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多目标方案优选的相似优序值法,以单产、投资、工效、成本、安全等为目标对某矿高瓦斯薄煤层采煤工艺进行优选。提出了适合该矿的最优采煤工艺。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芩苷含量进行测定,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醇浓度、提取次数、提取时间进行考察,优选黄芩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以静置时间、酸沉p H值、保温时间为考察因素,优选黄芩苷的最佳纯化条件.结果表明,黄芩苷最佳提取工艺为用70%的乙醇提取3次,2h/次;最佳纯化工艺为将提取液用酸调整p H值为2. 0,保温30min,静置12h,由此提取工艺和纯化工艺可以获得含量较高的黄芩苷,工艺稳定可行.确定黄芩苷的最佳提取工艺和纯化工艺,为黄芩苷的工业生产提供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注汽锅炉容量大型化、注汽半径及注汽管道管径的不断增大,传统的保温材料已不能达到相应的保温效果。为减少热损失,提高蒸汽品质,需要试验新型保温材料并对其进行节能改造。本文结合新疆油田对气凝胶的系列试验来进行不同材料的保温效果分析从而优选保温材料,同时对保温结构厚度进行计算并根据现场数据对气凝胶保温结果进行验证,经实验证明气凝胶复合保温结构在技术上可行且保温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血三七叶中挥发油进行提取和饱和水溶液进行包合,以挥发油提取量和挥发油的包合率作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表进行筛选,考察了药材的加水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对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同时考察了挥发油和β-环糊精β-CYD比例,包合温度,搅拌时间,环糊精和水的比例对挥发油包合效果的影响.优选出了血三七胶囊中血三七叶中挥发油最佳的提取和包合工艺.优选的提取工艺为:将药材粉碎成粗粉,加6倍量的水,浸泡1h后,再提取6h为最佳提取工艺;优选的包合工艺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比例为1∶5(mL∶g),β-环糊精与水的比例为1∶12(g∶mL);在40℃下,包合2h.优选的提取工艺提油率高;包合工艺可制得稳定的分子间包合物,且挥发油包合率高.  相似文献   

5.
针对亚叶酸钙注射液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亚叶酸钙含量、有关物质为考察指标,以配液温度、氮气压力、搅拌时间为考察因素,选用L4(2^2)正交表进行试验,优选出药液配制工艺;以样品中有关物质、可见异物为考察指标,对不同的灭菌工艺进行试验,优选出最佳灭菌工艺条件,从而优化了亚叶酸钙注射液的生产工艺条件;经留样观察表明,用优化后的.工艺生产的亚叶酸钙注射液,产品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6.
我厂热处理车间运用优选法改进热处理工艺,取得了一定成效,情况如下:一、用优选法缩短上柴4110球墨铸铁汽缸套热处理正火时间。原来4110球墨铸铁汽缸套正火工艺是990±10℃,保持四小时,随炉冷却至780℃~820℃,整炉空气冷却。试验的目的,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保温时间。根据实际经验990±10℃,保温二小时,白口不能完全消除,因此我们确定在2~4小时之间优选,找合  相似文献   

7.
在复合材料固化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固化工艺规范不仅可以制造出质量较为均匀的制品,而且还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能耗、节约成本。本文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复合材料固化工艺规范中的几个关键参数,即升温速率、保温温度、降温速率进行优选,得到固化时间较短、能耗较低的固化工艺规范。  相似文献   

8.
我厂是在一九七○年筹建起来的新办工厂。现有职工七十五人。打火机电石是其中的主要产品。这次推广应用优选法,我们对打火机电石生产的挤压工艺,进行了优选。分析了影响挤压质量的诸因素,并从这些因素中,确定了压力、温度、时间等主要因素为优选内容。优选前,挤压压力是每平方厘米二百公斤,模具温度500℃,原料的保温时间三十五分钟。采用瞎子爬山法,经过三天七次的优选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打火石的成条率从原来的55%提高到现在的62.5%,产量提高13.6%,并减少了原材料消耗。据预计,一年可增  相似文献   

