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白柠檬素的化学合成工艺.以间苯三酚和丙炔酸乙酯为原料,在无水氯化锌催化下缩合成环得到5,7-二羟基香豆素,收率为97.7%.5,7-二羟基香豆素经甲基化反应得到白柠檬素.研究了影响甲基化反应的各反应条件,确定了以硫酸二甲酯为甲基化试剂,交替滴加30%液碱和硫酸二甲酯的甲基化反应工艺,反应收率为75.5%.对甲基化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胺中亲核的氮原子的N-烷基化在实验室范围及批量范围有机合成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工序.传统的方法是Eschweiler-Clarke烷基化程序,采用甲酸和福尔马林进行胺的N-烷基化.提出了苯胺在碳酸二甲酯(DMC)作烷基化试剂,四乙基溴化铵(TEAB)催化下合成N,N-二甲基苯胺的新方法,讨论了物料比例、四乙基溴化铵、温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确定了反应温度、四乙基溴化铵等的最佳用量最适宜的工艺条件是:反应温度为443 K,苯胺和碳酸二甲酯的摩尔比1∶1.2~1∶1.3,反应时间是2 h.在优选的条件下获得了产物N,N-二甲基苯胺,产率达93%,同时催化剂四乙基溴化胺得到很高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3.
N-三甲基赖氨酸合成中甲基化反应温度与pH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L-赖氨酸盐酸盐和无水氯化锌为原料,以碳酸二甲酯为甲基化试剂合成N-三甲基赖氨酸,改变甲基化反应温度,分别为15℃、30℃、50℃、60℃、65℃、70℃,用pH计测定反应过程中pH值的变化,探讨甲基化反应中pH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并作出相应的规律曲线,分析得到最佳反应温度为65℃。  相似文献   

4.
采用B3LYP交换相关势和6—31G(d,P)基组,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在Tomasi's PCM模式下对对苯二酚与硫酸二酯反应生成对羟基苯甲醚的反应物、中间体和产物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并分别计算了其电荷密度分布、重叠集居数和单点能,确定了过渡态结构和反应机理.根据计算选择了合适的反应祭件进行合成,实验结果能控制主产物(单一甲基化产物)与主要副产物(双甲基化产物)的比率在1:0.16,与理论计算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碳酸二苯酯合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了碳酸二甲酯(DMC)作为羰基化试剂合成碳酸二苯酯(DPC),优选了催化剂为有机金属锡化合物,并通过实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为12小时,催化剂加量为5g,最佳反应温度为150℃,最佳原料配比苯酚/DMC为5:1。  相似文献   

6.
以水为溶剂,甲醛为N—羟甲基化试剂,亚磷酸为磷酰化试剂反应得氨甲基膦酸,确定了其最佳合成条件:n(甲酰胺):n(甲醛):n(亚磷酸)=1.00:1.15:1.10,第一步N—羟甲基化反应在pH值8.5~9.0、70℃下反应3h,膦酰化反应时间为6h,最终产率为85.6%。其结构经红外、元素分析证实。  相似文献   

7.
以Umemoto试剂为三氟甲基自由基前体,在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下,实现了8-氨基喹啉类化合物5-位的选择性三氟甲基化反应.通过该方法,在温和条件下,可以中等以上产率获得多种三氟甲基化的喹啉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Lorentz-Lorenz公式在混合溶液密度计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Lorentz-Lorenz公式拓展并应用到混合溶液密度的计算,试图解决混合溶液密度计算难、精度较差的问题.本文计算方法简单,只需各纯组分的密度,就可计算出相同外界条件下该溶液的密度.计算了3个不同温度下,多种不同体积分数的碳酸二甲酯+辛烷溶液的密度值,来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结果计算值与实验测量值吻合得非常好,平均绝对偏差仅为0.0059,最大绝对偏差也不超过0.0086.这为科研和生产过程中,特别是高温、高压下,以及强腐蚀性、高危险性溶液等情况下,准确计算溶液密度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9.
以Ce0.4Zr0.6O2作催化剂,二氧化碳与甲醇为反应物,在超临界条件下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通过正交试验及单因素实验方法,对反应温度、反应压力以及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碳酸二甲酯的最佳合成条件:当催化剂铈锆固溶体(Ce0.4Zr0.6O2)与甲醇用量比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为1∶50(体积比)时,反应温度为180℃,反应压力为9.5MPa,反应时间为8h。在此最佳条件下,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得碳酸二甲酯的产率为7.48%。  相似文献   

