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围绕工科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目标,探讨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提出改革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完善工科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模式,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围绕工科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目标,探讨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提出改革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完善工科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模式,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教学改革实践出发,结合多年指导学生参加大赛经验,初步凝练了阶段性,层次性、方位性的高校信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并结合具体实施途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培养实用性创新型人才角度出发对高校信管专业的学生进行YSWOT分析,得出学生培养要顺应社会需求,注重个性化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创业型人才是当今社会最稀缺的人才,高校办学不能仅停留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忽视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本文针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即以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帮助学生培养与创业相关的意识和素质为创业教育切入点;以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参与创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为创业教育着力点;以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从认识与实践两方面增强创业意识和能力为创业教育结合点。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和提高就业竞争力,除了创新现有人才使用和评价机制外,必须更新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大力培养创业能力,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由被动就业真正转变为自主创业。高职院校要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树立创业信心,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要紧跟市场,积极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还必须开展渗透教育,探索构建新型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社会迫切需要具备创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各高校需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新精神。本文对重庆市具有代表性的6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研,运用SPSSl6.0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结构方程理论模型,运用AMO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创业能力对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影响最大,创业意识其次,创业知识对大学生的创业影响相对较小。文章基于研究结果给出对策建议:1)加强实践,积累经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2)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学生创业意识;3)优化创业素质课程设置,加强创业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7.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需要,发展新工科,对接新兴产业,培养新工科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和研究前沿。聚焦如何提高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首先阐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蚌埠医学院卫生管理系为例,从课程设置、学生竞赛、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校企合作等5个方面为切入点,探索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社会迫切需要具备创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各高校需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新精神。本文对重庆市具有代表性的6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研,运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结构方程理论模型,运用AMO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创业能力对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影响最大,创业意识其次,创业知识对大学生的创业影响相对较小。文章基于研究结果给出对策建议:1)加强实践,积累经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2)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学生创业意识;3)优化创业素质课程设置,加强创业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9.
创业素质是经济社会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四个要素,它们相互联系,共同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制约着创业的成败。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紧跟“全员创业”的时代步划,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创业教育,把培养具有较高创业素质的学生列为学校主要培养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李淑娟 《科技资讯》2010,(36):176-176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当代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塑造的核心,而测控专业实践环节的有效设置是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纵观测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递进式实训体系、实施培训工程、竞赛、项目实践多维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探索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与能力的路径: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培养创业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在实战中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等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对与政府合作共建创业平台、创新制度与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为电子商务创业降低成本与技术转移服务等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不能脱离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这一大前提。在一个社会不同层次高校人才结构框架下,重点剖析了二本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指明传统的理论教学是创新培养的基础,需改革为传授分析问题的方法;大学生科研是创新培养的提升,要求学生掌握一套科研方法。在此基础上,依托导师科研团队的高层次课题衍生出学生的创新项目,并将研究成果通过孵化团队转化为创业项目,这2种团队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只是微调形成合理分工。最终构建起适用于该层次高校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生实践、就业状况四个方面,对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呈多元化,课程体系存在较大差异,缺乏个性特色,课程设置合理性有待加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学生专业认知度不强、就业观念不清晰;师资力量在职称、学历结构基本符合专业建设师资要求,但师资来源专业性不强,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如下:课程设置要具超前性,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知识、能力结构;加强学生就业观教育;结合本校特色专业,打造专业优势品牌,定期加强本科、专科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娟  李平则 《科技资讯》2011,(31):186-187
随着就业问题的备受讨论,我们应该反思之前高校创新教育的不足之处,并积极努力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法与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培养是为了建立大学生的创新观念、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才能、锻炼大学生创业技能,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重大环节,如今,这一环节引起了各大院校的广泛关注,并逐步将其纳入教学的重点。可是,通过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现阶段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隐藏着不少缺点、暴露出了许多不足,导致教育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实际岗位的要求,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难以用于实践。文章在此以分析归纳我国目前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模式纰漏,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意义,推举出适合我国当前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综合实训是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鉴于传统实训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结合综合实训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软件工程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进行改革,探索新的实训模式。实践表明,新的实训模式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高水平应用型、工程型软件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赵洪凯  肖力光 《科技信息》2012,(33):475+494-I0003,I0022
材料化学新专业设立时间短,人才培养模式还在不断完善之中,人才培齐任务艰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辅导员与班导师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最为基层、最为活跃的力量,对学生影响最大。班导师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良好的职业操守、人格魅力、深厚的专业知识;班导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任务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强化学生专业意识以及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18.
创业型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崭新模式,也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将创业型城市的构成要素分为创业政策、创业人才、创业文化及创业服务体系等4个方面,从践行高校承载的伟大使命、增强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及推动高校自身的发展等3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服务于创业型城市建设的动因,并着重探讨了高校推动创业型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具体包括:为政府创业政策的出台提供动力和助力;为创业型城市建设输出创业型人才;为城市创业文化建设发挥带动与辐射功能;为完善城市创业服务体系提供智力支持等。  相似文献   

19.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总结归纳出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育人实施体系,包括实现一个目标、强化两种素质、建好三支队伍、提升四种能力、抓好五个组织等。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涯的整个过程,应不断加强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和突出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