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西部科技》2010,9(11):59-59
<正>[新华社]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日前说,该中心研究员石川哲也率领的研究小组,利用人体皮肤和胃细胞,成功制造出肝脏干细胞。据称,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已有的特络细胞分离方法,构建一种更为稳定高效的肝脏特络细胞分离方法,为后续特络细胞对肝脏潜在调控作用的研究建立坚固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支持.[方法]选取C57BL/6雄性野生小鼠;采用酶液多次短期消化及离心法分离肝脏特络细胞,并进行常规细胞培养;采用CD34+Vimentin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所得细胞表型.[结果]成功分离了小鼠肝脏特络细胞;小鼠肝脏特络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呈CD34及Vimentin双阳性,肝星状细胞系呈CD34阴性及Vimentin阳性.[结论]本分离法可以获得优质的肝脏特络细胞,满足后续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肝脏疾病一直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全球每年约有4%的人口死于肝病,而我国是世界上肝病最严重的国家。面对这一全球性重要公共健康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李尹雄,聚焦肝脏疾病的病理研究和干细胞介导的再生探索,发现了成体肝脏干细胞的提取方法,并在国际学术界中首次提出干细胞营养素的概念。经过多年砥志研思,他在干细胞相关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生物人工肝的制造及细胞移植取代肝器官移植奠定了基础,为肝脏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腹腔注射α-GalCer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影响,为以iNKT细胞为靶点的NAFLD免疫学防治奠定基础.利用高脂饲料或蛋氨酸/胆碱缺乏饲料分别喂养C57BL/6J小鼠,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模型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小鼠外周血中TCH、TG、HDL、LDL、ALT及AST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脏iNKT、iNKT1、iNKT2细胞频率.与对照组相比,NAFL小鼠体质量升高,血清TCH、HDL、LDL及ALT水平升高,肝脏脂肪沉积增加;而NASH小鼠体质量降低,血清TCH、TG及LDL水平降低,肝脏脂肪沉积增加并伴有炎细胞浸润.腹腔注射α-GalCer后,NAFL小鼠血清TCH、HDL及LDL水平降低,肝脏脂肪沉积减少,肝脏iNKT2亚群比例增加;NASH小鼠血清ALT和AST水平升高,肝脏脂肪沉积减少,炎细胞浸润增加,肝脏iNKT1、iNKT2亚群比例增加,其中以iNKT1亚群增加为主.腹腔注射α-GalCer可以改善NAFL和NASH小鼠肝脏脂肪沉积;小鼠NAFLD发病不同阶段(NAFL或NASH)肝脏局部微环境的改变可能影响α-GalCer对肝脏iNKT细胞不同亚群的激活,为进一步研究NAFLD的发病机制及免疫学治疗策略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5.
美国生物技术公司Organovo公司使用3D生物打印技术,打印出了部分肝脏,研究结果表明,制造出的肝脏薄片的功能几乎与人体肝脏一样。最新研究有望加速新药研发进展,并为科学家们最终在实验室培育出完整且可供移植的肝脏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6.
饲料中过高比例植物油替代鱼油会引起肝脏炎症反应,养殖实验普遍存在周期长、价格昂贵以及干扰因素多等问题,离体实验部分弥补了养殖实验的缺点。植物油替代饲料中鱼油的本质是脂肪酸的替代。以往的研究发现豆油替代饲料中鱼油会引起炎症反应。为探究豆油对黄姑鱼肝脏细胞炎症影响,本实验分离并培养了黄姑鱼原代肝脏细胞。分别使用BSA(对照)、0.1 m M二十碳五烯酸-牛血清白蛋白复合物(EPA-BSA)、0.1 mM亚油酸-牛血清白蛋白复合物(LNA-BSA)孵育黄姑鱼原代肝脏细胞6 h,用1.0 mg·mL-1 LPS刺激细胞。结果表明:EPA与LNA相比,显著降低了促炎基因TLR2、TLR22、MyD88、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量(P0.05)。