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讨论含新表面活性剂2C_(18)~(Δ9)GE的有机溶液和水溶液之间的吸附平衡,检验由该表面活性剂所制得液膜在搅拌容器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支撑液膜从柠檬酸水溶液中提取柠檬酸,研究了Span类和Tween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支撑液膜体系的分离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此种表面活性剂被引入体系后未对其提取效率和稳定性起到提高和加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阳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C18H37(CH3)2N —(CH2)3—N (CH3)2C18H37],2Br-,简写为18-3-18,2Br-1)和硬脂酸(SA)混合单分子膜在气液界面上的性质;测定了这一混合体系的表面压-平均分子面积(-πA)等温线;计算了混合单分子膜的压缩比(κ)以及过剩面积(Aex)与混合单分子膜的组成(硬脂酸的摩尔分数,xSA)的关系;给出了过剩面积和理想混合面积之比与混合单分子膜组成的关系;并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单分子膜在不同组分下的形貌。结果显示:表面压起始增加值所对应的平均分子面积随xSA增加而降低,并且混合单分子膜由液态扩张膜向凝固态膜转变,混合单分子膜出现严重的负偏离现象。由混合单分子膜的可混合性和非理想性可看出,18-3-18,2Br-1与SA在气液界面上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容易混合。AFM图像还说明18-3-18,2Br-1分子难以成膜,SA分子易于成膜,在18-3-18,2Br-1中加入SA可以增加18-3-18,2Br-1成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存在壁面滑移的含非溶性表面活性剂液膜在固体表面的去湿过程,应用基于润滑理论建立的液膜厚度及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演化方程组,采用PDECOL程序对液膜演化历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各特征参数对去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arangoni效应对垂直方向上液膜厚度的变化影响微弱,液膜厚度的变化由分离压及毛细力所主导;Marangoni数对最终形成的去湿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减小毛细力数则有助于抑制去湿过程的发展;增大滑移系数可以加速去湿进程,而最终形成的去湿结构明显缩小;增大平衡液膜厚度,液膜表面变形程度减小,液膜厚度逐渐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以及阳离子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混合体系在固—液界面吸附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利用LB技术和原子力显微镜研究表面活性剂混合不溶膜的结构。结果表明C18H37SO3Na-C8F17COOH混合凝聚膜发生机分离,C18H37SO3Na形成六方微畴分布在连续的C8F17COOH相中;C12H23SO4Na-C18H37N(CH3)3Br形成了相当 均匀完整的混合膜;C18H37N(CH3)3Br-C8F17COOH所成膜呈微不均匀状态。结果说明混合不溶膜表面状况由极性头相互作用与  相似文献   

8.
9.
分离压对含活性剂液膜流去湿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纳米尺度下液膜流动中分离压作用的问题,探讨了不同表面活性剂类型和活性剂浓度对分离压及其各分项的影响,由此建立了全面考虑范德华力、Born斥力及静电斥力的分离压模型.采用PDECOL程序对初始厚度均匀一致且表面局部分布活性剂的液膜去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分离压模型由简到繁等各形式下的模拟结果,阐明了分离压各分项因素对液膜稳定性的作用机理,着重分析了中强度静电斥力下活性剂浓度对分离压效应和液膜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忽略静电斥力时的分离压会导致液膜失稳,形成静态的去湿结构;分离压对液膜稳定性的影响与活性剂类型及活性剂浓度与静电斥力的关联强度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一类新型表面活性剂-Gemini表面活性剂,综述了Gemini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各种表面活性剂的生产工艺特点和性质确定了固定液用表面活性剂适宜的处理方法。对处理后的几种表面活性剂进行红外光谱测试,并对几种处理后表面活性剂的红外光谱图进行研究,总结出了表面活性剂的红外光谱特征和结构特点,为气相色谱分析时选择固定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偶联表面活性剂与传统表面活性剂混合溶液的双水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偶联表面活性剂(Geminis,l2—3—l2,2Br)和传统表面活性剂(SDS)混合体系双水相的性质。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很低的总浓度下(0.03mol/L)能够形成双水相。双水相约区域非常狭窄,且分相溶液中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比值随着表面活性剂总浓度的变化而线性改变。双水相的表观现象也因表面活性剂总浓度的不同而异。采用冷冻蚀刻技术、负染色技术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得到的结果表明,双水相中两相的微观结构明显不同,胶团和囊泡可以共存。偏光显微照片显示该系统有独特的液晶结构。  相似文献   

