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以高活性铁柱撑蒙脱石(Fe-Mt)为催化剂,采用非均相UV/Fenton反应体系对含橙黄G(OG)染料废水进行氧化脱色处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30℃ 和OG浓度50 mg/L确定后,pH 3.0、H2O2浓度20.0 mmol/L和Fe-Mt用量1.0 g/L为最佳脱色条件,180 min后OG的脱色率为99.7%.上述反应条件下,非均相Fe-Mt催化光助-Fenton体系对橙黄G的脱色反应遵循两阶段准一级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2.
开展了均相Fenton反应对偶氮染料橙黄G(简称为OG)废水溶液氧化脱色的实验研究,考察了废水中OG的初始质量浓度、二价铁离子和过氧化氢的投加量以及反应温度和初始pH值对OG脱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均相Fenton法能够有效对OG废水溶液氧化脱色且该脱色反应遵循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随着反应温度升高和pH的适当降低,OG氧化脱色速率增强.若适当降低OG的初始质量浓度,OG氧化脱色率逐渐增大.在保证足够高脱色率的前提下,适当降低Fe2+离子的初始质量浓度,既实现OG脱色达标排放,又满足铁离子的排放限量规定.  相似文献   

3.
以偶氮染料橙黄II为探针分子,考察了工业废催化剂(FJC)催化H2O2氧化降解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的催化活性,考察了有机溶液的初始pH值、H2O2浓度、FJC用量、反应温度对橙黄II脱色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JC具有较好的催化氧化降解活性,而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多次重复利用.当染料质量浓度为100mg/L、pH为3.0、催化剂量为2g/L、H2O2浓度为20mmol/L,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60min时,橙黄Ⅱ脱色率可达93.4%.  相似文献   

4.
针对二价铁/过一硫酸盐(Fe(Ⅱ)/PMS)体系存在近中性pH条件下氧化效能低的问题,采用氨基三乙酸(NTA)强化Fe(Ⅱ)/PMS体系降解橙黄G(OG),研究NTA/Fe(Ⅱ)/PMS体系中OG降解的效能和机制,考察NTA,Fe(Ⅱ),PMS等反应物浓度和溶液pH值对OG降解效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pH=6.5时,NTA可显著强化Fe(Ⅱ)/PMS体系的氧化效能,OG的去除率从11.7%提高到92.5%,NTA的加入提高了溶液中有效活化剂的浓度,促进PMS分解生成活性物质;NTA/Fe(Ⅱ)/PMS体系中主导的活性物质为Fe(Ⅳ)和SO-4·,二者对体系氧化效能的贡献分别为72.0%和28.0%;增加NTA,Fe(Ⅱ)和PMS的浓度有助于OG的降解,但当三者浓度分别超过1.5,1.5,2.0 mmol·L-1时,出现抑制现象;引入NTA既提高了Fe(Ⅱ)/PMS体系在近中性pH条件下的氧化能力,又拓宽了该体系的pH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以酸性紫FBL为降解目标,采用亚硫酸钠-Fe(Ⅱ)-溶解氧体系产生的硫酸根自由基(·SO4-)降解酸性紫FBL脱色,比较了不同体系的降解脱色性能,考察了pH值、Fe~(2+)浓度、SO_3~(2-)浓度、空气流量、酸性紫FBL的初始浓度对降解脱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为:pH=7.0,Fe2+浓度为0.75 mmol/L,SO_3~(2-)浓度为1.25 mmol/L,空气流量为0.70 L/min,污染物浓度为128 mg/L。经过40 min的降解脱色,酸性紫FBL溶液的脱色率可达到94%以上。  相似文献   

