳时期.我们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总结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发展的特点,找出当前消费存在的不合理性,消除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存在的差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膳食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6.
“生态建设”这个词是可以用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环境”四个字连起来用是不恰当的。“生态环境建设”一词,当然也不宜使用。但“生态建设”这个词应该还是可以用的。我们进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时,就用了这个词。我们专题的名称就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生态建设”一词若译成英文应该是“ecological restoration”。其内涵包括了修复、重建、建设等概念,  相似文献   

7.
术语,既是“形而上”的学问,又是“形而下”的学问。形而上,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形而下,指有形的或已成形体的东西。中国古代的《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讨论事物的本性、本质以及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时,“术语”这个“词儿”便表现出它的“形而上”的意义;而在我们具体地讨论或研究某一件具体物品或指称某一个具体概念的时候,“术语”又显示出具有实在意义的“器”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信息保障的理解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保障是信息安全发展的最新概念,本文在分析研究信息保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于信息保障的一些理解.信息保障是一个保障信息安全的体系,应从国家信息安全的高度考虑信息保障;具体对于每个组织机构,其信息保障也应是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可以从安全性保证的角度考虑组织机构的信息保障.最后介绍了目前在信息保障实践方面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Quantum Supremacy”一般译为量子霸权,是近几年讨论最多的科技名词之一,后来其被“Quantum Advantage”取代来描述量子计算的进展。究其原因,一方面,“Quantum Supremacy”的语义经历了一些改变,这个概念最初由约翰·普瑞斯基尔发明,指的是量子计算机对经典计算机的巨大超越,接着阿朗·哈罗和约翰·马丁尼斯先后赋予了这个概念更多的含义,最终按照约翰·马丁尼斯的量子霸权标准实现的量子霸权实验引发学界诸多质疑,似乎达不到所谓的巨大超越。另一方面,当“Quantum Supremacy”概念从学术界进入公众视野后也产生不少争议,由于“Supremacy”在大众文化中有“霸权、至高无上”的含义因而容易引发种族和阶级优越性的联想,而且宣称实现“Quantum Supremacy”容易给公众量子计算机将很快大规模应用而经典计算机将过时的暗示,并助长量子炒作。  相似文献   

10.
隐喻(metaphor)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一直是修辞学(Rhetoric)研究的重要内容。例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历史发展的轨迹就像车轮那样滚滚向前。这是一个隐喻。在这个隐喻中,用“车轮”这个概念来比喻“历史发展的轨迹”这个概念,“车轮”是我们熟悉的、比较具体直观的、比较容易理解的概念,而“历史发展的轨迹”则是抽象的、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通过“车轮”这样的隐喻,我们对于“历史发展的轨迹”这样比较抽象的、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获得了更加明确的、更加形象的认识。在修辞学中,隐喻作为一种“辞格”,一个完整的隐喻一般由“喻体”和“本体”构成,喻体通常是我们熟悉的、比较具体直观的、比较容易理解的一些概念范畴,本体则是我们后来才认识的、抽象的、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范畴。在上面的例子中,“车轮”就是喻体,“历史发展的轨迹”就是本体。在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中,喻体叫做“始源域”(source domain),本体叫做“目标域”(target domain)。在上面的例子中,“车轮”就是始源域,“历史发展的轨迹”就是目标域。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使人们通过始源域的图式结构,对于目标域得到更加清晰的认识。因此,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但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各种认知活动中。术语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自然语言中的结晶,是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产物。因此,在术语中,当然也应当存在着隐喻。通过隐喻的“始源域”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目标域”,应当是术语命名的一种重要方式。下面,笔者以计算机科学中的术语为例子,来说明隐喻在术语命名中的作用。计算机科学中的“防火墙”(firewall)这个术语,就是使用隐喻命名的术语。它的始源域是指建筑物中用于防止火灾的墙;它的目标域是指置于因特网和用户设备之间的一种安全设施,通过识别和筛选,防火墙可以阻止外部未被授权的或具有潜在破坏性的访问。计算机科学中本来没有真实的具体的“防火墙”,通过“防火墙”这个始源域,人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置于因特网和用户设备之间的一种安全设施”的这个抽象的概念范畴。计算机科学中的“病毒”(virus)这个术语,它的始源域是:比病菌更小的病原体,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变异等生命特征,一般能通过阻挡细菌的过滤器,多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而它的目标域则是:一种有害的、起破坏作用的程序。通过“病毒”这个始源域,人们可以认识到,一旦在计算机运行“病毒”这种程序,计算机就会像生物染上了病毒一样,给用户带来灾难。计算机科学中的“树”(tree)这个术语,它的始源域是:木本植物的通称。而它的目标域则是:计算机算法中表示结点之间的分支关系的一种非线性的结构。通过“树”这个始源域,人们可以把这种抽象的非线性结构想象成自然界中的树,从而对这个概念获得更加清晰的理解。在计算机科学中,像这样使用隐喻来命名的术语还很多,例如,“槽”“网络”“桌面”“回收站”等等。笔者曾在《现代术语学引论》中提出,术语的命名应当遵循准确性、单义性、系统性、语言的正确性、简明性、理据性、稳定性、能产性等原则。使用隐喻的方法来给术语命名,与这些原则是不是矛盾呢?笔者认为并不矛盾。因为隐喻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术语命名中当然也应该使用这样的思维方式,使用隐喻来给术语命名,不仅与这些原则不矛盾,而且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些原则。前几年在讨论计算机科学中的“菜单”(menu)这个术语的时候,一些学者提出,计算机科学中的“菜单”这个术语中并没有“菜”,与事实不符,因此,他们强烈地反对使用“菜单”这个术语,主张使用“选单”来代替“菜单”,后来,学术界也大力推广“选单”而反对使用“菜单”。可是,在大多数计算机用户中,“菜单”仍然广为使用,而“选单”却很难推广。“菜单”(menu)这个术语的始源域是:记录经过烹调供下饭或下酒的蔬菜、鱼肉等的单子。而它的目标域则是:由若干可供选择的项目组成的表。在显示屏上显示出来的菜单,用户可以用光标来选择,就像人们在吃饭的时候点菜一样方便。使用隐喻方法命名的“菜单”这个术语,准确、鲜明、生动,符合术语的命名原则,所以它才为广大用户喜闻乐见,始终没有被学术界大力推广的“选单”这个术语所替代。这种情况说明,在术语的命名中,不能拒绝使用隐喻这种重要的方法。隐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在术语命名中不能避开这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08,(14):61-61
合理的食物结构向人体提供的充足且平衡的营养素是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发达国家对国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非常重视。我国也进行了“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全国营养调查”等较多的研究。但是在本项目执行前,各类营养调查数据没有形成相应的国民营养与体质数据库系统,而且缺乏评价各类人群营养与体质状况的标准,特别是学龄儿童的生长发育标准。  相似文献   