13.
用自行研制的电导池检测器测定了十二烷基苯磷酸钠和松木钠分别在石英砂和油砂上的脉冲一应答曲线,并用富里叶分析法求出不同温度和不同流速下.上述体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液/固界而的吸附平衡常数和传质系数.研究了温度和流速对阴离于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成岩矿物体系吸附和传质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Gemini表面活性剂在pH值为10.86,NaBr浓度为1.0mol/L的溶液气/液界面上的表面压一分子面积的等温线。用自制的Brewster角显微镜(BAM)观察了由Gemini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所形成单分子膜的微区形貌随表面压的变化。结果表明:当pH值为10.86时,Gemini表面活性剂在1.0mol/L NaBr溶液的气/液界面上生成了凝聚态的单分子膜;当表面压较低时,观察到在界面上形成了同心圆结构;随着表面压的增加,这些同心圆可发生聚并而形成多中心结构。  相似文献   

15.
表面活性剂对红细胞膜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SDS、Tween-80、CTAB三种不同性质的表面活性剂对红细胞膜的溶解破坏能力,探讨了保温时间对三种表面活性剂的溶解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表面活性剂对红细胞膜均有一定的溶解破坏作用,破坏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SDS>CTAB>Tween-80;保温时间可影响这三种表面活性剂对红细胞的溶解破坏作用,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CTAB和Tween-80对红细胞的溶解作用逐渐增大,到25分钟时达到最大值,而SDS对红细胞的溶解作用在保温前10分钟里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迅速增大,然后增大趋势减缓,在25分钟时也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6.
为对比研究不同寡聚度的阳离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与磺基两性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合成了一种Gemini阳离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Malic-2C12及一种三聚阳离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Citric-3C12。通过表面张力技术,分别研究了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Malic-2C12及Citric-3C12与磺基两性表面活性剂芥酸酰胺丙基羟磺基甜菜碱(EHSB)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TAB与EHSB的混合行为接近于理想混合。然而,Malic-2C12或Citric-3C12与EHSB混合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均低于理想混合模型的CMC,表明两种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混合胶束中存在协同作用。表面活性剂分子优先进入体相聚集形成混合胶束,而在表面吸附层中的排列变得疏松,导致Malic-2C12或Citric-3C12与EHSB混合体系的表面张力(γCMC)反而高于单一表面活性剂体系。另外,结合相互作用参数结果,发现随着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寡聚度由1(DTAB)增加至2(Malic-2C12)再到3(Citric-3C12),其与EHSB之间的协同作用逐渐增强,存在协同作用的比例区间逐渐增大,但寡聚度逐级增加所带来的增效逐渐放缓。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中盐文行等人发现采用超声波乳化法用 2CΔ918GE作表面活性剂制成的乳状液比用Polyamine和Dpan 80作表面活性剂制成的乳状液的稳定性和电破乳进行了研究 ,也得出了液膜的稳定性高与易于电破乳并不矛盾的结论 ,从而进一步证实了中盐文行的实验结论。  相似文献   

18.
用Langmuir-Blodgett(LB)膜技术和原子力显微镜探讨平衡时间、盐浓度和连接基团长度对气-液界面上阳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C18H37(CH3)2N+-(CH2)s-N+(CH3)2C18 H37]·2Br-,简写成18-s-18,s=3、4、6、8、10、12)与DNA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与DN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平衡时需较长时间;随着盐浓度的增加,盐的屏蔽作用增大,致使表面活性剂与DN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当连接基团为刚性(s=3、4)时,分子间的空间位阻较小,Gemini表面活性剂/DNA复合膜主要形成纤维结构;而当连接基团为柔性(s≥8)时,分子间的位阻效应增大,则主要形成片状聚集体.  相似文献   

19.
将OP-10表面活性剂精制后,作为气相色谱固定液,考察了对于一些同系物的分离效果,探讨了OP-10固定液的使用温度.色谱分离图说明了OP-10作为气相色谱固定液效果良好,具有独特的性质.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第三组分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液/固界面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研究了聚合物,碱,盐和其他表面活性剂等第三组分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松木钠在液/固界面吸附的影响,实验结果用经验式或非均匀表面两阶段吸附等温方程式关联,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符合良好,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