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针对霜霉菌侵染葡萄叶过程中植保素积累与活性氧调控规律开展研究。选取7月龄的红地球葡萄叶片,鉴定并分离霜霉病菌对离体的葡萄叶片在20℃黑暗条件下进行侵染处理。HPLC法分析侵染时间与白藜芦醇的含量的时效关系,检测侵染后细胞活性氧积累时效关系,分析茋类物质合成途径限速酶基因的表达时效关系,最后通过助氧化剂及抗氧化剂的正反验证来确定霜霉菌对葡萄白藜芦醇的诱导规律。结果表明,霜霉菌侵染离体葡萄叶片活性氧与白藜芦醇积累呈现时效关系的顺序性,活性氧水平24 h时达到最高,白藜芦醇叶鲜重含量72 h达到最高(59.46μg/g);侵染过程中白藜芦醇合成途径下相关酶STS基因表达明显上调,而PAL、C4H和4CL的酶基因表达量在24 h或48 h最高;助氧化剂H_2O_2和FeCl_3前处理组叶片白藜芦醇含量增加,抗氧化剂NAC和GSH-EE前处理组白藜芦醇含量减少,提示霜霉菌诱导白藜芦醇积累与活性氧调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从细胞膜透性、呼吸强度、光合作用及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等几方面,对菜豆锈病菌(Uromyces appendiculatus)侵染与菜豆生理代谢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U.appendiculatus侵染可导致被侵染菜豆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增加,但这种增加在抗感程度不同的品种中出现的早晚和程度不同; 抗感品种在接种后呼吸强度都增加,但不同品种呼吸强度升高的时间和程度有异;U.appendiculatus对寄主光合作用的影响体现在叶绿体含量的降低及光合产物(糖和淀粉)的异常积累;接种前后菜豆叶片中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变化,但个别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在抗病品种中有变化.  相似文献   

3.
辣椒脉斑驳病毒对烟草活性氧代谢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通烟为材料,研究了感染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后烟草叶片的生理活性以及光合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ChiVMV侵染后宿主体内活性氧(超氧离子和H2O2)大量积累,而在CMV感染的植株中产生的活性氧较少.伴随活性氧的增加相关抗氧化物酶(SOD,CAT,POD)的活性也有升高.进一步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发现,感病后烟草叶片的Fv/Fm、qP以及ETR等值明显降低,qN、NPQ值升高,并且ChiVMV对宿主光合参数的影响明显强于CMV.通过比较ChiVMV和CMV引起症状的差异性,发现ChiVMV的侵染使得植物产生大量的活性氧,造成了叶绿体结构的氧化性损伤,植物光合速率降低、叶绿体内淀粉粒积累减少,进而造成光合生物量的减少,植物生长受阻,导致感病植株的死亡.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了用透射电镜研究辣椒疫霉菌病对辣椒组织细胞侵染后的形态发生。侵染后的幼苗外部出现典型症状:茎部褐变、枯萎、叶片腐烂。疫霉菌主要侵染地表以下的主根和根茎部,致使植株萎蔫、坏死。电镜结果证实了疫霉菌侵染在辣椒茎部的韧皮薄壁组织细胞。疫霉菌的茵丝细长,是无隔膜菌丝,其内有核和核仁及电子密度高的深色物质和空泡。  相似文献   

5.
LSV和LMoV侵染对百合光合生理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方百合"西伯利亚"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百合无症病毒(LSV)和百合斑驳病毒(LMoV)侵染对植株光合生理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检测结果表明:LSV侵染叶片中叶绿素a、b以及总叶绿素含量与健康叶片相比分别降低了15.8%、16.6%和11.1%;LMoV侵染叶片分别降低了24.3%、22.6%和16.5%.LSV侵染叶片中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与健康叶片相比分别降低了19.2%、13.4%和15.1%;LMoV侵染叶片分别降低了50.6%、48.2%和29.6%.LSV侵染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24.6%、29.4%、16.5%和23.4%;LMoV侵染叶片分别增加了10.6%、18.2%、9.6%和19.6%.可见,百合植株光合生理和抗氧化酶活性均受到LSV和LMoV侵染的影响,危害程度LMoV高于LSV.  相似文献   

6.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10(6):F0002-F0002
项目:利用锈菌防治豚草的研究 编号:30471152 主持人:吕国忠 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inn.)是20世纪50年代传入我国的外来恶性杂草,在我国北方(尤其辽宁省)发生和危害最重,并且非常难于防治。本项目拟利用专性寄生锈菌——苍耳柄锈菌三裂叶豚草专化型(Puccinia xanthi f.sp.ambrosiae-trifiac)防治三裂叶豚草。  相似文献   