6.
采用浸渍-高温煅烧法将剩余污泥制成具有催化功能的污泥基活性炭,研究其催化过硫酸钾降解橙黄G模拟染料废水的效能.结果表明,对于100 mL浓度为100 mg/L的橙黄G模拟染料废水,当体系的温度为25 o C、pH为6、污泥基活性炭和过硫酸钾的用量分别为0.15 g和2 g时,反应10 min后,废水中的橙黄G去除率达99%以上.污泥基活性炭粗糙多孔表面有利于催化反应,污泥基活性炭催化过硫酸钾的主要位点是其表面富含的碱性基团,其中羟基和内酯基与过硫酸根反应生成硫酸根自由基,从而有效快速降解橙黄G,且橙黄G降解过程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钴钨酸(Co^ⅡW12)/SiO2复合催化剂,运用FTIR,CV,UV—vis/DRS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以染料橙黄Ⅱ为模型反应物,对Co^ⅡW12/SiO2-H2O2体系在近紫外光和可见光下的光降解脱色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25W高压汞灯(λ≥310nm)辐照下,70mg/L橙黄Ⅱ溶液在pH为2.2~6、光照75min,脱色率为60.3%-70.1%;酸性条件下,脱色速率随H2O2浓度升高而升高,脱色过程符合表观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在450W荧光汞灯(λ≥410nm)辐照下,15mg/L橙黄Ⅱ溶液在pH为2.2、光照105min,光脱色率为21.4%;光脱色率随pH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以模拟染料废水甲基橙(MO)溶液为目标物,研究了Fe2+、Fe3+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及负载型铁氧化物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对MO的去除特性,并探讨了在非均相催化剂活性炭负载Fe2O3(Fe2O3/AC)、活性氧化铝负载Fe2O3(Fe2O3/Al2O3)催化臭氧氧化体系中pH值、催化剂投加浓度、臭氧浓度、MO初始浓度等工艺参数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Fe2+、Fe3+、Fe2O3/AC、Fe2O3/Al2O3的加入均能提高MO的脱色率和COD去除率,且Fe2O3/AC、Fe2O3/Al2O3的催化效果更为显著;当Fe2O3/AC、Fe2O3/Al2O3的投加浓度为1.0 g/L,臭氧浓度为15.0 mg/L,MO初始浓度为25.0 mg/L、pH值为5.0时,30 min时Fe2O3/AC、Fe2O3/Al2O3催化臭氧体系降解MO的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89.26%、48.45%和80.34%、38.41%.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非均相UV/Fe-Cu-Y/H_2O_2体系对废水中酚的去除效果,确定该体系处理含酚废水的工艺条件.方法蒸馏水加入分析纯的苯酚晶体配制成水样,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各反应条件对废水中COD和苯酚去除率的影响,以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结果非均相UV/Fe-Cu-Y/H_2O_2体系处理苯酚废水,H_2O_2(3%)的投加量为1.0 mL/L,催化剂的投加量为0.8g/L,调节pH值为5,最终苯酚的去除率为95%,COD的去除率为90.25%.结论非均相UV/Fe-Cu-Y/H_2O_2体系的氧化效果很大程度上受H_2O_2和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加入铜离子可以提高去除率.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Fe(Ⅲ)-EDDS体系在紫外光照射下对橙黄Ⅱ的光降解过程,对橙黄Ⅱ在不同条件下的降解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使用响应面分析法(RSA)得出了较佳的降解条件,并考察了氧化性物种·OH和O_2~-·对橙黄Ⅱ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UV/Fe(Ⅲ)-EDDS体系能有效降解橙黄Ⅱ,紫外光条件下该体系能在pH在3~9范围内对橙黄Ⅱ降解效果保持良好,橙黄Ⅱ在体系中的降解符合拟一级动力学反应规律.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出了橙黄Ⅱ降解的最优条件为:pH=4.0,c[Fe(Ⅲ)]=0.06 m M,c(EDDS)=0.20 m M.猝灭实验反应产生了·OH和O_2~-·,其中·OH为橙黄Ⅱ光降解主要的反应物种.反应前后FT-IR图显示在光降解过程中,苯环发生开环,橙黄Ⅱ的结构被破坏,生成小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去除效率,提高催化剂的使用寿命,本研究利用混合法自制非均相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在深度降解印染废水中橙黄G的应用.对废水初始pH、催化剂的投加量和臭氧投放速率3个过程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催化氧化降解橙黄G废水的最佳工艺参数是废水初始pH6~7、反应时间60 min,催化剂的投加量为300 g/L、臭氧投放速率为1.60 mg/(L·min).利用该工艺参数对某印染厂二沉池出水进行深度处理,60 min后出水COD为58.7 mg/L,COD去除率为67.4%,出水COD已经达到国家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臭氧催化氧化降解橙黄G的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反应速率常数随废水pH、臭氧投放速率及催化剂投加量的变化规律与单因素实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采用低成本浸渍烘干工艺制备铁碳复合非均相Fenton反应的催化剂.结果表明:催化剂中的Fe主要沉积在颗粒活性炭(GAC)的微孔结构中,可有效降低Fe的流失,提高Fe的利用效率;通过研究偶氮染料活性黑5(RB5)的脱色效果,在铁碳复合非均相Fenton催化剂投加量为2 g·L-1,H2O2最佳投加量为0.5 mmol·L-1,pH值为2的条件下,Fenton反应的脱色效果最佳;反应1 h后,对20 mg·L-1的RB5溶液脱色率可达95%,催化剂中Fe的溶出量为0.62 mg·L-1;催化剂经过5次循环使用后,仍有较好的活性,在最优条件下,RB5的脱色率依然能达到78%.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酵母细胞为模板,通过一锅法成功制备多杂原子(氮、磷、硫)掺杂的多孔碳微球(multi-heteroatoms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sulfur) doped porous carbon microspheres, MHPCS),并将其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eroxymonosulfate, PMS)降解酸性橙G(orange G,OG)。实验结果表明,MHPCS800(在800℃下热解)+PMS体系在30 min内对OG的去除率可以达到100%。猝灭实验、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实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和电化学表征结果表明:MHPCS800+PMS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质是表面络合物;实际废水中常见的阴离子SO42-(浓度为78 mmol/L)对MHPCS800+PMS体系去除OG几乎没有影响,而相同浓...  相似文献   

