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构造圈闭特征与含油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造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构造圈闭的形成、发展与演化对油气聚集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柴达木盆地构造圈闭以背斜、断背斜、断鼻和断块为主,主要分布在七个泉—油砂山—东柴山、红沟子—南翼山—碱石山—落雁山、冷湖零号—冷湖七号—马海以及中内部等4个NW走向的密集分布区带内.构造圈闭的平面展布主要受应力作用状况、构造变形程度和断裂发育状况等因素控制.平衡剖面复原结果表明构造圈闭主要开始形成于古新世和中新世,主要定型于中新世、上新世和第四纪.喜山运动控制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圈闭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圈闭含油气性综合分析表明,生烃凹陷附近的古构造圈闭和同沉积构造圈闭应该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浅油藏储层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浅油藏的主要储油层系为新近系上新统下油砂山组(N21)上部及上新统上油砂山组(N22)下部,为背斜构造控制的岩性层状油藏.南翼山浅油藏储层岩性主要包括:(含粉砂)藻灰岩、粉砂质(泥质)泥晶灰岩和灰质(泥质)粉砂岩.各油层一般都包括这3类储层岩性,其中以粉砂质(泥质)泥晶灰岩为主,其次为(含粉砂)藻灰岩和灰质(泥质)粉砂岩.南翼山浅油藏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包括:溶孔、成岩缝、粒间孔、微孔隙.各油层一般都包括这四类储集空间类型,其中溶孔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南翼山浅油藏储层物性最好的为(含粉砂)藻灰岩,其次为粉砂质(泥质)泥晶灰岩和灰质(泥质)粉砂岩.南翼山浅油藏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沉积微相、断裂作用、晚期沿断裂带大气淡水的溶解作用、有机酸的溶解作用.  相似文献   

3.
依据露头观测和成像测井数据,揭示鲁西地区太古界裂缝系统的成因及类型,将裂缝产状数据与区域构造背景结合分析,同时依据典型断裂-裂缝剖面的观测统计,对太古界构造裂缝的形成时期及发育规律进行剖析。结果表明:鲁西地区太古界裂缝系统主要由区域构造裂缝和局部构造裂缝组成;区域构造裂缝形成时期主要为中—新生代,其中低角度裂缝形成于印支期,高角度裂缝形成于燕山—喜山期;局部构造裂缝的发育虽不具有普遍性,但对局部地区太古界储集性能的改善意义重大;规模相近但力学性质不同的断裂对储层的改造程度和影响范围存在差异;压性断裂最好,压扭性断裂次之,张扭性断裂最差;断裂影响范围内裂缝面密度的显著增大主要表现为区域构造裂缝的加密或派生新的构造裂缝,新生裂缝通常与断裂平行或小角度斜交。  相似文献   

4.
南堡凹陷断裂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南堡凹陷断裂发育特征分析,考察油气分布与断裂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及断裂在油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断裂在油气成藏中控制作用进行综合定量研究,并对南堡2号东构造断层圈闭进行油气钻探风险性评价。结果表明:源断裂类型控制着对圈闭的供烃能力,断裂活动形成的背形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断裂调节带控制着优质储层的发育,断裂对盖层的破坏程度控制着油气分布层位,断裂侧向封闭能力控制着断层圈闭油气富集程度;T4-51N和T4-21N为两个油气钻探风险最小的断层圈闭。  相似文献   

5.
玛纳斯河是天山北麓最大的一条河流,由于天山的隆升,在天山北麓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和断层,这一构造格局控制着玛纳斯河地貌的发育和演化.根据野外调查,玛纳斯河流域地貌由南向北横穿流域内的5个地貌带,即山地地貌带,山前褶皱低山丘陵带,串珠状冲积扇带,平原曲流带,玛纳斯河尾闾沙漠、湖泊带.同时玛纳斯河在不同地貌带塑造出了不同的河谷地貌.流域内新构造活动比较显著,表现为近东西向的活动褶皱与活动逆断裂,而且构造对地貌发育有明显控制作用,如山前褶皱丘陵形态为南翼缓,北翼陡,河流阶地发生拱曲和错断变形,冲积扇串珠状发育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南翼山构造第三系碳酸盐岩凝析气藏钻井地质资料的认识以及多井测井资料的对比,对该气藏中深层目的层的裂缝特点、裂缝发育规律作了细致的研究与评述,总结出了利用测井资料评价该构造裂缝性碳酸盐岩裂缝参数的方法,提出了评价裂缝孔隙度和裂缝渗透率随构造位置而变化的测井解释模型,评价结果与钻井地质特征和试油情况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川东北地区嘉二段为例,在野外露头实测、岩心和薄片统计的基础上对储层裂缝的发育类型和发育特征进行阐述,同时结合包裹体、声发射实验和川东北地区构造演化史,对构造裂缝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该地区构造裂缝形成于3个时期:第一期为晚燕山期北西-南东向挤压作用,第二期为早喜山期北西-南东向挤压作用,第三期为晚喜山期的北东-南西向挤压作用.该地区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主要受到岩性、层厚、构造、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8.
探讨塔中隆起鹰山组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主控因素,为寻找鹰山组岩性油气藏提供地质理论依据。通过岩芯、薄片观察以及物性资料分析,并结合成像测井解释,认为鹰山组碳酸盐岩为低孔低渗岩溶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裂缝及溶洞。将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集层划分为裂缝-孔隙型、裂缝型、溶蚀孔洞型及岩溶洞穴型等类型;精细刻画岩溶储层发育样式,讨论岩溶储层发育主控因素:(1)加里东期中期第I幕致使地层隆升为一个大的宽缓的背斜构造,碳酸盐岩地层普遍遭受顺层淋滤、溶蚀。构造活动的挤压褶皱及断裂作用可形成许多构造裂缝,从而在垂向上增加灰岩地层渗透性和水平方向连通性;(2)泥晶灰岩、含云灰岩、云质灰岩在岩溶过程中,岩性较为致密,只能沿裂缝发生溶蚀作用形成溶孔-扩溶缝,含灰质白云岩和灰质白云岩具有较好孔渗,使得地表水相对更容易流经白云岩地层,形成大量溶孔;(3)白云石化作用普遍提高了白云岩地层(结构好、白云石含量高)的孔渗性能,为岩溶作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目的层系,铜川延长组野外地质露头区裂缝极为发育。在对延长组野外地质露头观测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成果,对该区裂缝活动的期次、性质及其形成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铜川地区延长组内发育NEE向、NWW向与近NS向三组裂缝,其中NEE向裂缝形成于印支期末期SW-NE向挤压兼左旋剪切动力学环境,受基底断裂左旋滑动造成的走滑剪切作用控制;NWW向与NS向两组裂缝形成于燕山期早期SE-NW向的构造挤压;燕山期晚期与喜山期构造运动对裂缝改造程度较弱,未见明显变化。印支期末期形成的NEE向裂缝规模大,为沟源断裂,其对油气运移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燕山期早期的NWW向和近NS向裂缝多分布于低幅度背斜区,其对裂缝型背斜圈闭发育及油气富集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燕山期晚期与喜山期的改造,NWW和NEE向裂缝剪切改造相对强烈,其对油气运聚和后期调整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研究区页岩中裂缝发育状况,考察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地区地表露头,分析得出延长组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中发育构造裂缝,以高角度为主,倾角大于70°,走向集中在NW、NE、近EW、近SN向。岩心观察表明,富有机质页岩段以高角度缝为主,裂缝多被方解石充填。裂缝的成因与基底断裂的再活动和古构造应力场(方向)的作用有关,其形成时期为燕山期和喜山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