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典型名优绿茶香气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越的茶香品质是名优绿茶的突出特征之一,它们的香气总体相似又各具特色。选取了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信阳毛尖、黄山毛峰4种典型名优绿茶,结合绿茶的成分与加工特点,分析了名优绿茶中的香气物质的来源及其理化性质,并对比其感官品质和香气组成。茶树的品种和生长环境、茶叶制作工艺以及贮藏条件等因素都对不同种类的名优绿茶在香气品质表现上的差异有着复杂的影响,今后,对上述名优绿茶香气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与调控方法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仍将是名优绿茶香气化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对种植于四川地区的60个茶树品种的夏秋鲜叶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163%,涵盖原有指标大部分信息.通过聚类分析,可将60个茶树品种分为5个类群.类群Ⅰ、Ⅳ基本为绿茶适制品种,相同工艺比较下,所制绿茶品质类群Ⅰ优于类群Ⅳ;类群Ⅱ相对最适制红茶;类群Ⅴ基本为青茶适制品种;类群Ⅲ夏秋叶不适宜加工各茶类.对茶树夏秋叶进行研究,能了解不同品种的生化组成,确定其适合的夏秋茶加工工艺,避免资源浪费,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项目研究了茶鲜叶不同含水量、叶绿素、咖啡碱、茶多酚等生化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对名优茶品质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杀青方式、不同干燥方式对茶叶品质及成茶香气的影响。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鲜叶摊放与组合杀青、组合干燥提香等制茶技术进行了全程机械化的集成配套,并形成了新的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名优茶机制加工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后,新工艺技术大幅提高了名优绿茶品质,特别是在保持茶叶的翠绿色、提高香气、降低苦涩等方面效果显著,每公斤干茶可增加附加值25-30%。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陕西西乡县茶叶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氨基酸及粗纤维等决定茶叶品质的化学成分分析,证明西乡县茶叶的品质优良,通过改进传统加工工艺,可以生产出名优绿茶。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我市众多中小型茶厂的具体情况,以茶叶生产和流通全过程为研究对象,按《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简称GAP)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简称HACCP)原理对茶叶生产安全控制点、符合性标准及水平要求进行分析,筛选出关键控制点(CCP,Critical Control Point)143个,按控制水平要求共筛选出主要要求40项,次要要求87项,推荐要求16项;开展了名优绿茶加工工艺流程与参数研究,通过茶叶品质分析,确定了扁形(芽形)、卷曲形和毛峰形等名优绿茶加工工艺流程,确定了工艺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6.
为改变传统的云南大叶绿茶香低味苦涩的品质通病,本研究综合了乌龙茶、蒸青、烘青3个工艺的相关工序,创新研究出适合云南大叶种鲜叶生产制造香高味醇绿茶的工艺:鲜叶处理-蒸汽杀青-脱水-揉捻-烘干.鲜叶处理:鲜叶先在弱日光下处理2h左右后移入室内(摊放过程中多次用手轻轻翻动),约再摊放2h至清花果香显露、失重率20%即杀青;烘干温度控制在90℃为佳.  相似文献   

7.
袁和明 《今日科技》1998,(11):12-12
浙江省盛产各种名优绿茶,其品种丰富,品质优良,特别是龙井茶,更是受到海内外消费者的欢迎.近几年,全省各地的龙井茶生产发展很快,初制加工技术逐年得到提高;然而从市场的情况看,由于很多的生产企业对龙井茶的精加工技术不了解,或技术知识缺乏,以致龙井茶产品规格不齐,品质不稳定,影响了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8.
老鹰茶、虫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许乾丽  孙向彤 《贵州科学》2000,18(3):191-195
对贵州两种民族民间古茶种-老鹰茶和虫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老鹰茶和虫茶的脂肪酸组成,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19种氨基酸和部分矿质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及用经典化学测试了一般营养成分,并与贵州几种名优绿茶的相应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老鹰茶和早茶许多化学成分与名优绿茶相当,同时也有许多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宁强县是中国最北边缘茶区,也是中国古老茶区,是名优绿茶的优质产区。本文从宁强县域气候(包括气温、降水、光照)和土壤条件几个方面对茶树生长的影响和茶叶内含物的积累,以及宁强名优绿茶品质的形成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混合液法测定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徐华一、前言通过茶叶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可以比较不同茶类和品种之间叶绿素含量的差异,了解光合作用强度,鲜叶的适制性,叶底和红,绿茶制造及贮藏过程中叶绿素破坏程度,所以它是一个常测项目之一。但长期以来,人们都采用直接两团法...  相似文献   