本研究建立的黄姑鱼原代肝脏细胞模型可用于营养免疫研究,在黄姑鱼原代肝脏细胞中相同浓度的EPA相对LNA有更强抑炎效果,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引起的肝脏炎症反应可能是由于EPA含量减少,LNA含量升高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模拟自然肝脏的内部微结构,对肝组织工程支架进行仿生设计,构建了有利于人工肝向自然肝转化的肝支架孔洞与管道系统.结合光固化和微压印工艺制造了肝支架的硅橡胶模具,通过微复型工艺成型出生物可降解的壳聚糖/明胶复合肝支架.实验表明,普通光固化和掩膜光固化工艺可以实现最小尺度为200μm的微结构制造,精密光固化工艺不仅可以在同一模具上制造出具有良好复型精度和边缘特征的肝细胞孔洞(200-300μm)和血管管道(100-200μm),而且还可以制造出具有半通透功能的微管道(13.1~30μm).因此,提出的微制造方法能成型出复杂的肝组织工程支架系统,可保证多种肝脏细胞的有序分布,并且为组织工程肝脏支架材料微观结构的模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前,安罗替尼(Anlotinib)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新的和有希望的分子靶向药物,有助于改善与提高NSCLC患者的生存期与生存质量,但安罗替尼治疗费用昂贵,也存在潜在的毒副作用。研究与开发安罗替尼增敏的联合与辅助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使用从鼠李科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鼠李素与安罗替尼联合作用杀伤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确定鼠李素是否具有对安罗替尼的增敏作用。使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非小细胞肺癌中腺癌亚型)、以及H460(非小细胞肺癌中大细胞肺癌亚型)建立裸鼠皮下肿瘤模型,对动物灌胃给予安罗替尼联合尾静脉注射鼠李素,观察二者单独与联合作用对肺癌细胞皮下肿瘤体积与肿瘤重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使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以及H460经由肝门静脉接种进入肝脏建立非小细胞肺癌的肝脏转移模型,对动物灌胃给予安罗替尼联合尾静脉注射鼠李素,观察二者单独与联合作用对肺癌细胞在肝脏形成肿瘤的影响,使用图像处理软件确定肝脏肿瘤病灶所占肝脏面积的比例。在肿瘤组织中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确定药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作用的影响。安罗替尼具有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明确的杀伤作用,鼠李素与安罗替尼联合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安罗替尼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鼠李素能够显著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作用;鼠李素能够显著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作用,发挥对安罗替尼的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已建成的人胃癌MGC80—3细胞裸鼠移植瘤为细胞来源,采用机械消化为辅、胶原酶等消化为主,经过改装的三级过滤系统分离活的单细胞,经外科手术,脾被膜下注入1.25×10~6个MGCS0-3细胞。研究表明,移植前施用含0.5%CCl_4橄榄油,使MGC80-3细胞在肝脏形成转移灶数目增多。光镜下,CCl_4中毒后第2天、第10天裸鼠肝脏显示不同程度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纤维化、肝细胞再生和小胆管增生现象。电镜下,CCl_4中毒后肝细胞显示SER,RER不同程度的扩张,并伴有RER脱颗粒,胞质内脂滴和脂褐素增多,肝窦内皮受损收缩,有纤维素样物质沉着,提示CCl_4中毒后肝细胞坏死、内皮损伤、纤粘蛋白沉着是造成MGC80-3细胞肝脏转移灶增多的原因之一。总之利用自系移植成功的裸鼠人胃癌细胞移植瘤为细胞来源,三级细胞过滤系统分离实体瘤组织而获得增殖能力强的单个瘤细胞,借用CCl_4对肝脏损伤,脾下移植亲宿主性胃癌单个细胞,容易获得人胃癌细胞在肝脏多个转移灶。这个方法能为预防和研究肿瘤细胞转移提供可靠而有价值的实验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0.
