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生态文化及其若干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了生态文化的定义、结构、特性,及其与科学文化、人文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关系.主张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某种推演和表现,是人类生态文明的进化过程和结果.区域生态文化从一定意义上反映区域文明程度.世界先进生态思潮和先进生态实践方式具有全球意义.区域生态文化的创新及其相互之间的共融、共生与共荣,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生态化,人类文明不断向生态文明迈进。生态文化必将不可抗拒地发展成为生态文明社会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2.
从"知天——畏天"的生态伦理观;曲成万物的生态生成观;保护万物的生态实践观;万物一体的协同进化生态和谐观四个方面来分析儒家的朴素生态世界观,以期阐述儒家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并指出,它所提供的生态智慧为当今人类怎样同自然界和谐共处,走向共同进化的新文明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3.
从“知天畏天”的生态伦理观;曲成万物的生态生成观;保护万物的生态实践观;万物一体的协同进化生态和谐观四个方面来分析儒家的朴素生态世界观,以期阐述儒家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并指出,它所提供的生态智慧为当今人类怎样同自然界和谐共处,走向共同进化的新文明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4.
人类20世纪后50年的最大成就是确立了系统科学是研究“关系”的科学,完成了世界观的具体变革,把研究实体的自然科学及其一元论推进到多元论的关系世界,从而为生态文明超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甚至信息文明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基于心态文明。把心态文明建设乃至社会建设贯穿到生态文明建设中,这是当前社会建设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通过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以及社会管理创新的协同等途径把社会建设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推动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文明产物。基本内涵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生态建设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着手进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7.
理查德·诺加德是生态经济创始人,他勾勒了一个生态经济的协同进化研究机制。为认识论层次的协同发展提供了一个跨越环境和社会维度的有力逻辑,并形成一个社会生态系统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他确定生态经济协同研究涌现的四个相一致的论题,这涉及:环境退化和周边地区的开发失败;不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模式的套牢;人类努力控制不良微生物和这些生物进化之间的恶性循环;利他合作行为和机制的适应性优势。诺加德还设想了一个有关由中国开始的"生态文明"的协同进化解释,诺加德的研究对于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别阐述何为森林旅游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详细说明了珍稀植物在森林旅游与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以及森林旅游与生态文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列举出几种珍稀植物,充分说明它们能够运用到森林旅游与生态文明教育中所需具备的较高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生态位构建的进化意义及其生态与行为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位构建是指有机体对局部环境中重要组成成分的建造、修复以及选择的一种能力.重点讨论了生态位构建的进化意义以及由生态位构建引起的生态和行为响应,主要结果包括:(1)生态继承作为与基因继承并行的遗传途径,扩展了对有机体适应性的机理解释;(2)环境变化与有机体对该变化导致的选择压的响应之间存在的时滞能够产生进化惯量与动量;(3)生态位构建与生态系统工程之间存在三个层面的差异;(4)Baldwin效应、自然选择和生态位构建分别体现了有机体对环境变化的中性、被动和主动等三种不同响应;(5)由于生态位构建可取决于学习的过程,因此它可以解释动物行为对策的进化.通过对生态位构建中这些热点问题以及其理论研究不足的讨论,提出了该领域中三个潜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生态文明是历史的使命,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是历史的必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影响人们生活、健康的主要因素。从创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对象等方面实施生态教育,是培养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人民福祉的长远大计,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积极营造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助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其战略意义重大、现实影响深远。本文从生态哲学角度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语言生态问题,包括语言的濒危及消亡、语言规范意识薄弱、英语教育地位过高等,切实关注语言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解决现有问题,促进我国语言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康蠡 《科技资讯》2023,(20):225-229+256
数字科研信息生态位对数字科研信息环境下科研人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明确数字科研信息生态位的构建机理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文结合生态位构建理论和数字科研信息特征,设计了数字科研信息生态位构建的进化惯量模型和进化动量模型,并以海南高校的6位教师为对象进行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数字科研信息生态位的分维度还是整体层面,各位教师的进化惯量与其进化动量均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该结果与生态位构建理论的结论一致,说明在数字科研信息生态位分析中应用生态位构建模型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生态环境问题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从分析生态消费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入手,由生态消费伦理到生态消费法治化,转换视角审视生态文明建设,力求以生态消费法治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破制约瓶颈。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有重要影响,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共赢。研究产业结构演进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关系可以推动生态文明理念下产业结构演进,使产业结构调整助力于生态文明建设。文章结合西南地区的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和贵州省的实例,从产业结构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评价着手,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产业结构演进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2005—2019年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了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稳中有升,产业结构演进和生态文明建设二者之间耦合协调度呈逐年递增趋势,实现了从拮抗阶段逐步进入到磨合阶段,并朝高水平耦合阶段逐步迈进。  相似文献   

15.
陈治光 《科技潮》2008,(5):10-15
2007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生态文明的提出,使得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  相似文献   

16.
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人类文明的每次转型都伴随着社会的重构,世界正走向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将再次被重构:经济形态、生活方式、政治格局都将发生深刻变化.中国要抓住生态文明的机遇,扬弃工业文明,作未来生态文明时代的强国.  相似文献   

17.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大学生是建设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当前,福建高校生态德育体系正在相继构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面临课堂主阵地抓牢力度不够、宣传方式的创新性和有效性不足、系统性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通过以结果导向引领制度设计,将生态文明思想和文化持续转化为教学资源,探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高校生态德育的新内容,进一步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到高校生态德育中,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全球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工业文明社会理念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在此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我国政府在新时期职能如何定位,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着重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职能。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生态问题成为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世界已然形成追求生态文明的进步潮流。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的生态文明观与古代的生态保护存在巨大差异,无论是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从朴素的"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飞跃、还是从消极无为到积极作为的嬗变、从"圣王之制"到发展战略的根本差别,都说明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观是对传统生态文明观的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其核心价值在于精神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国或一地区为实现生态文明新时代而开展的全部生态实践,其价值在于实践层面。基于此,对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主体、客体和操作工具方面进行辨析,有助于加强认识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在互动实现生态文明新时代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