12.
本项目研究成绩主要包括:(1)食物营养参数体系研究。建立我国居民常见食品和成品菜肴的营养成分数据,建立食品营养素烹调损失因子。(2)不同人群的膳食营养评价体系研究。建立不同人群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评价标准、方法和程序,并建立相应的电子计算应用评价系统。(5)食物营养信息存储与处理系统研究。建立适用于不同电子设备的食物营养成分数据电子存储、数据处理、计算和评价技术,并建立食物营养成分数据、个体膳食信息采集、存储、数据处理和结果显示一体化技术。(4)查询和评价载体系统的研制。研制适宜大众应用的“营养称”和“营养师”设备。(5)质量检测和应用评价研究。根据产品的归属,开展质量检测和科学评估研究,使开发的产品符合相应的行业或国家标准,并符合膳食营养评价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3.
甲:上一次我们讨论了坂田模型方法论的一些问题。但是我还听说坂田模型以及在这个方向上的一系列工作是和武谷三男教授的“三阶段论”分不开的。乙:武谷所提出的“三阶段论”是日本理论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论,它对于日本理论物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09,(13):13-13
饮食上要多吃易于消化(消化食品)又富于营养的食物,保证足够的蛋白质(蛋白质食品),辅助地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维生素食品)C的食物,以及富含胆碱的食物如杏、香蕉、葡萄(葡萄食品)、橙、鱼、菜等也有一定的益处。  相似文献   

15.
邻居刘大妈退休后,“正式”担当起全家人“饮食”的重任。最近这位家庭主妇买菜时多了一个心眼,不仅讲究荤素搭配、颜色搭配,而且还注意从养生的角度来配菜,充分撷取各种新鲜蔬菜的高营养,做出的菜肴既色香味俱全,又富有营养,一家人个个长得十分健壮。原来前些日子刘大妈偶尔在家中书柜发现了一本《食物营养》,于是有样学样,买菜买出了“花样经”。  相似文献   