7.
刘华杰 《科技潮》2009,(4):46-46
菊科是一个大“科”,成员众多。生态入侵植物中菊科闹得挺凶,我听说过的就有紫茎泽兰、一枝黄花、三裂叶豚草、薇甘菊、黄顶菊、假臭草、豚草、飞机草、假苍耳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FLUENT UDF对水平轴风力机叶片翼型霜冰结冰的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不同环境参数下,叶片翼型霜冰结冰的特性。对结冰翼型气动性能的分析结果表明,叶片结冰后,最大升阻比下降了36.7%,严重降低气动性能,在严重降低风力机性能的同时,对叶片本身安全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9.
果蔬在贮藏期间多发生灰霉病,造成果蔬严重腐烂。通过圣女果接种灰霉菌,模拟贮藏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腐烂,研究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异亮氨酸(Ile)处理对抑制灰霉菌侵染的酶的影响。将Ile组和MeJA+Ile组用10mmol/L Ile浸泡处理后,对MeJA组和MeJA+Ile组用10μmol/L MeJA 30℃熏蒸48h,然后接种灰霉菌孢子侵染,室温贮藏并进行病斑直径和酶活测定。结果显示:MeJA、Ile处理的圣女果在灰霉菌侵染后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酶活较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MeJA+Ile处理组与其余3组比较,测得的酶活均较高,且病斑直径较小,这说明MeJA和Ile协同处理可提高圣女果抗病性酶酶活,增强对灰霉菌侵染的抗性。研究旨在为防治果蔬采后贮藏过程中灰霉菌引起的腐烂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君子兰叶片形长似剑,色深绿,叶片远轴面具有40—50μm直径的葱型气孔,表皮层角质层较发达。维管束鞘细胞不发达,其中叶绿体少而小。适于表皮层细胞的同化组织叶绿体多而大(长13μm,厚10μm)。叶绿体中的类囊体片层体,基质片层体结构发达密集,单层膜厚7μm,每微米直径有70—75个片层膜,形态及解剖结构具有耐阴,耐干旱、C_3植物特性。  相似文献   

11.
2007年7月和9月采用同一样地两次重复随机样点法,对位于粤北的韶关学院西南区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inn.)入侵林地进行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并采用成对法T检验对7月、9月样地两个时间段内植物群落的个体数和豚草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7月豚草入侵地植物群落是以豚草为优势类群的单调群落,物种分布不均匀,多样性指数低;9月豚草数量减少,群落结构由单一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的群落过渡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的群落,群落多样性指数增加,两个时间段内植物群落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0.05,df=14)(P=0.047〈0.05,df=14),表明豚草的生长抑制了其他植物的生长,使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12.
 真叶植物包括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迄今已积累有较为丰富的真叶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数据。选取了29种真叶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采用PAML 软件基于位点间可变ω模型,分别分析了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叶绿体基因的适应性进化。结果显示:① 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各有6.5%、7.5%和19.2%的叶绿体基因受正选择作用;被子植物经历正选择的叶绿体基因明显比蕨类和裸子植物为多;② 被正选择作用的叶绿体基因主要是遗传系统和光合系统基因,它们的编码产物涉及叶绿体蛋白质合成、基因转录、能量转化与调节及光合作用等过程。推测叶绿体功能基因可能在真叶植物对陆生生态环境的适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电子束真空蒸发方法制备了不同厚度的Co90Fe10磁性薄膜,研究了热处理及厚度对薄膜磁电阻的影响。利用四探针法测量了薄膜的磁电阻,利用磁力显微镜观察了薄膜的磁畴结构。结果表明:热处理可以提高薄膜的磁电阻,尤其是厚度较小的样品,效果更加明显。对于厚度较大的薄膜,热处理可以改善磁织构,磁畴分布更加有序,出现了类巨磁电阻特征。  相似文献   

