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自义 《科学通报》1964,9(11):1006-1006
由于其它研究工作的需要,作者企图自芳酰异硫氰与硫氰化钾作用来制备磺酰异硫氰。这类化合物在文献中尚未见报导过。我们观察到这类化合物极易发生聚合,无法自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例如当作者仿照以前工作中所报导制备酰异硫氰的方法,将等克分子量的芳磺酰氯与硫氰化钾在丙酮、乙腈或1,4二氧六环中室温下反应,均得到熔点很高,难溶于一般有机溶剂(只溶于二甲基甲酰胺)中的桔红色粉末状聚合物(见表1)其反应式可能为:  相似文献   

2.
武寿林 《科学通报》1974,19(3):127-127
克利申(Chrysean)可用作钯试剂、铜试剂。Gagliardi等报告硫代苯甲酰胺可用作铜、汞、金、银、钯等的试剂。因此作者试验克利申与汞(Ⅱ)的反应性能。发现在酸性溶液中,试剂与汞(Ⅱ)形成橙红色的络合物,颜色鲜艳,不同于克利申与一般常见金属阳离子生成络合物的颜色。克利申汞(Ⅱ)络合物的沉淀,不溶于乙醚、氯仿、丙酮、四氯化碳、  相似文献   

3.
聚酰硫脲     
陈耀祖 《科学通报》1963,8(10):50-50
当研究酰异硫氰与胺类的反应时,我們发現这些反应类型与异氰酸酯与胺类之間的反应很相似。双异氰酸酯与二元胺反应能产生有特殊性能的高聚物——聚脲。因此我們試图自双酰异硫氰与二元胺反应制取聚酰硫脲。正如单酰氯与NH_4SCN反应一样,双酰氯在丙酮溶液中能与过量的NH_4SCN順利反应,定量地得  相似文献   

4.
锂硫电池具有理论能量密度高、硫资源丰富等特点,被认为是下一代极具前景的储能电池体系.但锂硫电池中严重的多硫化物“穿梭效应”以及迟缓的反应动力学等问题制约其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将非均相纳米电催化剂引入锂硫体系,在抑制“穿梭效应”及提升反应动力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对常见的非均相电催化剂调控策略进行了清晰的分类,总结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调控策略对于促进多硫化物转化的内在机制,最后对未来锂硫电池电催化剂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陈耀祖 《科学通报》1962,7(8):37-37
当我们研究酰异硫氰与胺类反应的过程中曾经注意到这类试剂也能与肼类或酰肼类化合物发生相类似的加成反应,产生相应的酰缩氨基硫脲。根据近年来文献报导,这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结核菌性能。因此利用这一个反应来合成一些新型的缩氨基碗脲及其相关化合物,探索其药理作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高含硫天然气在管道输送过程中,随着压力、温度和气质组分等条件的变化,气相中发生过饱和溶解析出的硫分子会逐渐形核、生长成为固体硫颗粒随气流一起在管道内运移,并会沉积在管道内壁.管内沉积的硫颗粒将会堵塞和腐蚀管道,严重威胁高含硫天然气管道的输送安全.本文针对高含硫天然气输送管道内硫沉积问题,综述了近年来高含硫天然气中元素硫气固相平衡计算、硫颗粒生长动力学、含硫颗粒的气固两相管道输送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在高含硫天然气集输过程中硫沉积预测及防治方面应坚持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着重开展以下3个方面的研究:(1)充分考虑集输压力、温度条件下(P≤15.0 MPa,T≤333.15 K)硫溶解度极低的特点,建立硫溶解度测试实验装置,开展集输管道压力、温度范围内的硫溶解度实验研究;(2)采用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宏观热力学参数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硫颗粒的生长动力学模型,结合结晶动力学理论模型深刻揭示集输条件下硫颗粒的形核、生长与消融动力学规律;(3)综合考虑硫颗粒的生长、消融、运移、沉降规律与管道内压力、温度、气质组分、流速等参数的耦合作用,建立伴随元素硫气固相态变化和硫颗粒生长、消融的气固两相管输模型,定量描述高含硫集输条件下硫颗粒的析出、生长及其与高含硫天然气的气固两相流动规律,最终为集输管道乃至整个集输系统内硫沉积防治方法的确立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宋礼成 《科学通报》1983,28(20):1279-1279
我们从μ-联硫六羰基二铁起始,通过与苯基锂的还原加成及反应中间体对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成功地合成了(1)至(Ⅵ)六个(μ-苯硫)(μ-烃硫)六羰基二铁络合物。反应式如下:  相似文献   

8.
有机硫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功能材料以及药物化学等研究领域都具有广泛用途,探索高效的方法合成或利用含硫化合物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利用硫叶立德以及硫鎓盐的独特性质所发展的合成方法,逐渐成为有机硫化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立足于近3年来硫鎓盐以及硫叶立德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研究进展及现状,分别从其作为合成中间体、反应底物以及反应催化剂的角度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正不久前,美国的罗纳德·里根大厦和世贸中心内庭举行了喷气背包飞行表演。单人背起这个背包可飞行最多26秒(燃料支撑的最大飞行时间)。这也是美国首次举行喷气背包的室内飞行。喷气背包由过氧化氢和氮气提供燃料,它们在一种银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产生压缩蒸气射流来提供推力。飞行员用一只手控制喷气背包的动作(包括翻转、推进和倾斜),用另一只手控制功率。像火箭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蒙古族人民喜欢用银来制作银碗、银筷、银勺及装奶器具。也有些人习惯在每道菜里都放一只小银牌,其作用为杀菌和检测食物是否有毒。据科学试验.银离子确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因此使用银餐具盛装食物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至于用银验毒,化学上证实银器变黑是由于硫化物与银反应生成硫化银之故。古代埃及人在医治外伤时,就用银薄片覆盖伤口进行消毒。在现代医术上,如皮肤溃疡病也用银离子溶液溶涂、涤溃疡部位.能使大多数细菌死亡。  相似文献   

