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以虎皮鹦鹉(Melopsittacus undelafus)为材料,共有6对在舌下神经气管鸣管支(NXIIts)分别进行单侧和双侧切断处理,用声谱分析软件Wavesurfer和Sound Analysis Pro分析失去神经支配前后鸣声的声学变化.结果表明:断单侧NXIIts并不引起虎皮鹦鹉鸣声的改变,断双侧则引起虎皮鹦鹉鸣声的显著性改变,证明NXIIts在亚鸣禽鸣声的声学特性方面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且NXIIts对鸣肌的调控是双侧性的.即单侧NXIIts能控制左右两侧的鸣肌.  相似文献   

2.
白腰文鸟前脑发声控制核团的雌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鸣禽的鸣叫行为在性别间存在着差异,这可能与其前脑内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有关.本实验采用石蜡切片、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对雌雄白腰文鸟(onchura striata swinhoci)前脑发声控制核团的大小、神经元数量和密度进行了观察与对比.结果发现:雄鸟的三个发声控制核团均大于雌鸟;雄鸟核团中神经元的数量均超过雌鸟,而神经元的密度则小于雌鸟.以上结果差异均显著(P〈0.05),这说明白腰文鸟的发声控制核团存在着性双态性(Sexual dimorphism),  相似文献   

3.
虎皮鹦鹉发声控制神经核团与鸣叫行为的性双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石蜡切片的方法,对成年虎皮鹦鹉的前脑发声控制神经核团:上纹状体腹侧尾核(Hyperstriatum ventrale pars Canssle,HVC)。古纹状体粗核(Nucleus robustus archistriaylis,RA)和嗅叶X区(Area X)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并采用计算机鸣声分析技术对虎皮鹦鹉的鸣声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雄鸟的三个发声控制神经核团体积明显大于雌鸟的三个发声控制神经核团体积。雄鸟的叫声明显比雌鸟的叫声复杂多变。这些结果提示虎皮鹦鹉的发声控制神经核团与鸣叫行为都存在着性双态性。  相似文献   

4.
以成年斑胸草雀为实验对象,利用膜片钳电生理技术观察高级发声中枢HVC(higher vocal center)中HVC_X神经元的电生理活动特性,以期探究成年雌雄斑胸草雀HVC_X神经元是否存在侧别差异和性别差异.对成年雌雄斑胸草雀左右脑HVC_X神经元给予5ms、300pA和500ms、100pA的刺激以诱发动作电位,并对其电生理特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雌鸟左右脑HVC_X神经元电生理特性无侧别差异,而雄鸟右脑的动作电位潜伏期和后超极化达峰值时间显著低于左脑,且发放频率高于左脑;雌雄鸟左脑HVC_X神经元电生理特性并无显著性差异;雄鸟右脑的动作电位潜伏期和后超极化达峰值时间均显著低于雌鸟右脑,其中,后超极化达峰值时间达到极显著差异,且雄鸟右脑的发放频率显著高于雌鸟右脑.结论为雄鸟右侧HVC_X神经元的兴奋性强于左脑,具有右侧优势.雌雄右侧HVC_X神经元电生理特性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用mp3采集声音、记录,用Cool edit2000和Wavesurfer等2种声音软件进行分析,对在不同情境下的牡丹鹦鹉(Psittacula agapornis)鸣声与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牡丹鹦鹉的鸣声主要有单脉冲鸣声、双脉冲鸣声和多脉冲鸣声,3种鸣声在时域和频域存在差异;雄性鸣声种类较多;鸣声的分布独雄>独雌>雌雄混合,呈早>中>晚分布;独处时和共处时的鸣声脉冲持续时间不同.雄鸟比雌鸟鸣叫强.  相似文献   

6.
关于鸟类发声活动的有关神经中枢和通路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但电生理方面的工作报道尚不多见。我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用电和化学刺激鸟类中脑发声区引起鸣叫,并在支配鸟类鸣管的外周神经 NX It:上引导动作电位,以进一步从电生理方面探讨鸟类发声活动的机制。我们选用成年家鸽、雌雄不拘。经麻醉后暴露大脑皮层,并在颈部沿气管壁两侧分离气管鸣管支(Nx It)。手术完毕,固定动物于自制的鸟类头部定位仪上,并套以外周神经引导电极。参照 Karton 等(1967)鸽脑立体定位图谱,于 A3.0—3.5、LR4.5—5.0、H8.5—9.5处插入同心圆电极,给予方波脉冲刺激中脑。刺激参数为:波宽0.3ms,频率70Hz,电压30—50V(经输出隔离器),间隔50ms。刺激鸟类中脑发声区引起鸣叫反应的同时,记录 NX It 的动作电位。其双相动作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法(HRP)对白腰文鸟(Louchura striata Swinnoei)的中脑丘间复合核背内侧亚核(DM)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脑丘间复合核背内侧亚核的传出纤维投射到臂旁核腹外侧(PBVL)、凝核(nAm)。舌下神经气管鸣管亚核(nXⅠts)和后凝核(nRAm)。由此证明:中脑丘间复合核背内侧亚核(DM)既与发声运动有关,也与呼吸调节和体感传入有关。  相似文献   