16.
正人道主义决定了我们不会主动放弃保护任何人,哪怕他是个没什么"遗传价值"的老弱病残。群体免疫就是保护这些人的唯一手段,它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做出一点点牺牲,以换取老弱病残们的安全。在3月12日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了英国政府的防疫政策,迅速把"群体免疫"这个概念送上了热搜。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和我们的防疫政策有何不同?这就要从传染病的一些基本特征开始说起。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格”这个科技名词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当这个看似熟悉的词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的时候,很多困惑也随之产生了。一些读者还不清楚“网格”究竟是什么,究竟有什么优点使之受到了如此的重视,大家想知道究竟“网格”的“格”到底是什么?是我们印象中的线条纵横交织呈菱形的网眼吗?公认的网格概念“网格”其实是新兴的信息技术名词,但是目前在国内却出现了两个完全不同概念的版本。“网格”作为IT界普遍公认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98年,由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Ian Foster和Carl Kesselman研究员在其著作《The Grid:Blueprint for a New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中提出。“网格”这个概念的提出,其思想来源于另一个专业:电力网。“网格”的英文原文叫“grid”,这个“grid”取自“power grid”,而“power grid”就是电力网。电力网虽然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但它的一条设计思想却一直非常实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电力的方式很简单,正常情况下接通电源即可获得源源不断的电力供应,不需要关心电能是从哪个发电厂送来的,是三峡还是大亚湾,也不需要知道这是水力发电、火力发电还是核能发电,而只需为自己使用的电能支付费用就可以了。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电力网把全国的发电厂、输电站和变电站用输电网络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了。“网格”就是想借用电力网这种概念,将网上的所有资源综合集成起来,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数据等资源组织成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让人们像从电力网获取电能一样获取高性能的计算能力。我们再看看IT界专家眼中的“网格”是什么。Ian Foster给“网格”下的定义是:“在动态变化的多个虚拟机构间共享资源和协同解决问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李国杰院士认为:“第一代互联网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第二代互联网实现了网页的连通,而作为第三代互联网的‘网格’则试图实现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由此可以看出,“网格”的“格”与“格子”毫不相干,它是因为翻译的原因才与“格”挂上钩的。“网格”是利用网络技术的“网”字与英文“grid”的另一个意义“格子”,组合成的一个具有新的含义的新的中文科技名词。这个名词及其概念目前已经得到信息技术领域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普遍认可,并衍生出了网格计算、网格存储、服务网格、知识网格、教育网格、气象网格、科学数据网格、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网格等派生词。目前,无论是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商业领域,“网格”都已经成为一个热点概念。国内很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都在组织对“网格”的研发,其中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大学等单位参与研发的“中国国家网格”(CNGrid)是国家“863计划”“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重大专项支持建设的网格示范平台。而各大商业企业,如IBM、惠普(HP)、甲骨文(Oracle)等公司,更是紧紧抓住网格这个浪潮,推出了若干支持网格技术并包含中文“网格”名称的商业产品。此网格非彼网格就在IT业界大力推广“网格”这一概念和应用的时候,最近又出现了一个看似像“网格”派生词的概念: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模式,或称网格管理模式。2005年2月,北京电视台推出了网格化城市管理的专题系列节目,报道了北京市东城区采用的“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新模式”。据报道,该模式一经面世,便引起了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科技部已将其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的示范工程,认为新模式对国内已建成城市的市政设施管理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北京市科委也在进行项目鉴定,准备在北京市大力推广。由于我们上文所说的“网格”概念已推广多年,IT业内人士对此报道的兴趣多半来自对“网格”技术应用的好奇,了解之后才知道此网格非彼网格。这里所说的“网格”才和“格子”有关,即网状单元格,而与我们上文所说的“网格”一点关系没有。“网格管理模式”就是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以1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东城区所辖的25.38平方公里划分为1652个网格单元,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辖区城市管理责任人,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的方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对城市管理问题发现率达到90%以上,保证了城市管理中问题及时发现、任务准确派遣、问题及时处理,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使管理工作在城市的每个地方、每个时段都能准确覆盖,从而实现精确、快速、高效的城市管理目标。虽然“网格管理模式”这一概念对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与“网格”同为信息技术领域出现的新名词,而它们又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概念,出现的时间也相差不了几年,这样势必会给读者造成概念上的误解,也会给新名词的审定工作带来麻烦。因此,我们希望有关单位在制定新名词时,能够与相关机构协调,以避免推出的新词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18.
科学的组织问题和自治问题 用两个题目就可以概括现代对科学所进行的讨论:一是(在特定的期望成就意义上的)科学的组织问题;一是科学的自治问题。尽管在这方面不乏疑义,但在这两种情况之下,似乎科学已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系统立于我们面前,且我们应该更好地组织这个系统或使其自治。人们无论如何都难以把“组织”和“自治”这些概念同“方法”和“理论”——科学论的两个古老题目——直接联系起来。当把科学看成是一种社会系统时,它究竟是什么含义人们还不清楚,甚至连此系统的界限范围和信息加工的实际过程这些问题也在探索之中。当人们把科学分析为一种社会系统时,更为详细地考虑  相似文献   

19.
在清理旧文书的时候,找见了这个没有写完的旧稿。写作这个稿子的时间记不清楚了,“考证”了一下,大概是在一九五二年左右。现在哲学刊物上关于“纯”哲学问题的文章发表得比较少,因此想起把这个稿子拿到《通讯》上发表,希望引起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12,(17):25-25
1.营养 营养是性生活的物质基础。营养不良,可造成女子闭经。研究结果表明,蛋白质和锌等重要微量元素的缺乏,可引起性功能减退。充足、齐全的营养,特别是多吃含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和锌的食物,可维护性功能的正常水平。不过,也应注意,营养过剩会引起肥胖,而重度肥胖则容易发生性欲减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