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诗体是诗成为一种学体裁的重要标志,正是丰富多彩的诗体才使汉语诗歌源远流长。诗体,即是对诗的属性的制度化的具体呈现。如果从“怎么写”上来规范诗的体式,诗的体式指诗的外形律,主要包括音乐形式和视觉形式。古代汉诗的诗体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向多元的演变过程。古代汉诗的诗体概念既指类,也指风格,诗体的分类既按照内容分,也按照语言形式分,诗的外形律越来越受到重视,“诗体”一词越来越被用来指称诗“怎么写”的“体规范”,也没有完全摒弃按诗“写什么”来分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金元之时,曲体迎来兴盛,词曲间的文体互动突出表现为词之曲化、以词为曲两个层面,前者指的是高位文体受到新兴文体影响而发生的变异,后者则指的是新兴文体吸纳高位文体的某些特质以实现尊体目的。专就以词为曲来说,刘祁、周德清、陶宗仪等金元时人已对此文体现象有所关注和阐述。本文择选元好问、白朴、胡祗遹、王恽、张可久、薛昂夫六家,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金元两朝以词为曲现象在创作上的具体表现。明清以迄于近代,不少词论者在论述词曲关系时,多有对金元之时以词为曲现象的阐抉。相关理论阐述及创作呈现,共同推进了对以词为曲这一古代文学中极为重要的文体互动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基于词袋模型给出了块数据对象一种新的表示方式,解决了块数据集无法用传统聚类算法直接聚类的问题。所谓块数据对象是指由多个特征向量描述的对象,由块数据对象组成的集合称为块数据集。文章通过DBSCAN算法在块数据集的每一维上聚类,得到虚拟对象的类分布情况,基于词袋模型给出了块数据对象的新表示形式,设计了一种面向块数据集的聚类分析算法。  相似文献   

4.
“同形异构”是指文言文中的一种形式上相同而内部关系不同的现象。所谓形式,是指从表面上看一些较固定的格式,而其内部关系则包含了词的语法意义以及词和词的语法联系。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搞清楚一些常见的同形异构现象,对它们从语法功能和意义上进行分析,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合音是指两个(或以上)音节融合为一个音节的音变现象,融合后的语音形式就其语法功能被称为"合音词"。合音词是口头语言发展中因经济性原则发生的音节减缩的产物,是考察历史语音的重要依凭。鲁山方言中有大量合音词,其中程度副词、时间词两类合音词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6.
"一族"是个类后缀。类后缀"一族"在发展中存在着逆向语法化现象。"一族"逆向语法化的过程是由类后缀独立为词,再由词发展为短语。"一族"的逆向语法化是由于语言内部动因所致,并以适合汉语词汇语法系统的形式和语义为条件。  相似文献   

7.
中国诗歌流变,由诗而词,由词而曲的过程,显示了诗词发展的独特规律--音乐化运动、俗化运动,因而唐诗宋词元曲之后的流变方向则应该是当今的歌词,而不是“五四”以来的新诗,并且歌词必将主宰未来诗坛。  相似文献   

8.
<正> 汉语是非屈折语,汉语里词的音节短小,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这个特点,造成了大量同形异类现象。所谓同形异类,是指词的形式(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相同,实际上属于不同的词类。同形异类现象在上古汉语里更为突出,从其构成特点来看,有三种不同的类型:(1)不同的词借用同一形式(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即同音词;(2)同一词兼属两类或数类;(3)同一词的固定用法及其活用。其中第二种情形比较复杂。汉语是否有兼类词?兼类词的界限如  相似文献   

9.
王维新是清代广西文学大家,诗、赋、文、词、曲、乐律、志书均有专集流传于世。尤其是词,创作数量之多,在当时屈指可数,而他对词论,也独有见解。他反对“词为诗余”说,认为词要“发泄脑意”,语言形式上应讲协律。他的理论主要散落在序、跋中。  相似文献   

