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我国载人深潜事业从无到有,再到世界前沿,这个过程离不开一个人——这就是上文提及的叶聪,他是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第一艘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的总设计师。早在8000年前,人类就通过潜水的方式探索海洋世界。直到今天,我们探索海洋的步伐仍未停止。在探索海洋这件事上,我国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可用叶聪的一句话来回答:“10年来,中国载人深潜技术取得了非凡成就。”我国深潜事业进入世界前沿。  相似文献   

2.
海洋的诱惑     
近年来,各国科学家竞相进行太空探索。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人类在热衷研究其他星球的同时,对地球本身仍缺乏足够的认识。比如,对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的海洋,正如一位美国海洋生物学家所说,“我们关于海底的知识还不如对火星的多”。星际探索短期内可能不会给人类带来实质性的好处,而深海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却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3.
如果您看过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一定会对奇妙的海底世界充满无限憧憬。同样,美丽神 奇的海洋也一直是科学家们探索的源泉。 1979年,科学家们首次在大西洋发现了“黑烟喷口”现象——海底喷涌而出的高温矿物热流 遇海水结晶后形成的黑色喷口为微生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环境。时隔20多年之后,科学家又发现  相似文献   

4.
奇妙生灵     
正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同时还哺育了大量的海洋生物。摄影师们用镜头为这些怪异的海洋生物留下了珍贵的照片。它们外表奇特、形态丰富,或憨态可掬,或神秘优雅,让海底世界充满了绚丽色彩。在这组图片中,有恍若外星生物的透明章鱼、颜色粉嫩的海蛞蝓(如图),还有唯美的海蝴蝶。  相似文献   

5.
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海洋出版社共同策划、组织资深专家编著的“海洋地学科普丛书”作为“我国海域1:100万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成果之一,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专项资助的“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丛书”包括《海底探索之路》、《海底景观之奇》、《海洋矿产之源》、《海陆沧桑之变》和《海洋世界之窗》共计五册,由中科院秦蕴珊院士任“丛书”编委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研究员亲自执笔作序,是我国海洋地学领域首套高级科普丛书。  相似文献   

6.
向海底进发     
《科学大观园》2023,(10):12-13
<正>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是海洋。深海生态系统非常独特,极端的环境孕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而由于深海勘测技术和设备的缺陷,使得如今的海洋仍是一个待探索与待开发的领域。深海究竟有什么重要资源和战略价值?我们为什么要不断挑战海洋深度的极限?探索深海有多困难?深海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探索深海对人类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14,(22):74-74
在著名系列电影"007"中,特工邦德曾驾驶过微型潜水艇执行任务。而今这个高科技产品来到了现实世界,人们终于可以自己驾驶潜艇探索海洋深处的秘密了,但前提是必须有100万英镑。据外媒报道,这种微型潜艇名叫"潜航超级猎鹰"2号,由位于加利福尼亚的霍克斯海洋技术公司开发研制,这是一种双座位有翼潜水艇,它可以让乘客享尽海底乐趣。这辆定制的水下交通工具,不仅可以在水下畅游,游走在海洋动沏之中,游览海底峡谷,甚至可以像飞机一样在水下做出各种动作。  相似文献   

8.
<正>“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这是一种豪情与诗意,也是当今中国正创造的奇迹。中国人对未知的好奇、对探索的渴望、对困境的思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推开了一扇扇崭新世界的大门。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是海洋,如果说人类对太空的了解为10%,相较之下,人类对海洋的了解程度还不到5%。在人类从未踏足过的深海,现在也有中国人探索的身影。伴随着“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一号”等深海潜水器成功投入使用,飞速发展的深海科技将深海探索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热度。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07,(19):36-37
俄罗斯已经把国旗插在了标志北极的海底,并在逐渐升级的石油争夺战中宣称该地归俄罗斯所有。随后,美国也派出一艘海岸警卫队破冰船前往绘制北极海底地图。这些活动都使得极地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最近,《美国生活科学网》公布了南极与北极的十大差异,尽管这只是地球南北两极众多区别中的一部分,但仍可以引发人们对世界极地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星球,因为地球表面71%的面积覆盖着海水,海水孕育了这个星球上最原始的生命,然而对于海洋,我们知之甚少。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未知海洋的探索,在征服海洋的同时,我们学会了与海洋和谐相处,学会了合理地利用开发海洋资源。  相似文献   