9.
用正交试验法优选铸钢用新型保温补贴的配方,研究其制作工艺,测试了原材料 的性能,初步探讨了保温补贴的尺寸设计,并编制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通过生产 试验证明,新型保温补贴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和足够的耐火度,高达1750℃,而且 生产成本低、工艺简便,使用中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0.
系统地测定了自吸式双圆盘六叶涡轮桨应用于气-液-固三相浆态搅拌反应器的性能。研究了吸入气体的临界转速、表征搅拌桨对气体抽吸能力的吸气压力、气体自吸的吸入流量、搅拌功率、气含率、气液分散性能和气液传质规律,以及固体催化剂颗粒的悬浮问题。采用磁钢密封结合自吸式涡轮搅拌桨的三相浆态搅拌反应器,比较适宜于精细化学品合成的工艺研究及本征动力学测定,并对中小规模三相浆态反应工艺的连续化生产提供了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以头孢他啶母液为原料,采用悬浮结晶冷冻浓缩技术回收头孢他啶母液中的有效成分。在单因素试验数据基础上,以头孢他啶回收率为评价指标,应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对冷冻温度、冷冻时间以及搅拌速率3个提取条件进行3因素3水平回归分析,优化最佳提取条件。得出头孢他啶最佳回收工艺条件为:冷冻温度-7 ℃,冷冻时间3 h,搅拌速率20 r/min。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此条件下头孢他啶回收率达到93.15%。结合生产实际情况优选的悬浮结晶冷冻浓缩工艺稳定,为头孢他啶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大庆外围部分区块油井井下气液分离问题和抽油泵的泵效,提高整个油井系统的工作效率,利用室内模拟抽油机井实验装置,模拟采油八厂芳48区块抽油机井系统的井底流动状态,并以水和空气作为流动介质,用优选出的螺旋气锚与现场采油抽油泵进行组合,设计出泵外和泵下两种防气装置,在不同冲次、不同排量、气液比为20 m3/t~8000 m3/t条件下,对两种工艺设计的气液分离效果进行比较。防气装置设计中将进液孔同时作为分离气的排气孔,在泵外防气装置衬管环空顶部产生“气帽”效应,抑制气体进入防气装置,有效提高旋流分离的分气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安装泵外防气装置的泵效要明显优于安装泵下防气装置的泵效,为现场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工艺因素对SiCp/Mg复合材料中颗粒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机械搅拌法制备SiC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工艺过程进行了探索,着重研究了搅拌温度、搅拌头位置,搅拌速率以及搅拌时间等工艺因素对复合材料中SiC颗粒分散性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制备微细SiC颗粒增强Mg-3Al基复合材料的工艺方法,并获得相应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从氯化物体系中电沉积锌—铁合金镀层,讨论了pH值、电流密度、搅拌、温度等工艺参数对镀层含铁量的影响,并优选出获取Zn—0.2%Fe合金镀层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鹤岗矿区1/3焦煤煤泥水难沉降的问题,选取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及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为絮凝剂,对该矿1/3焦煤煤泥水进行絮凝沉降实验,研究搅拌时间、pH、絮凝剂种类和用量对煤泥水絮凝沉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搅拌强度100 r/min、搅拌时间45 s、pH为8、凝聚剂用量2 mL、非离子型PAM絮凝剂用量3 mL的条件下,该矿1/3焦煤煤泥水絮凝沉降效果最佳。该研究为鹤岗矿区1/3焦煤煤泥水处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传统奥氏体化理论的详细分析,证明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应用的淬火保温时间是保守的、不确切的,可以缩短为零。文中用60Si2Mn钢进行了“零保温和传统淬火工艺试验,将其淬火组织.奥氏体晶粒度和机械性能指标等进行对比,分析了60Si2Mn钢“零保温”淬火工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Al—24%Si合金半固态等温搅拌时的微观组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Al-24%Si合金在半固态等温电磁搅拌下组织的变化规律。实验分冷却过程不搅拌和冷却过程搅拌2种,保温温度为577℃,在此温度下,搅拌时间长达40min,结果发现,搅拌过程中同时发生初生硅相的破碎和聚合行为,当等温搅拌时间超过20min后初生硅相粒子的尺寸变化不大,其分布也趋于均匀,组织中出现了球状的α相。  相似文献   

18.
千鹅冲钼矿采选工程位于光山县晏河乡,该矿生产用水需要占用农业灌溉用水。按照水利部颁布的《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补偿办法》要求,需编制灌溉用水补偿方案。本文主要通过对井灌工程、塘堰蓄水工程、渠道防渗工程方案比较研究,提出渠道防渗工程替代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9.
分别采用正交试验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桑枝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分析了两种方法的差别并进行统计分析.星点设计优选出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50%、提取次数3次、提取时间120 min、液料比12 mL/g.正交试验优选出的最佳工艺为乙醇浓度50%、提取次数3次、提取时间60 min、液料比14 mL/g.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出的桑枝总黄酮提取工艺更符合工业实际生产,且较正交试验优选出桑枝总黄酮提取工艺更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20.
石崇  李宁 《科技咨询导报》2012,(31):87-87,89
分析了保温材料对于船舶冷库的作用,介绍了SiO2气凝胶机理及其应用情况,根据船舶敷设机构,进行了SiO2气凝胶复合保温材料典型工艺试验,试验表明该材料可以有效改善冷库保温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