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综合考虑社会、自然、环境和经济4个方面,提出指标体系,计算各指标权重,用于评价城市生态环境适宜性的保证程度.结果表明,制约齐齐哈尔市创建生态城市的最大因素是在经济方面,重工业产值比重(P43)指标所占的权重最大,为0.211 2.环境质量持续性适宜度属于Ⅴ级水平,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缓慢,工业欠发达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集对分析方法分析1995—2014年东营市人地系统整体及其内部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应对能力、敏感性和脆弱性,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东营市应对能力的障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东营市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敏感性呈下降趋势、应对能力逐渐增强,脆弱性持续下降.(2)东营市人地系统由较高敏感型、脆弱型资源型城市向较低敏感型、脆弱型资源型城市转变,应对能力是东营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3)"障碍度"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结构性失业、环境污染严重是影响应对能力降低的主要因子.研究认为,应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完善社会保障、减少"三废排放"等方面降低东营市人地系统脆弱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城市脆弱性概念与内在机制解析,构建城市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测度2000—2013年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子系统脆弱性.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探讨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演变的障碍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总体呈下降趋势,脆弱性指数从2000年的0.718下降到2013年的0.398,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脆弱性逐渐降低;(2)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大差距高脆弱性向小差距低脆弱性演变的趋势,高脆弱性城市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的北部和西南部等地区,山东半岛、辽宁半岛及京津地区城市的脆弱性较低;(3)影响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演变的主要障碍因素依次为治理措施、经济创新、社会进步和经济规模,障碍度分别为32.27,30.84,20.11和16.78.研究结果为环渤海地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探索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和鲁西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总结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和鲁西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区际、区内差异,并根据两区域特点从经济、社会、环境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规划环境评价是战略环境评价的一种形式,其评价对象是对环境有直接和间接作用的区域规划方案。在特定区域内实施规划,是一种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结构重建的重大社会经济活动,不仅会极大地改变区域社会经济状况,也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规划方案进行战略环境评价(以下简称规划环评)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项重  相似文献   

6.
系统总结了城区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调整、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以及城郊及其北部生态系统建设等,进一步分析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利用定量方法测定了大连市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方法对2005—2010年闽清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特征和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0年,闽清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水域的减少,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增加的趋势.(2)2005—2010年闽清县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718 8下降至0.715 7,局部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3)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呈负向发展,其中林地锐减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  相似文献   

8.
在阐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从环境—城市—社会系统出发,提出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应侧重做好的几项工作,力图为城市生态环境体系的建立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卞士语  张闯旺  张勇 《河南科技》2022,(14):104-109
为实现皖北地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收集其2009—2019年多项指标数据,运用全局熵值法计算权重,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经济、资源和环境子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皖北各市10年内的发展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09—2019年,皖北地区经济和资源子系统均有增长,经济子系统相对其他子系统增长更为显著。除阜阳市外,环境子系统均有增长,但落后于其他子系统;(2)2009—2019年,环境子系统变化波动大,受经济、资源子系统制约,提高环境系统发展水平,对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3)资源系统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上升的,但带有一定的波动性,与经济系统协同发展;(4)皖北地区耦合协调度分布特征以亳州市为中心集中分布。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山东省R&D投入的地域分布特征以及1993年以来R&D投入区域差异指数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山东省17个地、市的R&D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计算结果表明山东省东部沿海开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R&D投入产出效率较高,中部较发达地区的R&D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在此基础上分析R&D投入产出效率的区域差异,并提出了提高R&D投入产出效率和缩小R&D投入产出效率区域差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规划环境评价是战略环境评价的一种形式,其评价对象是对环境有直接和间接作用的区域规划方案。在特定区域内实施规划,是一种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结构重建的重大社会经济活动,不仅会极大地改变区域社会经济状况,也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规划方案进行战略环境评价(以下简称规划环评)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项重  相似文献   