将分离和体外扩增的小鼠胚芽干细胞,用BrdU标记后,经尾静脉同种移植于CCL4制备慢性肝损伤小鼠体内。分别于移植后2w、4w取出肝脏,进行连续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检测移植细胞在受体小鼠肝内的存活、分布和肝细胞特异性白蛋白的表达;用PAS染色检测移植细胞的糖原代谢;HE染色观察移植动物肝组织的结构变化。探索胚芽干细胞在慢性损伤肝脏中的存活、分化和治疗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胚芽干细胞经静脉移植后可以进入损伤肝脏中,并分化为肝样细胞和肝小叶内的其他细胞,并明显改善损伤肝脏的组织结构,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田间除草剂乙草胺施用之后非常容易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河流溪水中乙草胺浓度可达纳摩尔水平,从而对水生生物产生长期影响.因职业关系而产生的皮肤暴露和吸入,可导致人血液乙草胺浓度达到微摩尔水平.对乙草胺体内动力学的研究,发现肝脏是乙草胺毒理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已知在肝脏细胞多种生理功能中,钙离子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研究在新鲜分离的大鼠肝脏细胞,乙草胺对肾上腺素能受体所介导胞浆钙振荡的可能影响.实验发现低浓度乙草胺(1、10μmol·L-1)对苯丙肾上腺素所诱导钙振荡没有影响,但是高浓度(50、100、200μmol·L-1)乙草胺在有些肝脏细胞可逆性抑制苯丙肾上腺素所诱导的胞浆钙振荡.在苯丙肾上腺素2次串联刺激之间短暂加入乙草胺(1、10、100μmol·L-1),乙草胺对肝脏细胞基础钙浓度没有影响,也不影响第2次苯丙肾上腺素刺激所引发胞浆钙振荡.细胞免疫化学研究发现在新鲜分离的大鼠肝脏不同细胞,α1肾上腺素能受体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对固定的大鼠肝脏切片进行组织免疫化学检测,发现α1肾上腺素能受体在肝脏小叶的密度梯度分布:α1肾上腺...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造血干细胞在人类和鼠科动物的肝脏疾病模型中转化为肝脏实质细胞并在肝脏中再生。讨论造血干细胞再生成的肝脏细胞的转决机制,细胞融合机制和其他的途径以及肝脏疾病的细胞移植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3.
生物制造工程的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生物制造工程是以制造复杂组织和器官为目标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它运用现代制造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原理与方法,通过细胞的受控三维组装制造活的组织和器官,修复或替代人体的病损组织和器官。细胞组装技术是生物制造工程的关键技术,它包括两类技术路线:细胞直接组装和细胞间接组装。该文阐述了生物制造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清华大学生物制造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扁玉螺(NeveritadidymaRoding)消化系统的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扁玉螺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口,食道,胃、肠和直肠以及消化腺-食道腺和肝脏组成,无唾液腺,消化道粘膜上皮有纤毛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颗粒细胞三种细胞。食道腺仅有一种腺细胞。肝脏由消化细胞,隐窝细胞和贮藏细胞组成,其中贮藏细胞未有其他腹足类动物肝脏中发现。  相似文献   

15.
正发现获取肝细胞新方法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PPeennggyyuu HHuuaanngg等发现,通过表达3个肝脏转录因子,可成功将人体皮肤细胞转变为肝细胞。研究成果发表于3月6日出版的Cell-Stem Cell。此次,经过重新筛选和优化条件,研究人员成功建立了诱导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肝细胞(hiHep细胞)的方法。hiHep细胞表达肝脏基因,并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包括分泌血清白蛋白、积累糖原、代谢药物、药物转运等。通过将hiHep细胞移植到肝脏特异转录因子(酪氨酸代谢缺陷)模型小鼠中,hiHep细胞可成功整合到小鼠肝脏中发挥功能。经移植后的小鼠肝功能指标明显恢复,有近40%的小鼠最终被救活。这项获得人类肝细胞的方法,向最终实现肝细胞治疗、生物人工肝等领域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肾气丸对D-半乳糖(D-gal)致衰老模型大鼠心肌、肝脏细胞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组,模型组,肾气丸低、高剂量组.制备D-gal大鼠衰老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心肌、肝脏细胞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ELISA法测定心肌、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mdialdehvde,MDA)含量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肾气丸组大鼠心肌、肝脏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 <0.05或P<0.01),线粒体膜电位明显升高(P<0.05或P<0.01);心肌、肝脏组织SOD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肾气丸可阻断衰老大鼠心肌、肝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抑制细胞凋亡,其作用机理与肾气丸提高心肌、肝脏组织抗氧化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扁玉螺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口、食道、胃、肠和直肠以及消化腺——食道腺和肝脏组成,无唾液腺.消化道粘膜上皮有纤毛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颗粒细胞三种细胞.食道腺仅有一种腺细胞.肝脏由消化细胞、隐窝细胞和贮藏细胞组成,其中贮藏细胞未在其他腹足类动物肝脏中发现  相似文献   

18.