11.
刘有成 《科学通报》1957,2(7):206-206
硫醇与炔属化合物的加成作用在最近时期受到相当多的注意。文献中的若干报导主要讨论这个反应在合成应用方面的意义,而有关这类加成作用的立体化学和反应机构等问题则研究得很少。为了了解硫醇与炔属化合物加成作用的机构,进而阐明结构与反应性能的关系,作者研究了苯硫酚、对甲苯硫酚及硫醇乙酸与苯乙炔的加成。现将有关立体化学的结果作一简  相似文献   

12.
液态银的比热和玻璃态转变温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  陈民  过增元 《科学通报》2001,46(5):384-386
采用以嵌入原子模型为基础的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液态银的比热进行了模拟,得到了熔点以上液态以及过冷液态银的比热及其与温度的关系。模拟发现液态银的比热在950K左右存在一个峰值,相应地,对液态银结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银的结构在该温度附近发生了转变,从而证实银存在玻璃态并据此确定出金属银的玻璃态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13.
连志睿 《科学通报》1993,38(10):910-910
由于在酶反应动力学上的重要性,二硫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得到了广泛研究。水合电子与二硫化合物(RSSR)的反应产物RSSR~(·-)被证明是导致二硫键断裂从而进一步造成酶失去活性的重要中间体。类似地,可以推测胱氨酸的辐射直接电离产物胱氨酸阳离子CySSCy~(·+),CySS~·也是引起酶失活的中间体。许多人用SO_4~(·-),Br_2~(·-),OH,Ag~(2+),Ag(OH)~+  相似文献   

14.
孔繁敖 《科学通报》1980,25(10):450-450
近年来国内外报道了许多通过红外多光子离解使SF_6中硫同位素发生浓缩的实验,这些实验都是以红外光谱或质谱鉴定残存SF_6气体中~(34)SF_6与~(32)SF_6相对含量的变化。本文报道在此基础上,将已浓缩的同位素SF_6经过水解、分离、钠还原、碘氧化等程序,提取成元素硫,  相似文献   

15.
N-D磷酰化氨基酸在温和条件下即可发生磷上酯交换反应,羧基上的酯化反应,与氨基酸反应成肽及与核苷反应形成聚核苷酸等。这些化学性质在生命起源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最近的表明:分子内磷酸羧酯混酐可能是这几类反应的共同中间体,这类中间体性质活泼难以从反应中直接观察到。  相似文献   

16.
陈继畴 《科学通报》1982,27(8):482-482
亚磷酸和次磷酸在加热情况下与醛酮反应,分别得到1-羟基烷基膦酸和1-羟基烷基亚膦酸,亚磷酸酯与醛、酮在碱催化下能迅速发生羰基的加成反应。用醇盐或胺类催化时效果更佳。在很多情况下,反应并不需要催化剂,只要将反应物在室温(或加热)下长时间放置即可。Helmuth等人曾报道膦酸二烷基酯与5-硝基糠醛反应,可以得到5-硝基-2-呋喃羟亚甲基膦酸酯,后者具有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Mo-Cu-S配位化合物或原子簇状化合物与生物的活性功能有关M(?)ller等人系统地研究了硫代钼酸盐与铜的反应,在不同的钼/铜比条件下,得到钼/铜比为1:1,1:2,1:3的原子簇化合物。我们以(NH_4)_2MoS_4、CuCl和NH_2  相似文献   

18.
《科学通报》2021,66(20):2501-2503
正斑岩铜(金)矿床是全球最重要的铜矿类型,占全球铜储量的70%以上[1].斑岩铜金矿床通常与氧化性埃达克质岩浆有关[1~4],其成因是国际热点.主流观点认为,控制斑岩铜矿形成的关键过程是在氧逸度超过ΔFMQ+1.5时,俯冲的年轻大洋板片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岩.在此情况下,岩浆中的硫主要是硫酸盐,而部分熔融后的残余俯冲板片中没有残余硫化物,由于硫酸盐在岩浆中的溶解度是硫化物的10倍左右,因此高氧逸度下,硫和亲硫元素大量进入岩浆,从而形成富铜岩浆.  相似文献   

19.
2, 5-二巯基-1, 3, 4-噻二唑在铜表面的吸附与键合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岭  沈健  任俊  孟庆金  郁清 《科学通报》2000,45(20):2171-2174
通过表面增强Raman光谱(SERS),红外光谱(IR)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技术,研究2,5-二巯基-1,3,4-噻二唑(DMTD)在铜表面的作用机制,得到了吸附在铜表面的SERS光谱,研究表明,DMTD分子是通过其环外的两个硫醇基与金属铜发生键合反应,生成了DMTD的单硫盐,同时,DMTD分子通过其环外的两个硫原子与Cu^+相配位,并通过Cu^+连接成一层牢固的一维链状聚合物膜吸附于铜表  相似文献   

20.
金属在发热状态下吸收氢,会和氢反应形成氢化物。铌是发热状态下吸收氢的典型金属。氢化物是脆性的,因此,在发热状态下与氢反应的金属会产生氢脆化。自从测定了室温下由β氢化物单相组成的铌氢(Nb-H)合金的内耗以后,人们开始对金属氢化物的各种性能发生兴趣,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