12.
建立由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等子系统组成的城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三角模糊层次分析(TFAHP)、和谐度方程(HDE)以及区间数学理论构建城市生态环境和谐度综评价模型,并对环渤化工圈4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谐度进行综合评价,以验证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评价城市生态环境状况,对追求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三角模型的长沙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对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土地利用功能类型划分为基础,构建了"社会—经济—环境"三大维度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经济功能性指数(EFI)、非社会功能性指数(NSFI)和非环境功能性指数(NEFI)建立三角模型并对2007—2016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多功能状态及趋势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土地利用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性。结果表明:2007—2016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多功能由无序向有序转变;土地利用多功能状态由偏弱向很强趋势发展;土地利用功能日趋合理,向多元化发展;土地利用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环境功能三大子功能之间呈现出高耦合性,耦合协调性程度不断提高,功能之间的协同作用不断加强,土地利用系统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单一城市经济发展与多城市复合型区域经济集聚与扩散发展以及区域经济集扩阶段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热点。在山东省区域经济格局调整之际,借助城市流模型对"两圈四区"格局下山东省17地市及各区域的经济集扩能力进行评价,并对不用阶段发展方向提出路径指导。研究表明:区域经济集扩能力的大小不仅与GDP紧密相关,而且与其综合服务能力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集扩初期阶段地市,小而全的发展模式效率较低;青岛市、烟台市、济南市、东营市和威海市对"两圈四区"各区域有一定的带动效应;不同阶段的区域经济体有着不同的发展重心,各区域应在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省际工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基于松弛变量的超效率DEA模型,实证分析了2006—2011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台湾、香港、澳门除外)及东、中、西部区域的工业能源效率,在此基础上应用Tobit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工业能源效率差距显著。东部区域工业能源效率最高,且以北京、上海和天津居首,而中西部工业能源效率较低,其中以宁夏最低。在影响因素中,经济结构、外资水平以及工业固定新增资产投资对地区工业能源效率有着积极的影响,而重工业所占总工业的比重以及人口密度对工业能源效率有着消极的影响。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用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推行新型支付结算工具,对活跃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某县域地区支付结算环境所面临的现状,提出几点农村地区支付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用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推行新型支付结算工具,对活跃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城市竞争力本质内涵及其特征的认识,建立由综合经济实力、开放程度和基础设施3个因素构成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聚类分析法,将山东省17个城市竞争力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分析区域经济-人口分布协调性.结果表明,山东省城市经济-人口分布协调性差,城市竞争力差异明显,呈现出自东北向西南城市竞争力逐渐递减的态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全国(除港、澳、台)31个省域2000,2005,2010和2015年4个时间段城镇化、资源承载力以及环境支撑力三大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与空间分析,得出:(1)2015年,各省耦合度范围在0.9~1.0之间,均处于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发展的高耦合时期,说明我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也相对符合各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总体状况良好.(2)2000—2015年,就整体而言,城市化-资源-环境的耦合度与协调度呈横躺的"S"型,先降后升再降,趋于稳定;就局部而言,各省三大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演变格局是"东南沿海遥遥领先,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有待提升".(3)低耦合协调区集中在我国西部地区,高耦合协调区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中度及以上耦合协调地区占的省份数量比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陕南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及格局演变,以期为陕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采用不均衡指数、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和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利用Arc GIS 10.3软件,对陕南2000—2016年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2000—2016年,陕南人口与经济分布集聚趋势不显著,并且存在不协调发展现象;以2006年时间节点,2000—2006年呈现经济要素集聚为主,2007—2016年转变为人口要素集聚为主。(2)陕南各县区经济地理集中度逐年上升,集中分布趋势加强,相比陕南整体的人口与经济不均衡指数,各县区平均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较大,集聚趋势更显著。(3)陕南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地区差异明显,呈现"核心—外围"分布,以汉台区为例的市辖区集中程度显著增强,留坝县、佛坪县、宁陕县和镇坪县一直是经济分散区。(4)陕南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的区域范围缩小,人口集聚略高于经济集聚的区域范围增加,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高值区出现分离。陕南人口与经济不一致发展趋势明显,将在一定程度上对陕南人口、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制约作用。为了促进陕南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需注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