利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方法,对0~50日龄(Days after hatching,DAH)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消化系统胚后发育进行显微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大鳞副泥鳅初孵仔鱼口咽腔封闭,消化道为一条封闭的柱形直管;3DAH仔鱼卵黄囊体积明显减小,肠道前端开始膨大;4DAH时,仔鱼开口摄食,口咽腔可见味蕾和杯状细胞,消化道迅速发育,食道结构开始分化为前后两部;5DAH时,卵黄囊基本耗尽,肝脏呈网状结构,肝血窦出现;7DAH时,仔鱼的口咽腔味蕾和粘液细胞大量增加,肝脏出现脂肪空泡;15DAH后,食道前后段结构差异显著,后段呈"I"形状;20DAH时,食道粘液细胞丰富,肠道、肝脏和胰脏发育逐渐完成;50DAH幼鱼前肠粘膜褶皱结构复杂,粘液细胞丰富,中肠到后肠毛细血管逐渐丰富,管壁也逐渐变薄,形成明显的消化区与呼吸区。研究认为20DAH后大鳞副泥鳅消化系统逐渐发育完善;10~20DAH为肠道呼吸功能形成期,肠道呼吸功能的形成与之生存在静水低氧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骤冷与饥饿对小鼠肝脏的影响.方法:用透射电镜的方法研究饥饿及饥饿与骤冷时动物肝脏的影响.结果:饥饿小鼠肝细胞内糖原颗粒明显减少,线粒体电子密度较低.少数线粒体出现嵴断裂.空泡样变.饥饿后骤冷小鼠肝细胞内糖原颗粒完全消失.线粒体数目减少.电子密度明显降低,出现肿胀.空泡样变;枯否氏细胞增生.溶酶体增多.结论:骤冷与饥饿可导致肝脏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制造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大范围肝切除模型,探讨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与骨髓内皮前体细胞(BM-EPCs)分别经门静脉移植入模型肝内,观察其对于鼠肝脏缺血再灌注肝损伤修复和肝脏再生中的作用,以及将两种细胞联合移植观察两种细胞是否存在协同作用促进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和肝脏再生。方法通过细胞贴壁法从骨髓液中获得BM-MSCs和BM-EPCs。利用慢病毒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及红色荧光蛋白(RFP)分别对BM-MSCs及BM-EPCs进行细胞标记,为下一步将细胞移植入动物体内观察细胞的分布情况做准备。制作SD大鼠70%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大范围肝切除手术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单独注射BMMSCs(n=12)、单独BM-EPCs(n=12)、联合注射BM-MSCs+BM-EPCs组(n=12)、单独注射PBS空白对照组(n=12),按不同分组进行细胞移植,分别经大鼠门静脉注射GFP标记的BM-MSCs/200μL、RFP标记的BM-EPCs/200μL、BM-MSCs+BM-EPCs(BM-MSCs∶BM-EPCs=1∶1)/200μL、对照组注射PBS/200μL。以上四组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术后第1天(n=4),第2天(n=4),第3天(n=4)各取腔静脉血检测血清AST、ALT及TNF-ɑ水平指标。肝脏组织做冰冻切片后利用免疫荧光方法动态观察BM-MSCs和BM-EPCs在肝脏内的分布。各组肝脏组织行常规病理切片观察肝脏病理损害及恢复的程度。最后各组取第3天的肝组织使用Tunnel法检测肝内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M-MSCs组、BM-EPCs组、BM-MSCs+BM-EPCs组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大部分肝切除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大鼠血清AST及ALT、TNF-ɑ水平均明显下降(P0. 05),其中BM-MSCs组大鼠血清AST及ALT、TNF-ɑ水平均最低(P0. 05)。通过免疫荧光方法观察BM-MSCs及BM-EPCs可以特异性分布至肝脏损伤部位促进肝脏组织修复再生。肝组织HE染色病理及评分显示与对照组比较,BM-MSCs组、BM-EPCs组及BMMSCs+BM-EPCs组肝内细胞损伤程度明显降低,然而与BM-MSCs+BM-EPCs组相比较,BM-MSCs组和BM-EPCs组肝内细胞损伤程度明显降低(P0. 05),BM-MSCs组与BM-EPCs组相比较肝内细胞损伤程度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BM-MSCs组、BM-EPCs组及BM-MSCs+BM-EPCs混合组均能降低肝内细胞的凋亡数量,但BM-MSCs组肝内凋亡细胞数量最少(P0. 05)。结论单独细胞移植组与联合移植组均对肝脏大部分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但在本实验中联合移植组对肝功能以及肝内细胞的保护并未体现出协同作用。BM-MSCs和BM-EPCs可能通过降低血清TNF-ɑ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在大部分肝切除合并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保护肝内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