10.
唐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艺术瑰宝,历久弥新。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之为体,要涉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要眇婉曲的文体特征和情深言长的内容特征是唐宋词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雅俗之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宋词作为一代文学样式,在雅俗的演变上更有其特点。南宋词坛经过自北宋以来的长期探索与辨析,在词的雅化之路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内容上反对淫艳猥亵,提倡骚雅;风格上“涉谐谑”、“鄙俗”、“侧艳”则去之;在词体源头的探求上,认为诗词同源,推尊词体;语言和音律求雅,反对俚俗。姜夔、张炎、王沂孙等是南宋雅词的代表。通过南宋词学的雅俗之辨,词的创作发生了根本变化,词人的创作规范化、理性化了,人们认可了词这种文学体裁,并使词体定型,渐成为与诗比肩的一种文体。  相似文献   

12.
“体以代变”、“格以代降”是胡应麟在其诗学专著《诗薮》中提出的诗学发展观,所谓“体以代变”,是指中国诗歌的发展变化受时代的制约与影响,“格以代降”,是指诗格“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一种精辟的文学史观,虽然承认诗文以代而变的必然趋势,但同时又深深地打上了崇古卑今的烙印。  相似文献   

13.
万树《词律》是清代乃至整个词学史上最重要的词学书籍之一。《词律》体现了万树深刻的词律思想,他摒弃了前人制作词谱空疏的弊病,主张严守唐宋词作的四声情况,力主"词无衬字",坚持把诗、曲二体从词中剔除出来,分析中肯深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词学价值与词学地位颇高。  相似文献   

14.
所谓同音是指孝感方言和普通话按语音对应规律完全对应的音,所谓同形是指书写形式完全相同。文中所列的孝感方言词有少数可能不是本字,但当地人都这么写,我们也收录了。孝感方言词的意义分两类,一类是与普通话的词义没有联系,另一类是与普通话的词义有联系,我们都收录了,文中所列的孝感方言词,有少数在普遍话中是语素或短语。  相似文献   

15.
李旭新 《科技信息》2012,(5):333-333
转类词(词类转换)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一直备受关注。转类词是指不改变词的形态把一个词从一个词类直接转化为另一种词类,从而使该词具有新的意义和作用。而名动转类词作为转类词中频率最高的互转词类对其研究更是多角度化。许多学者多从语义,语用角度对转类词现象进行研究,本文从概念转喻理论角度出发对名动转类词进行分析,并阐述名动转类词与词汇教学的关系,进而阐述其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东坡的词体观念出发,说明东坡词具有明显的诗化特点,从本质论上看,东坡以诗心入词,全面展示诗人的个性、气质和精神品格;从创作层面看,东坡以诗笔写词,把诗的题材、功能、意境、表现手法等大量引入词,为词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宋琬是清初诗坛上的“国朝六大家”之一,在诗、词、曲、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以诗胜。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很难对其作品做单一的概括和评价。但如果从其整体观照,宋琬的诗歌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稳定的美学特征——“清刚”。  相似文献   

18.
苏轼是词坛上贡献至伟的一位重要人物,然而,就其创作实践产生的流弊来看,他又算得上词体终结的初始者。他的以诗为词,最终导致了词体特点的丧失;他的不协音律,导致了词与音乐关系的疏远,并最终使词丧失了和音乐结合的条件;还有他追求雅化的倾向,又造成了后人变本加厉地去求博求雅,以至于词体让人难以看慢。让词成为少数文人雅士把玩的工艺品,并使最终走向枯萎、衰亡。  相似文献   

19.
“”类程度副词,是指表示程度高的一组副词。龙岩话里的“”类程度副词可以分为三组:一、;二、极、成、好;三、死人。本文分别从语义、分布及功能等方面对这两组词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结果表明:这几组词在语义的轻重和适用的句类上各有特色;在分布上也显示出好些对立的情形;从语法功能上看,有的是高能型的,可以占据较多的句法位置,有的是低能型的,只能占据极少数的句法位置  相似文献   

20.
温庭筠的创作正处于诗向词过渡的晚唐时期,他的作品也初步显示了这种文体上的变革。尤其是他以女性为题材的乐府诗作不仅改变了以往“唐人乐府皆不入乐”的局面,在创制上更是采用了“由乐以制词”的词体创制之法,其工整的章法、和谐的音律奠定了词调创制与定型的基础。这与词作华美的形式、悠远的意境相结合,奏响了诗体文学向词体文学过渡的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