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基本属性,生活化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遵循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品德回归生活,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理念,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个层面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必要性,并结合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对“生活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高校德育不可忽视隐性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只重视显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而忽视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隐性课程作为完整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表明隐性课程也是一支重要的育德力量。高校德育不可忽视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3.
一、唤醒儿童已有经验。关注孩子内心体验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同时,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节课成功地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让品德回归生活这一思想。教学中教师避免纯学科化的德育和生硬的说教,更加重视品德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追求“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意境。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找准贴近儿童实际生活的切入点设计教学活动,活动形式新颖有趣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感受到自己家庭生活的幸福快乐,学会关爱家人和与家人沟通的方法,从而达到了这个主题活动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今天,综合性课程再度受到幼教界的重视。幼儿园综合发展课程应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以“终身教育,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尊重每一个孩子”为理念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龄前儿童。  相似文献   

6.
聂培英 《科技信息》2010,(18):I0256-I0256
小学品德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入深化阶段,根据新课程理念开展的教学活动得到实施并向纵深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下面对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及对策做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7.
人际交往是影响儿童德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几乎所有父母都曾经教导儿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个观点其实有弊端和缺陷:脱离生活,背离了德育回归生活的基本主张;不利于儿童道德教育的进行及其目的的实现;不具有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阶段的学校德育出现了很多问题,根本原因是德育功利化和“物化”倾向导致的德育实效性低下,而回归生活德育就成了学校德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内观是通过对生活事件的观察反省,觉察个人内心真实体验,从而实现对个人品德的修正。因此,生活德育与内观的结合是解决目前学校德育实效性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代峰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7):117-120,132
高校德育的“主体性”、“生活化”特点决定了潜在课程对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德育潜在课程的实质是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能动而现实的交往实践过程。这一交往实践过程是动态的、双向的“主体性”道德教育过程,高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园此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构建高校德育潜在课程的中心环节,由此进一步提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与世界历史的任何一次改革一样,体育课程改革也不断经历一个不懈努力、积极思索、辛勤劳动的过程。当前,体育教学理念和思想都积极出“新”,即:教学内容应不断丰富,形式日益多样化,目标确定更加妥当、更富有特色,场地、器材的设计、使用更加合理和实用等等。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也出现许多可喜的变化。结合自身多年以来的教学体会,感到当前内化体育教学中有十个方面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就《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我们的课程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  相似文献   

12.
文本式课程是德育的小课程,它只能影响学习者道德发展的一个层面、一个片断,不可能带来人整个道德面貌的变化。学校德育实践需要的是生活化的德育大课程,它包括社会道德文化系统、学校道德生活系统和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系统三个有机组成部分。走向全景式、循环式德育大课程是德育课程走向生命形态、具备生气活力、回归生活场域的应然所向。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院校数量增多,学校规模扩大。然而高职德育工作也面临许多新的情况。面对新的形势,本文从德育课程设置,德育教学方式,德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德育课程改革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小学低年级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门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结合低年级教学的实际,我认为教学中做好家校合作的工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于现代德育,传统儒家“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理念,其实质是回归生命本身,关注生命和谐。面对以道德困境为代表的人类现代危机,传统儒家“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可为现世提供一条如何消解困境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提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生活,受到教育.因此本人在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主要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采用“点面结合”、层层递进的教学策略,通过观察了解身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了解国家和社会为方便老弱病残者生活所付出的努力,进而体会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怀,激发他们的爱心,引导他们懂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友爱之手.  相似文献   

17.
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新课程理念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基本途径。本文围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六个转变”,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改革建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高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要“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德育理论界的共识和实践的指导思想,是新世纪德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从德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等方面着手来研究,勾画出德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突破教材的概念局限,寻求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与保障.2011版新课标的实施又一次引发了课堂教学新的变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可避免地摆在每一名品德教师面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变革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也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品德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多样的,因此在品德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寻求恰当的途径,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20.
德育生活化是我国德育界新近流行的理念,但它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和长久的理论渊源。为解决目前我国学校德育中的种种难题,对德育进行改革、倡导德育回归生活成为一种趋势。但人们对德育生活化的实质理解并不到位,在实现方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德育生活化的实质基础上,提出几点实现德育生活化的基本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