8.
鸣禽雄、雌鸟的鸣转能力有明显差异。其原因是控制发声的大脑神经中枢HVC和RA在雄、雌之间有明显差异。雄性鸟的HVC和RA的体积及中枢内神经细胞体都比雌鸟大,其核内的神经细胞数量也比雌鸟多。这种差异又与性激素水平有关。雄激素可增加控制发声核内神经细胞蛋白质合成速度促进神经细胞发育。在鸣禽鸟高位发声中枢中有左侧优势现象即左侧HVC和RA都大于右侧HVC和RA。  相似文献   

9.
各种鸟类的鸣叫能力是不同的,其发声器官也各有特色。就其鸣叫能力,可将鸟分为两大类,即鸣禽类与非鸣禽类。两类鸟的鸣管及鸣肌的形态结构是有显著差异的。已知,在鸟类的发声中,舌下神经起主要作用。鸣肌受舌下神经(N_Ⅻ)的气管鸣管分支(tracheosyringoal 简称 ts)支配。这两类鸣与发声有关的神经分布也是不同的。曾有人对部分鸟类的发声器官及与其有关的神经分布做过一些报道(Gross.1964.Notte-bohm,1971,1972,1976.Warner,1972.Yamada,1964.Marlinovsky,1962.Martin,1981.Brackenbury,1980.)但对家鸽及吉林白鸡发声器官的结构特点,介绍得不够详细完整。对与发声有关的舌下神经(N_Ⅻ),舌咽神经(N_Ⅸ),迷走神经(NX)之间的关系,也未作详细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用5-溴-2-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DNA,ABC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观察成年画眉(Garrulax canorus)和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端脑神经前体细胞的产生和分布特点.结果如下:1)胸肌注射BrdU短时程组(存活1~5 d),在端脑室带区外侧壁(LVZ)有大量的新生标记细胞,并在纹状体腹侧的室带区(VZ)形成标记细胞增殖热点;2)注射BrdU长时程组(存活15~30 d),在画眉高级发声中枢(HVc)、HVc壳、高位发声运动中枢———古纹状体栎核(RA)内有一些新生标记细胞,在端脑靠近LVZ的区域有较多的标记细胞,但在白腰文鸟的HVc、HVc壳、RA内未见到标记细胞.结果表明:1)新生神经细胞起源于端脑VZ;2)画眉每天都有一些新生神经前体细胞迁移到HVc和RA内,而白腰文鸟成年后HVc和RA很少有新生神经细胞代替旧的神经元,这与白腰文鸟成年后不需要学习新语句的行为是一致的.推测在画眉HVc和RA内能不断地产生新生标记细胞,这可能与它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鸣啭语句有关,而且这些新生的细胞在雄、雌画眉中可能具有同样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双侧电损毁成年雄性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界面核NIf(nucleus interfacialis nidopallii),比较损毁前后鸣曲声谱的结构变化以及对声谱参数进行分析,以了解NIf损毁后对鸣唱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短语层面(phraselevel)上发生了长期的简化,音节出现变形并且趋向于同一种音节,音节有严重缺失;2)损毁30d后非典型鸣曲出现大量缺失或缩短,其中部分非典型鸣曲的时长变短并且音节也出现变形;3)损毁后鸣曲音节噪音化,参数中平均频率升高,熵值降低.以上结果表明,损毁NIf显著降低了白腰文鸟鸣曲的复杂性,提示NIf在复杂鸣曲的维持中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电刺激鸣禽高级发声中枢诱发叫声的声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栗Wu每侧高级发声中枢(HVC)均有发出简单音节的能力,并决定正常鸣转的音节时间和能量特征,电刺激两侧HVC均可以诱发简单的叫声,与正常的鸣转音节相比,声学特征上表现为音节时程长,频率幅度变化小,能量不集中且极少有复杂音节和陪音的出现,刺激左侧HVC所诱发的叫声,其基本音的频带起止均明显高于右侧诱发叫声,暗示左侧HVC控制频率较高,较复杂的音节,也为左侧优势理论提供了声学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断面神经束组吻合对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各组大鼠均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后立即在显微镜下左侧施行不同断面神经束组吻合,右侧施行同一断面神经束组吻合。分别于第,2,4,6,8周检测两侧坐骨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有髓神经纤维数。结果 各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术后第2周,实验侧和对照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断面神经束组吻合在神经恢复后期有加速神经再生作用,优于同一断面神经束组吻合。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桡神经主干和分支切断术对家鸽和斑鸠飞翔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切断桡神经主干和切断桡神经分支(前翼膜背侧神经和前臂背侧皮神经总干)后,鸟类的精神状态和体型外貌均正常;桡神经主干切断术可限制鸟类飞翔,单侧桡神经切断术的限飞效果优于双侧.故认为在臂中部切断桡神经主干用于限制飞翔的手术是行之有效的,且单侧优于双侧;桡神经分支切断术可降低飞翔能力,但不能完全限制飞翔.桡神经主干切断术,手术简单、便于操作、效果良好,对于野生鸟类(特别是动物园内观赏的野生鸟类)的饲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正常和致聋不同时程的成年雄性白腰文鸟X区P物质的表达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致聋后鸟的X区P物质表达量显著减少.X区是鸣禽鸣唱学习的重要核团,P物质也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调质,提示X区P物质可能参与了鸣禽鸣唱可塑性的调节或鸣唱模式的维持.  相似文献   

