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伟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17(4):56-62
对在中国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从产地与层位上进行了分类比较,并较为系统地将它们按产地和层位划分出不同的类群;同时,对形成恐龙足迹的古生态,古环境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将中国恐龙足迹归结为如下类群:(1)晚三叠世恐龙足迹类群(Dinosaur Footprint Group of Late Triassic Epoch);(2)早侏罗世恐龙足迹类群(Dinosaur Footprint Group of Early Jurassic Epoch);(3)中株罗世恐龙足迹类群(Dinosaur Footprint Group of Middle Jurassic Epoch);(4)晚侏罗世恐龙足迹类群(Dinosaru Footprint Group of Late Jurassic Epoch);(5)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类群(Dinosaur Footprint Group of Early Cretaceous Epoch);(6)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类群(Dinosaur Footptint Group of Late Cretaceous Epoch)。 相似文献
2.
3.
今年8月初,由来自日本、美国以及中国的近20名古生物工作者组成的考察队,分赴蒙古国和中国的内蒙古考察恐龙足迹。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副馆长、古生物研究室主任李建军和我,与来自美国克罗拉多大学的教授马丁·洛克利以及他的两个学生戴安娜、乔安娜,对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查布地区毛乌素沙漠,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野外实地考 相似文献
4.
5.
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查布地区不久前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其中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在我国是首次发现。在该地区,有两个地点还发现了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的足迹混在一处,这一“两足并存”的发现在我国也是首次。今年,50多岁的鄂托克旗查布蒙古族牧民吉尔嘎拉,在家乡的一条小河边上发现了许多“大象”的脚印,然后将此事告知有关部门。随后,北京自然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馆、鄂托克旗文物管理站的有关专家和美国科罗拉多洲大学著名科学家马 相似文献
6.
7.
2020年11月7日,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发起,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组成的福建省恐龙资源联合考察队,在龙岩市上杭县临城镇龙翔村首次发现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化石,是一处保存良好的、清晰的三趾型足迹[1].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张艳霞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18,(6)
正密密麻麻的恐龙足迹如何形成,三种奇怪现象又该怎样解释?让我们沿着恐龙的足迹,去探寻史前恐龙王国的故事。皇龙沟位于山东诸城市皇华镇大山社区西南,是一条长1500米东西走向的大冲沟,因纪念传说中一条善良、高大、威武、神奇的蛟龙而取名皇龙沟。当地人很早就发现了称之为天鹅爪的奇怪脚印,但直到2009年,这些脚印才被鉴定是恐龙脚印。这里恐龙足迹群极为壮观,密集区位于皇龙沟南侧的陡坡上,东西宽50余米,南北长60余米,垂直深 相似文献
12.
恐龙足迹化石及含化石地层的特点,它所承载的地球历史和生命演化信息,以及化石所揭示的充满传奇色彩的遥远过去,深深吸引着恐龙足迹爱好者。 相似文献
13.
14.
在莲花保寨的一处绝壁上发现了一串串巨大而神秘的足印,经研究确认是约1亿年前一群恐龙从这里经过留下的。它们如何把足印留在这里?又如何会保存至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16.
菜青虫 《小哥白尼(趣味科学画报)》2011,(8)
理查德,你一定要救救我!马修一踏进门就开始嚷嚷。理查德从显微镜后抬起头:怎么了?你知道的,我们正在拍关于恐龙的纪录片,可是导演说我做的恐龙模型都是垃圾!还说如果再做不出好的模型,就让我卷铺盖回家喝西北风去!我已经给你提供了许多详尽的数据,你总不会把霸王龙做成四脚着地的长脖子吧?理查德对自己的研究很有信心,问题肯定出在马修身上。马修沮丧地坐到理查德身边:不是外形,是颜色。我觉得如果赫氏近鸟龙身上覆盖着紫色的羽毛一定很酷,可是导演他…… 相似文献
17.
《小哥白尼(趣味科学画报)》2016,(6)
正地球巡逻队你喜欢恐龙吗?你对恐龙的了解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呢?来看看下面一些有关恐龙的通常描述,与你对恐龙的认识有多少相符。恐龙是曾经统治地球的霸主,它们不仅在陆地上占据着绝对优势的生态地位,在天空中还有翼龙飞翔,大海里也有鱼龙、上龙以及沧龙等畅游。 相似文献
18.
在山东郯城县清泉寺附近发现一个以蜥脚类恐龙足迹为主的大型化石点。化石分布在4层连续层面上,足迹数量达200多个,但较清晰的主要分布在第2层面上,有71个,多呈椭圆形,其中最大的103cm,最小的13cm。尽管足迹总体较为杂乱,大小差别很大,风化剥蚀严重,但仍可识别出至少6条行迹。推测这6条形迹中的5条为蜥脚类,另一条为鸟脚类。中间的3条(Tw3~5)大致平行、行迹方向相似(NNE),足迹大小相似(长度平均值分别为75、74、71cm),行迹较为紧密(行迹中线间距离最宽处约1.7m),应为同时、并排行进的3个成年个体形成。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在行迹Tw4的中间,夹杂分布着至少12个小型椭圆形足迹,长轴直径13~21cm,有的足迹踩在大足迹之上,推测至少为2个跟随父母行进的幼年个体的行迹。边缘的3条行迹(Tw1、Tw2和Tw6)方向相反,应为随后的恐龙所遗留。通过恐龙行迹特征的研究,提供了蜥脚类恐龙群居的新证据。传统认为,该足迹点的产出层位为早白垩世大盛群最顶部的孟疃组,但根据足迹化石的产出特征及组合特点,结合含恐龙足迹层位的区域对比,认为清泉寺地区产恐龙足迹的这套地层应属于大盛群田家楼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