14.
过氧化氢-橙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9.53的NH3-NH4Cl缓冲溶液介质中,痕量Co2+对H2O2氧化橙黄G(OG)的褪色反应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据此建立了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Co2+的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6~2.000μg/25 mL,检出限为3.41×10-3μg/25 mL,可直接用于维生素B12针剂中痕量Co2+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CaO2对可溶性染料废水的脱色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CaO2对4种水溶性染料模拟废水进行脱色处理,并以活性橙Ⅱ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各种反应条件对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染料的初始浓度为30 mg/L,pH值在2~3时,CaO2用量为300 mg/L,FeSO4*7H2O用量为150 mg/L,反应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无需紫外光照,脱色率就可达到近100%,脱色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水热法合成棒状β-FeOOH,研究了在β-FeOOH/H_2O_2组成的非均相Fenton体系中加入低浓度的盐酸羟胺(HH)对酸性橙Ⅱ(AOⅡ)的去除效果,同时考察了pH值、H_2O_2浓度、HH浓度对其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体系pH值、H_2O_2浓度、HH浓度对AOⅡ去除效果有较大影响,当反应体系pH值为3.0、c(H_2O_2)和c(HH)分别为2.5,0.5 mmol·L~(-1)时,β-FeOOH对AOⅡ的去除率较高,达到97.82%.该体系由均相和非均相Fenton反应体系共同组成,自由基捕获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的活性物为·OH.洗脱实验证明吸附阶段去除的AOII在催化阶段被降解.经4次循环使用之后β-FeOOH仍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一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该菌作用下碳源种类、葡萄糖质量浓度、初始pH值、染料质量浓度及时间等因素对苋菜红(AR27)偶氮染料的厌氧脱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降解在脱色过程中占主导作用,其脱色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BoxBenhnken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脱色条件进行优化。经修正,得到的最佳脱色条件为:染料质量浓度170mg/L,葡萄糖质量浓度1.6g/L,脱色培养液的初始pH值为7.2,脱色时间75h,此时该菌对偶氮染料AR27的脱色率为97.3%。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反应液体积、阳极直径、电解质浓度和初始浓度对多电极接触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降解酸性橙(AO)的影响.在电压515 V和3根不锈钢阳极条件下,反应液体积350 mL、阳极直径0.9 mm、电解质2.0 g/LNa2SO4有助于提高AO脱色率和能量效率,当AO初始浓度为50 mg/L时,放电60 min脱色率可达98.71%,COD去除率为82.79%,能量效率为0.86 g/kW.h,表明不锈钢多电极接触辉光放电等离子体能有效提高染料废水的脱色率,增加处理量,缩短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过硫酸钾一硫脲为引发剂,研究了丙烯酸乙酯与吉林产亚麻纤维的非均相接枝共聚反应。过硫酸钾(KPS)的浓度为0.015mol/L,硫脲(TU)浓度为0.0002mol/L,单体(Mo.)浓度为0.2159mol/L,硫酸(H_2So_4)浓度为0.01mol/L时,在60℃,反应2小时可以得到较高的接枝率。  相似文献   

20.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固定化灵芝漆酶(Lac)降解氨基黑10B脱色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分析.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获取反应体系中6个影响脱色率因素的最佳值;然后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法对选取的6个影响因素进行筛选,确定主要影响因素为ABTS浓度和Lac酶量;再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ABTS浓度和Lac酶量2个主要因素的最大响应区域,并通过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确定2个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值.优化后的氨基黑10B脱色200μL反应体系为:pH值4.6、温度30℃、ABTS浓度0.07mmol·L-1、硫酸铜浓度1.75mmol·L-1、Lac酶量6.23mg、初始底物浓度100mg·L-1.该反应体系氨基黑10B脱色率可达60.02%,比单因素法脱色率提高了44.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