14.
水分胁迫对银杏叶片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温室盆栽方法,研究了土壤水分胁迫对4个银杏品系1年生实生苗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正常土壤水分条件下,银杏各品系叶肉细胞及细胞核正常,核膜清晰,少数叶绿体中含淀粉粒和嗜锇颗粒,细胞质中含较多电子密度强的黑色物质;(2)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60%的水分条件下,银杏各品系叶肉细胞及细胞核基本正常,核膜基本清晰,叶绿体片层较清晰,叶绿体含少量嗜锇颗粒和淀粉粒,叶绿体外膜、细胞核膜和细胞壁上附着电子密度强的黑色物质;(3)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40%的条件下,银杏各品系叶肉细胞核膜大部分消失,多数叶绿体模糊,片层开始紊乱,所含嗜锇颗粒有增大、增多趋势;(4)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20%的条件下,银杏各品系细胞核膜基本消失或消失,多数叶绿体外膜变得模糊,片层基本消失,叶绿体中嗜锇颗粒明显增多,少数叶绿体中虽含有片层却出现膨胀现象;(5)从各品系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综合情况分析,44号和11号品系耐旱能力强于32号和55号品系。  相似文献   

15.
传统巨磁阻抗材料重量大、成本高、功能单一.将软磁合金材料与新型碳材料(碳纤维、石墨烯)进行复合,保证巨磁阻抗效应高灵敏度的同时,兼顾碳材料的诸多优势.针对两类典型碳材料,分别研究其与Fe基软磁合金组成的复合材料的结构、静态磁性、巨磁阻抗特性,并将该类新型材料的巨磁阻抗性能与传统材料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软磁合金包裹的碳纤维丝的巨磁阻抗效应优异;石墨/Fe Ni合金组成的层状结构复合材料能够在低频下获得优异的巨磁阻抗性能.  相似文献   

16.
盐度对盐生杜氏藻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不同盐度对盐生杜氏藻( Dunaliellasalina( Dunal.) Teod .) 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NaCl 浓度为2 .7 mol/L 的培养液中,其叶绿体为典型的杯状结构.在NaCl 浓度从2 .7 mol/L 增加到4 .3 mol/L时,其杯状叶绿体逐渐离解为多个相互连结或分离的部分;叶绿体内的类囊体片层系统解体并出现大量的嗜锇质体小球;在分离的叶绿体间隙中形成多个线粒体.在培养液的NaCl 浓度逐步从4 .3 mol/L 降低到2 .7 mol/L后,盐藻的叶绿体又逐步恢复为典型的杯状结构.由此可知,不同盐度下盐藻叶绿体的结构变化是一个可逆的过程,这种可逆变化是盐藻得以在高盐度,强光照,易蒸发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的一种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7.
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工作原理,设计了具有微位移可控特性的驱动器。为了探究驱动器内部磁场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超磁致伸缩驱动器的磁感应强度与激励电流之间的关系,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超磁致伸缩驱动器的内部磁场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超磁致伸缩驱动器磁场设计合理;随着电流的增大,超磁致伸缩材料中的磁感应强度也随之增加并且磁感应强度逐渐趋于饱和。  相似文献   

18.
首先利用高频感应加热熔融拉丝法制备了Fe_(73.0)Cu_(1.0)Nb_(2.0)Si_(13.5)B_(9.0)玻璃包裹非晶丝;然后在氮气保护下480~650℃之间退火0.5 h;最后利用化学镀方法在570℃退火的玻璃包裹丝上沉积了一层铜,构成复合结构丝.利用扫描电镜测量了材料的几何尺寸,研究了玻璃包裹丝退火前后及复合结构丝的巨磁阻抗效应.结果表明,材料的软磁特性改善提高了材料的磁阻抗比,铜层与磁性层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也影响磁阻抗比.  相似文献   

19.
低能碳离子对甜菊生长和叶绿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能量为100keV,剂量为10^15/cm^2的碳离子对甜菊种子萌发率、幼苗生长发育及叶绿体结构的影响,证明被注入种子出现萌发迟缓、生长速度减慢、植株型变矮和生物量减少等生物学性状变化,幼叶细胞的叶绿体发育分化减慢,基质类囊体形成滞后,基粒数及基粒类囊体片层减少,部分幼叶细胞叶绿体膜破损、基质片层断裂直至叶绿体解体,表明该能量剂量的碳离子注入将影响种子的生长发育,其原因之一是叶绿全发育迟缓和  相似文献   

20.
以喜树叶片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形成,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观察表明:喜树叶片置于培养基1 d以后即发生细胞分裂,叶片切口处叶肉细胞最早活化分裂,随后分裂逐渐遍及整个培养材料.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叶绿体中积累大量淀粉,产生原质体芽和原质体,是叶肉细胞脱分化过程的中间演变阶段.在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线粒体、内质网分布于叶绿体及质膜周围,数量较多,内质网为粗面内质网.细胞质在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逐渐减少,胞间隙在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逐渐增大,为裂生型胞间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