11.
<正>透过摄影师的镜头,人们得以一瞥奇妙的海底世界。这些海洋生物有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螺类和贝类;脊椎动物里有各种鱼类和大型海洋动物等。  相似文献   

12.
<正>深海的生态系统是非常独特的,极端的环境孕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由于深海勘测技术和设备的缺陷,使得如今的海洋仍是一个待探索与待开发的领域。探索深海有多困难?深海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探索深海对人类有什么意义?深海采矿对深海生态环境又会造成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海洋社会学: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一项新探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沿海各国都加大了对海洋的开发力度,人类针对海洋的实践活动越来越频繁。海洋社会学,作为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一项新探索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海洋社会是海洋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围绕这一核心概念,海洋社会学形成了自己特定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4.
正人类已经征服了世界上最高之巅珠穆朗玛峰,甚至踏上了仿佛遥不可及的月球表面,却对海洋,尤其是深海的探索,几乎一片空白。地球上有2/3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因此,从太空看去,这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地球上最长的山脉和最深的峡谷都位于海洋里。海洋不仅仅赋予了地球独一无二的面貌,更是地球上面积  相似文献   

15.
关于海底人的传说由来已久,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美国电视片《大西洋底来的人》也因此而风靡一时。但到今天为止,也没有人能弄清这种海底生物究竟是什么?不过近几十年来关于海底人的目击资料说明,它们确实存在于这个地球上。 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在大西洋4.8千米深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的奇妙足迹。  相似文献   

16.
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海洋及相邻陆区的环境演变与海底资源为研究目标,围绕海洋地质的若干重大前沿课题,突出“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实现海洋与陆地相结合,古代与现代相结合;依靠国内外的广泛合作和和多学科的交叉渗透,采用高分辨率的测试和数值模拟手段,探索和发展环境演变与海底资源研究中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已经形成鲜明的科学研究特色。南海大洋钻探第184航次在南沙和东沙深水区6个站位钻井17口、取芯5500m,实现了中国海区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为南海演变和东亚古气候取得了约3200万年的深海记录。南海大洋钻探是近年来实验室最重要的工作,从建议、论证、设计到主持实施和研究,实验室起了主要作用。实验室拥有包括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扫描电镜带能谱、X射线衍射仪、SUN工作站、图像处理系统和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等大型仪器12套。  相似文献   

17.
<正>被誉为"深海女王"的西尔维亚·厄尔博士从20世纪60年代起,作为少有的女性海洋学家参与到海洋保护事业中。到1977年,已经累计在海底进行了7000多个小时的研究工作,是多项世界潜水纪录的保持者。西尔维亚创的Sylvia Earle Alliance/Mission Blue,旨在为全球海洋保护建立一个足够大的"希望之地"网络来保持和重建海洋。同时,身为国家地理学会驻会探险家的西尔维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随着新科技的不断涌现,其对人类观念的反向塑造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科技价值与科技异化两方面探讨了科学技术对人类世界观的塑造问题,并就近年来受社会关注程度较高的颠覆性技术如何塑造人类世界观进行了论述,认为人类对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纳米技术、基因技术等技术在观念上的嬗变体现了新科技对人类世界观的反向塑造。  相似文献   

19.
汉斯·罗伊的海洋研究船从海底打捞了一份沉积物样品,这种微生物在我们人类的眼里看来就像是"假死"。而科学家们发现的这种深埋于海底之下红色黏土中的微生物们是靠着极其微量的氧气存活。它们至今已经有8600万年之久,这就意味着它们从恐龙时代存活至今。早在20世纪9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全世界的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同时,海洋也是资源的宝库,海洋的矿物资源是陆地的1000多倍,海洋的食物资源也超过了陆地的1000倍。因此,海洋以其巨大的经济价值被誉为地球的“第六大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海战场不再单纯是海面上的战争,它还将在数百米、千米深的水下进行,甚至在海底世界的平原、河谷和崇山峻岭中上演另一场激烈的“地面对抗”。深海作战平台即将开辟海洋深度大都有数千米以上,但由于现有材料强度不够,因而现代的所有潜艇的下潜深度只有数百米。据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