16.
运用解剖学技术对斑胸草雀的左右侧鸣肌进行解剖,并对其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斑胸草雀有2对外鸣肌和4对内鸣肌.两侧鸣肌质量差异显著,右侧较重.两侧NX IIts的直径差异显著,右侧较粗.在形态学上验证了鸣肌和NX IIts的右侧优势.初步分析了鸣肌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为进一步研究鸣肌在鸣禽鸣唱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以成年雌性牡丹鹦鹉(Psittacula agapornis)为实验材料,用mp3采集声音、记录,Cool edit2000和wave-surfer软件对牡丹鹦鹉声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种类型鸣声的频域特征基本一致,说明牡丹鹦鹉的叫声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主频在不同鸣叫类型中各有差异,单鸣声相对幅值最小.探讨了牡丹鹦鹉各类鸣声在时域和频域方面的差异,为有关亚鸣禽类鸣叫特征及其行为方面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8.
用HRP逆行示踪法,对成年大白鼠两侧坐骨神经端端吻合术后,再生轴突可塑性作了研究。术后1—12月不同时间内,在吻合端左侧0.8cm处,再横断坐骨神经,放入HRP,存活2天,取材观察。结果表明:所有动物脊髓腰骶段两侧前角均出现HRP标记细胞。标记细胞数量随吻合术后时间增长而增加。左侧前角较右侧前角标记细胞多。说明受损的坐骨神经轴突能再生,各自进入对侧的坐骨神经,向脊髓方向延伸。但是,仅部分再生轴突能延伸过缝合处的组织痂。本实验提示再生轴突的可塑性,它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NTN/PGLA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面神经低位切断伤后,应用重组NTN(Neurtuin)神经营养因子/PGLA(polygly co-lacticacid,聚乙交酯-丙交酯)导管修复术后,面神经核内神经元的变化,并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相比较。方法制作新西兰兔左侧面神经低位切断伤 自体神经修复模型,右侧低位切断伤 NTN/PGLA导管修复模型,运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逆行追踪标记,对标记神经元的分布和数量进行定性,定量观察。结果(1)HRP逆行追踪NTN/PGLA导管侧于术后10周成功标记到FMN,提示可恢复神经缺损段的轴浆流逆行运输,且两侧标记的细胞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2)术后14周自体神经移植侧标记细胞均出现分布异位,而NTN/PGLA导管侧仅1例出现,标记细胞发生异位分布的概率明显少于自体神经移植侧(P<0.01)。结论应用NTN/PGLA导管的修复能够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一样恢复神经缺损的连续性和逆行轴浆运输功能,后期效果相当;应用NTN/PGLA导管修复后神经元分布异位明显少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提示较少发生轴突误向再生,减少面肌联带运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张谦  耿喜林  刘京升 《甘肃科技》2004,20(5):118-119
研究成年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睫状神经因子 (CNTF)对运动神经元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cas pase - 3mRNA与运动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取成年SD大鼠 32只随机分为CNTF组和生理盐水(NS)组。切断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后硅胶管套接神经近端 ,将CNTF和生理盐水分别注入管中。于术后 2 ,5 ,1 0 ,2 0d取L 4~ 6脊髓作原位杂交和TUNEL标记检测 ,切片作HE染色计算脊髓内神经元的数目。结果与NS组相比 ,CNTF组的神经元数目有明显的改善 ,caspase - 3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结论CNTF具有抑制运动神经元的凋亡的作用 ,其作用可能是由caspase - 3介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