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江西省国土开发强度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春园  舒晓波 《江西科学》2021,39(2):323-329
合理控制国土开发强度,是优化人类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以区域内建设用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为国土开发强度的表征指标,运用变化率指数、类型区划、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2006—2017年江西省国土开发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各县(市、区)国土开发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江西省国土开发强度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开发强度总体上表现出北高南低的态势;3)江西省国土开发强度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但集聚程度越来越低,国土开发均衡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同时,国土开发总体格局并没有发生剧烈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县域经济实力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主成分和ESDA技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县级行政区(县、区、市)为研究单元,以2000年、2009年的县域经济数据为基础数据,对贵州省10年来的县域经济实力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县域经济实力差异显著,并有所扩大;黔西地区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区域总体呈"凸"字型发展格局;以贵阳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初步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状况显著相关;较强型县域的数目增多,空间集聚范围扩大;县域经济实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具有地理上的集聚特征;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严重,整体水平偏低;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的经济发达区和黔东、黔南经济落后地带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扩散效应增强,极化效应减弱,但县级市的极化效应仍很突出。  相似文献   

3.
构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转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探究河南省县域经济与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异明显,中西部地区为经济增长热点区.欠发达农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部分县域由冷点区转化为次冷点区.(2)河南省县域乡村转型空间相关性显著,县域经济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不一致.乡村转型热点区分布在中部农区和豫西南部分县域,县域经济增长中心为乡村转型的次热点区和次冷点区.(3)河南省县域经济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耦合空间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对两者耦合的制约作用较为明显.(4)结合人均GDP划分出低水平耦合型、拮抗型、磨合型及协调型4种类型,超过80%的县市经济发展与乡村转型处于耦合状态.  相似文献   

4.
申亚丽 《科技信息》2011,(33):239-239,234
发展县域经济,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平稳、健康发展。本文注重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工业经济、特色经济和创新体制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试图探讨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发展县域经济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由于地形的特点不同,使东莞的东、中、西部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布局,也导致了在下一轮发展中各自不同的功能。西部水乡具有建设生态经济优化区的条件,发展目标为建成碧水蓝天的水乡城市,创建幸福导向型产业聚集的新城市组团,形成自主品牌层出不穷的经济区域。  相似文献   

6.
在对江西省13个县(区)县域经济基本情况调研的基础上,从其工业经济总体特点、招商引资具体状况、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财政收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该省县域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地貌角度分析了内江市国土利用方向.在农业方面,可分为三个农业区:即林、果基地区;农林结合区;以农为主区.阐述了正、负地貌对内江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对城市建设、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据此提出了国土开发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从重庆直辖10年县域经济发展出现出的特征出发,从金融也对县域经济的全面支持角度,探讨重庆市农村金融的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人才开发,并针对40个区市县设计了与其相适应的县域发展模式和金融制度,提出几点发展重庆农村金融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贵州省各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计算2000-2015年贵州88个县(市、区)人均GDP的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个方面分析贵州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特征。结果表明: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则逐步降低,2010年以后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变化不明显,说明省内经济发展比较差距在缩小。  相似文献   

10.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琳琳  李有琴 《科技信息》2007,(16):318-319
县域经济发展对四川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经济必须转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载体;发展县域经济能够直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保障;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抉择。本文阐述了在县域经济解决好五个问题基础上,提出四川不同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实现对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决策支持为目标,探讨了以组件式GIS为开发平台,以数据库为基础,以土地规划模型体系为支撑的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信息系统的设计的相关技术,并研究了将规划专业模型的决策支持功能与GIS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和可视功能的集成.  相似文献   

12.
"万开云"板块包括万州区、开州区和云阳县。因三地位于长江上游,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最具发展潜力和发展条件的特色经济带。因"万开云"同处长江沿岸,将它纳入特色经济带来分析阐述,在对"万开云"发展现实基础的分析上,针对"万开云"沿江特色经济带的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机制体制、土地规划、产业布局、资金保障、基础设施和后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CA-MCE-Markov模型设计并模拟了阿克苏地区2030年自然发展、经济发展优先、内涵提升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运用PSR模型定量评价了3种情景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结果表明:1)面积变化上,内涵提升情景耕地减少了774 km2,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了100 km2,实现了集约发展;自然发展情景与经济发展优先情景耕地增加了3 436 km2,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了386 km2,呈粗放式发展.2)空间变化上,自然发展情景耕地、林地、水域反演位置不符实际、经济发展优先情景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粗放、内涵提升情景用地布局具备合理性.3)顺延历年发展状态,生态安全水平将持续降低;若以经济发展优先为发展导向,安全压力及承载力响应两方面问题依然严峻;相比之下,内涵提升情景生态安全水平大幅提升,为最优模拟方案,生态高度安全.通过评测不同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差异,为解决实际矛盾、改善生态环境、谋求永续发展提供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对于农业及经济发展的意义,通过对山西省太谷县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评价分析,从生态环境保护、遵循土地适宜性原则、科学评价、综合整理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萝藤乡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评价,指出了该乡今后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方向与途径,为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措普海一直鲜为人知。这里容独特的山水风光、佛教圣地、温泉为一体 ,是川西高原理想的旅游地。一旦开发利用 ,将为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依托国家及区域性交通构架,完善地区性通道,强化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的有机衔接,形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互为补充、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建成地区性交通枢纽城市.交通的可达性和便捷度是影响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水运时期城市一般呈现单侧带状和散点状布局,陆路时期则主要呈现星状或块状布局,综合交通时期将呈现都市连绵带的布局形式.丹阳市要实现交通与用地、产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该文分析了广西天等县的自然社会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以及土地利用潜力。根据本县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土地利用特点。提出了耕地保持动态平衡,园林牧地适度增长,重点发展交通和城镇,改造利用裸岩石砾地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并提出相应的土地开发利用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发展可以说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文明发展的标志,但也不可避免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失业率增高、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等,这些都是对城市空间布局和规划时没有做到合理布局所致,浚县县城作为一个小城市的发展,如果做到合理布局,则能促进该城的经济迅速发展,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大城市.反之,则延缓其发展,使之停滞不前.因此,对浚县县城的空间布局和规划,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路,以及建议性对策,目的是加快该城市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针对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县域全域范围内土地多用途的复杂性,构建了基于GIS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嘉禾县城乡一体化规划为例,从城乡空间一体化和生态安全格局出发,评价出嘉禾县县域最适宜的城镇建设发展用地、生态林业用地、生态农业用地、农林复合用地和农城复合用地,评价结果为嘉禾县城乡一体化用地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