10.
麦草碱木质素的氧化和磺甲基化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麦草碱木质素水溶性差、相对分子质量低的问题,以Fenton试剂为氧化剂、亚硫酸钠为磺化剂对麦草浆碱木质素进行氧化和磺甲基化改性.采用分子轨道理论对碱木质素和羟甲基化碱木质素分子单元进行了电荷密度计算,发现愈创木基单元中苯环上的C-5位最容易进行磺甲基反应.将麦草碱木质素经氧化后进行磺甲基化反应,得到磺甲基化碱木质素,红外光谱测试表明产物中具有磺酸基的特征吸收峰,电导滴定法测得其磺化度为0.96mmol/g,Zeisel法测得甲氧基含量为5.41%,凝胶渗透色谱测得其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w达6 653.当溶液质量浓度为30 g/L时,溶液表面张力达45.3mN/m.水泥净浆流动度测试表明,产物对水泥净浆的分散性能与木质素磺酸钙相近.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CO2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察了在高压反应釜中,以镁为催化剂,甲醇与CO2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工艺过程。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碳酸二甲酯各因素的影响顺序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压力,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180℃,反应时间7h,反应压力7.5MPa。  相似文献   

12.
以碳酸二甲酯和异辛醇为原料,碳酸钾为催化剂,采用酯交换-吸附联合工艺合成甲基异辛基碳酸酯。考察了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对反应过程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原料摩尔比为3∶1,催化剂用量为5%,沸腾温度下反应时间为3 h,产品产率达到97.30%。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产物为甲基异辛基碳酸酯。  相似文献   

13.
固体碱催化剂上碳酸甲乙酯的洁净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备了氧化镁、氧化钙及镁铝复合金属氧化物3种固体碱催化剂,对不同温度下3种催化剂上碳酸二甲酯与碳酸二乙酯酯交换合成碳酸甲乙酯反应的催化性能进行了考察,并推测了固体碱催化剂上碳酸二甲酯与碳酸二乙酯酯交换合成碳酸甲乙酯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镁铝复合金属氧化物对该反应具有最优的催化活性,在回流温度下、反应时间为4h、碳酸二甲酯与碳酸二乙酯摩尔比为1:1的条件下,碳酸甲乙酯收率可达45.8%.采用X射线衍射,CO2程序升温脱附对催化剂进行表征.X射线衍射谱图显示镁铝复合金属氧化物中以MgO、Al2O3晶相为主,同时存在少量的MgAl2O4物种.CO2程序升温脱附曲线表明酯交换反应主要在弱碱活性住上进行.  相似文献   

14.
二氧化碳向碳酸二甲酯的选择催化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从CO2和甲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研究进展。表明使用有机金属催化剂、耦合反应过程、超临界反应条件、产物的原位分离是实现CO2向碳酸二甲酯选择催化转化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结合二氧化碳-甲醇合成碳酸二甲酯(dimethyl carbonate,DMC)的研究现状和二氧化碳-甘油合成甘油碳酸酯(glycerol carbonate,GC)的研究现状展开论述与讨论分析。形成二氧化碳-甲醇-甘油体系直接合成甘油碳酸酯联产碳酸二甲酯的思路,并探讨其实施的可能途径和潜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制备及其絮凝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两性聚丙烯酰胺制备过程中极易发生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不相容问题,利用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进行曼尼奇反应,再对其进行季胺化,制备了两性聚丙烯酰胺,发现碳酸二甲酯具有最好的季胺化效果。当聚丙烯酰胺、甲醛和二甲胺的反应物质的量比为1∶1.1∶1.2,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4h,最后用碳酸二甲酯季胺化,所得两性聚丙烯酰胺絮凝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7.
金属氧化物负载KF催化剂用于合成DM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金属氧化物负载KF的固体碱催化剂对甲醇与碳酸丙烯酯酯交换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的活性,考察了反应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KF/ZnO在本反应中表现出高活性,其最佳实验条件为负载KF15g/(100g),反应温度413K。  相似文献   

18.
碳酸二甲酯和碳酸二乙酯合成碳酸甲乙酯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得到碳酸二甲酯(DMC)和碳酸二乙酯(DEC)酯交换合成碳酸甲乙酯(EMC)反应的热力学数据,用Benson基团贡献法计算了相关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吉布斯自由能和摩尔定压热容.计算了300~1 000 K温度范围内,该反应的焓变、自由能变、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结果表明:由DMC和DEC酯交换合成EMC的反应的自由能变在300~1 000 K范围内均为负值,因此是热力学上可自发进行的反应.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的自由能变逐渐减小,因此高温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但即使在1 000 K时,反应的平衡常数也仅为33.20,这说明该反应自发进行的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19.
在固体碱上用甲醇和CO_2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压力、冷却速度、固体碱预处理等因素对于CO2 与甲醇在固体碱上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反应的影响 ;微波法所制碱性多孔材料样品在该反应中的活性高于浸渍法所制样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