11.
对绿茶连续逆流浸取的动力学问题进行了研究。用L型螺旋式连续逆流浸取器浸取绿茶时,浸取温度和水茶比对沿浸取器长度与浸汁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显著影响,但随浸取温度的升高,影响程度减弱,而浸取时间的影响不显著。获得的线性回归方程对该浸取器的设计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山区茶业绿色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南方山地传统茶园开发与经营面临水土流失治理、茶园生态保育、多样功能挖掘与深化绿色生产等挑战。通过实地调研与科学分析,结合福建省山地茶园发展实际,提出山区“三生”耦合茶园与绿色发展体系构建的思路及其技术对策,主要包括强化山区茶园生态恢复效率、强化山区茶园高优生产效益、强化山区茶园康养生活功能、强化山区茶园“三生”要素耦合,实现生产-生态-生活功能的有效发挥,以有助于发展富有区域特色的山区茶园循环农业经济。  相似文献   

13.
以6种不同的加工方法制成银杏茶,比较其感官特性和理化特性,探讨银杏茶最佳生产工艺。结果表明:采用银杏鲜叶--摊干表面水分--切成0.5-1cm宽的丝--电炒锅杀青--揉捻--炒干工艺制得的银杏茶综合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绿茶品质是绿茶质量监控最主要的对象之一,绿茶品质评审的五要素为色、香、味、形和叶底.对绿茶品质审评的感官评定优点突出,但缺点是比较主观;理化方法则只能实现对绿茶单一成分的检测,不能达到品质综合评定的目的;智能感官评审和色谱指纹图谱方法将标示绿茶滋味和香气特征的量值与绿茶品质相对应,具有科学客观和直观等优点,不仅可作为未来对绿茶分等定级的潜在分析手段,而且可为食品安全与质量的检测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超声波法从茶叶中提取苯多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介绍以陈年绿茶为原料,用超声波法提取茶多酚,并以常温浸提做比较,分别改变提取剂的浓度、体积、酸度、提取时间及料液比对产品提取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70%乙醇作浸提剂,pH值为1~2,当浸提时间40min及料液比为1:10。两次超声辐射浸提后提取率为89.29/6,该法与常规溶剂提取法相比,具有提取温度低,产品得率高,氧化损耗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江苏绿茶中稀土元素的组成特征及分布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绿茶中稀土元素(REE)含量,研究江苏绿茶的REE组成特征及分布模式。采用微波消解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9个品种的江苏绿茶中15种稀土元素含量,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绿茶的REE、轻稀土和重稀土含量分别为0.917、0.720和0.197μg/g;绿茶明显富集轻稀土,而轻、重稀土间则存在较大的分馏作用;江苏绿茶中的稀土分布模式与江苏镇江土壤和中国大陆土壤(平均值)中的稀土分布模式较接近;江苏绿茶中的REE总量普遍低于2.0 mg/kg,食用安全风险相对较小;轻稀土的生物学效应比重稀土更为显著;稀土元素沿绿茶的迁移传递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生物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茶为药用已有数千年历史.唐本草拾遗上提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茶具有消食利尿、兴奋神经、祛痰止渴、明目益思、消炎解毒的作用.最近的研究报道,茶具有抗癌效果和抗辐射作用,研究还确认,茶能控制糖尿病.对于茶的某种营养和药理作用应归功于茶的何种化学成分,众说不一.本文以恩施茶为材料,分析测定了其中的部分营养成分和无机元素含量,同时,还作了清除自由基的ESR试验.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8.
遮阴时间对抹茶及其加工蛋糕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抹茶的不同遮阴时间对其内含成分及其加工蛋糕品质的影响.研究发现:遮阴有利于氨基酸、咖啡碱、叶绿素、蛋白质、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不利于茶多酚和茶多糖等含碳化合物的积累.遮阴时间越长,叶绿素含量越高,抹茶色泽越绿.抹茶蛋糕经烘焙后,绿色程度降低.遮阴时间较长的抹茶受自身色泽的影响,所烘焙出的抹茶蛋糕色泽较绿.因此,可以通过添加不同遮阴时间的抹茶来调整蛋糕的口感、风味和色泽.  相似文献   

19.
滇橄榄茶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茶和橄榄为主要原料,对茶和橄榄的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进行研究,并采用意大利先进的果汁生产工艺,在茶汁澄清加工中采用超滤,论述操作要点和产品质量标准,对滇橄榄茶汤色变化进行讨论,赋于成品良好的风味,是营养价值高且具有保健功能绿色饮品.  相似文献   

20.
The in vitro oxidative hemolysis of human red blood cells (RBC) was used as a model to study the free radical induced damage of biological membranes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natural antioxidants. The hemolysis was induced by a water-soluble free radical initiator 2,2′-azo(2- asmidinopropane)dihydrochloride (AAPH) and inhibited by the principal polyphenolic components extracted from green tea leaves, i.e. (-)-epicatechin (EC), (-)-epigallocatechin (EGC), (-)-epicat- echin gallate (ECG),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 and gallic acid (GA). Addition of AAPH at 37°C caused fast hemolysis after a short period of inhibition period, while addition of the green tea polyphenols efficiently suppressed the hemolysis in the activity sequence of EGCG>EGC>ECG≈EC>GA, demonstrating that these green tea polyphenols are effective antioxidants which could protect biological membranes from free radical induced oxidative dam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