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家唐娜·哈拉维以“赛博格”理论而蜚声学界。哈拉维的“赛博格”理论,展开了一场关于女性与科技的对话,通过“赛博格”的女性主义隐喻揭示了现代科技中女性的缺失和“边缘化”地位,并且象征性地指出解决这一现状的途径,首先是承认女性在科技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其次是建构女性主义民主客观的科学观。哈拉维的“赛博格”理论为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女性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对女性的关注及其显著的“女儿化”特征,自然容易使人把它跟西方现当代的“女权主义”思想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联系起来,并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来考察曹雪芹的女性观。作为男性的曹雪芹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文化中的男性中心意识,因此难免受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怀疑和批判,但曹雪芹确实在《红楼梦》中为女性说话,对“父权制”或“男性中心主义”进行批判。《红楼梦》中有关女性的话语具有“复合的双声性”。  相似文献   

3.
生态女性主义起源于1960s,1970s,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于1990s。它第一次从女性与自然的双重视角出发进行文学批评。在这一批评视阈中,被“边缘化”与“他者化”的女性与自然从“缺席”走入“在场”。这较于激进的女性主义批评与单纯的生态批评有着重大突破与进步。最近数年里,国内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在单篇论著、硕博论文、人文项目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其研究成就不容忽视,但却也存在诸多不足与问题,需要在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与着重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从史的角度和影片精神内核的层面看,迪士尼动画中,女性的自我构建体现出主体性、空间实践性及参照性的特点,强调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独立、坚韧品格的形成;两性关系展露出“拯救—反对—合作”的发展历程,追求男女两性的平等与合作;女性与自然关系上,则宣示女性在自然和社会中拥有话语权的必要性,这是实现从“缺席”走向“在场”的条件。迪士尼电影公主形象中蕴含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给“女性建构”提供了可感、可思、可行的艺术借鉴意义,也凸显出女性在性别平等和生态保护领域的效力。  相似文献   

5.
生态女性主义主要关注父权制世界观对女性的统治与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关系。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通过讲述欧洲白人在非洲大陆探险、殖民的故事,揭示了西方先进文明对原始自然的迫害,以及女性在男性中心论的社会中被抛离、被压迫的现实,呼吁推翻父权制度,反对文明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体现了作者的生态女性主义观。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4,(5):24-26
生态女性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批评和生态批评相结合产生的。在生态女权主义者看来,自然和女性之间天然存在着某种密切相关的联系。加拿大文学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82年发表的小说《使女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女性主义意识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而且对人和自然、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彰显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本文试图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解读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女性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7.
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和探讨自然与女性,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观念。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分析和重审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和自然的边缘地位,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研究和探讨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中的生态女性视角,发掘诗人的生态女性意识,探究诗歌中反映的人与自然和女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夏洛特·勃朗特根据女性与自然的相似性而把她的女性主义寄托在“火”意象上,并通过在男权社会失去话语权的“疯女人”伯莎纵火摧毁旧世界达到她声讨男权主义的目的。文章从“火”意象入手分析了夏洛特·勃朗特赋予“疯女人”与“火”的生态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9.
刘海霞 《科技信息》2009,(20):I0091-I0091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霍桑短篇小说中的经典力作,该作品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内部两性关系的揭示和思考,尤其对自然和女性的双重关注,使其成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围绕科学技术对于自然与人的异化和父权制文化对于自然与女性的边缘化两个主题,探讨该作品中所蕴含的浓厚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受二元对立哲学的影响,传统译论支持作者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赋予原文与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权主义运动与翻译研究相结合的产物,目的是通过翻译使女性被社会所关注,不再处于次要地位。女性主义译者解构了传统的忠实观,提出了建立于女性主义“写作项目”之上的忠实观,即作者和译者共同参与、共同合作的项目,此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受二元对立哲学的影响,传统译论支持作者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赋予原文与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权主义运动与翻译研究相结合的产物,目的是通过翻译使女性被社会所关注,不再处于次要地位.女性主义译者解构了传统的忠实观,提出了建立于女性主义“写作项目”之上的忠实观,即作者和译者共同参与、共同合作的项目,此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王芳 《长沙大学学报》2010,24(6):122-123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生态或环境的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结合,揭露父权制的社会是压迫女性和自然的根源。以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为视角,对张艺谋影片中的女性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可探寻出张艺谋导演的影片的主题——呼吁建立一个乌托邦,即一个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长久以来,自然与女性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中心主义的附属物,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为自然与女性发声也日益成为潮流。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是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中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挖掘出来,对当下自然生态环境、女性生存状况的反思及回答,并企图构建人与自然、男女双性和谐的关系社会。  相似文献   

14.
张睿思 《科技信息》2013,(8):213-213,215
女性主义翻译观兴起于西方翻译界,它关注语言中的性别问题,强调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主要探讨女性主义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并通过实例来体现女性话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探讨《吉姆老爷》中吉姆与自然、吉姆与女性的关系来挖掘小说中所反映出的生态女性主义观,以便更客观、更准确地评价作者康拉德的种族意识和女性意识。在小说中,康拉德通过肯定吉姆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父权制的谴责,以及对女性地位的肯定。  相似文献   

16.
生态女性主义是妇女解放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追求整体和谐与生命解放,反对压迫。生态女性主义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生态的、可持续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平等相处、相互依存、和谐发展、共同繁荣。本文旨在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分析海明威在《雨中的猫》中所体现的生态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与自然》是美国作家和激进主义者苏珊格里芬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一部生态女性主义里程碑式的作品。该作品突破了传统自然文学独白性的文体概念,呈现出对话性。贯穿全文的两种声音的对话,象征着父权制思想和与之对抗的“女性与大自然”之间的交锋,揭露了父权制思想对女性的压迫和对自然的掳掠。该书不仅批判了父权制的二元论思维模式,还表现出事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念。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格里芬在作品中一直力图避免使用等级制二元论,但她用女性——自然和男性——文化相比照的方法却在无形中削弱了该作品体现出的反对等级制二元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叶长青 《科技信息》2009,(27):187-187
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主义思想形成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理论,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对其中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女性观持批评态度,但这种批评缺乏客观性。随着当代女性问题的产生,改良主义女性主义思想的合理性又重新凸显。因此当前对这种女性观的价值重估就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紫颜色》管窥艾丽斯·沃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丽斯·沃克在书信体小说<紫颜色>中,描写了女性和自然在男权社会压迫下的悲惨遭遇,姐妹情谊和女性意识的觉醒,男性角色的转换,阐释了女性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关联,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从而可见艾丽斯·沃克是一个具有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  相似文献   

20.
张抗抗一直宣扬自己是“非女性主义者”,她以理性的精神强调“我们需要两个世界”,性别的对立似乎掩盖在理想化的创作意图之下。然而,对照她的小说《情爱画廊》和《作女》,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其创作意图之下隐藏着男权意识到女权意识的流变。但是,在整个“逻格斯”中心尚未被瓦解、消除之前,企图建立一种完全脱离男权传统的充满新意的“女性世界”是难以实现的。张抗抗性别意识的两极跨跃,显示出她对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大胆预测和迷茫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