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Ru/MgO 基合成氨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化镁为载体的钌基氨合成催化剂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前景,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制备了5种钌基催化剂Ru/MgO、Ru/γ-Al2O3、K-Ru/MgO、Ba-Ru/MgO和K-Ba-Ru/MgO,在V(N2)∶V(H2)=1∶3, 2.0 MPa,24 000 h-1和653~873 K反应条件下,评价了它们的合成氨催化活性,并对相关催化剂进行了BET和XRD表征.结果表明:Ru/MgO的最高活性约为Ru/γ-Al2O3的2倍,且最高活性反应温度还低了20 K;Ba组份的添加有利于降低Ru/MgO基催化剂的最高活性温度;K-Ba-Ru/MgO在653 K、Ba-Ru/MgO在773 K、K-Ru/MgO和Ru/MgO在813 K以上使用时,将更有利于催化活性的发挥.因此,对于Ru/MgO基催化剂而言,促进剂的添加应根据拟采用的操作温度来决定.  相似文献   

2.
为了寻找高催化活性、环境友好、价格低廉、稳定性好的催化剂,研究金属与载体之间的协同催化效应,采用煅烧前驱体法制备了表面富含羟基和氨基的高比表面积多孔h-BN载体,通过简单的液相还原法成功地制备出粒径分布均匀的Cu/h-BN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组成、微观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铜纳米粒子的引入并未破坏多孔h-BN的二维片状结构,但比表面积及孔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对硝基苯酚(4-NP)还原为对氨基苯酚(4-AP)为模型反应,考察Cu/h-BN复合材料的催化性能,当Cu含量为6%(质量分数)时,复合纳米材料具有最高的催化性能(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4.62×10-2 s-1)和稳定性,催化活性在5个循环内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具有高比表面积的h-BN载体负载可稳定Cu纳米颗粒,它们之间的协同催化作用使Cu/h-BN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此研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金属与h-BN协同催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BiCl3和NaOH为原料,以石墨烯纳米片为模板,通过一步常温沉淀法制备得二维BiOCl/Bi12O17Cl2@石墨烯纳米复合物。【方法】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高倍透射电镜(HRT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BET-BJH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BiOCl/Bi12O17Cl2@石墨烯纳米复合物的可见光催化活性明显高于纯BiOCl/Bi12O17Cl2纳米片。【结论】BiOCl/Bi12O17Cl2@石墨烯纳米复合物表现出明显增强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可以归因于可见光利用能力增强、比表面积和孔容增大、光生电子-空穴对分离能力提高等因素的协同作用。研究结果为制备新型BiOCl/Bi12O17Cl2基可见光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制备了负载型非晶态NiB/SiO2 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对环戊二烯加氢的催化活性 .结果表明 ,N2 流速、反应温度和溶剂比对催化加氢活性影响不大 ,合适的氢烃比是高催化活性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三种商业催化剂——40%Pt/C, 20%Pt-10%Ru/C(Johnson Matthey)和 20%PtRu/C, Pt:Ru =1:1(E-TEK)在酸性介质中对二甲醚电氧化的催化性能,比较了不同商业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实验发现,在Pt担载量为0.1 mg/cm2和25℃时,JM-两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都高于E-TEK的,且JM-PtRu/C二元催化剂对二甲醚电氧化的活性又比JM-Pt/C高。这一结果表明了Ru的加入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抗中毒能力。当温度由25℃升高到70℃,JM-PtRu/C对二甲醚电氧化的起始氧化和氧化峰电位分别负移160 mV和200 mV、氧化峰电流密度提高了0.63倍;而JM-Pt/C的分别仅负移80 mV和96 mV、氧化峰电流密度却提高了2.77倍。这表明了Ru 的加入提高了催化剂的抗中毒能力、催化活性和以二甲醚为燃料的电池输出电压。同时升高温度使得Pt对CO的吸附能力下降,可提高其电池的输出电流。进一步实验还表明了二甲醚的吸附是一个弱吸附,其吸附步骤是氧化的限制过程,而且Ru的加入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二甲醚的吸附,即Pt和Ru的比应有一个优化值。实验还发现了这三种催化剂在50℃下电催化氧化二甲醚后,电极的电化学表面积均有增大的现象。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探索新的直接二甲醚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非甲烷总烃(NMHC)是指除甲烷外可挥发的碳氢化合物及衍生物,是形成臭氧和颗粒物重要的基础,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都具有严重危害.然而,可挥发的碳氢化合物的浓度一般比较低,无法有效分解.催化氧化作为一种潜在可持续的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可以将可挥发性碳氢化合物降解为无污染的H2O和CO2,其关键在于高效稳定催化剂的制备.因此,本工作采用了等体积浸渍法制备Pd-Cu/MXene催化剂,并应用于NMHC的催化降解,同时也考察了贵金属Pd负载量、焙烧温度及焙烧时间对NMHC催化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适的贵金属负载量、焙烧温度及焙烧时间可以极大地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当贵金属Pd的负载量为0.1%、焙烧温度为600℃、焙烧时间为2 h时,Pd-Cu/MXene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330℃可将NMHC完全降解,并且经过多个催化氧化循环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三种商业催化剂--40%Pt/C, 20%Pt-10%Ru/C(Johnson Matthey)和 20%PtRu/C, Pt:Ru =1:1(E-TEK)在酸性介质中对二甲醚电氧化的催化性能,比较了不同商业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实验发现,在Pt担载量为0.1 mg/cm2和25 ℃时,JM-两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都高于E-TEK的,且JM-PtRu/C二元催化剂对二甲醚电氧化的活性又比JM-Pt/C高.这一结果表明了Ru的加入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抗中毒能力.当温度由25 ℃升高到70 ℃,JM-PtRu/C对二甲醚电氧化的起始氧化和氧化峰电位分别负移160 mV和200 mV、氧化峰电流密度提高了0.63倍;而JM-Pt/C的分别仅负移80 mV和96 mV、氧化峰电流密度却提高了2.77倍.这表明了Ru 的加入提高了催化剂的抗中毒能力、催化活性和以二甲醚为燃料的电池输出电压.同时升高温度使得Pt对CO的吸附能力下降,可提高其电池的输出电流.进一步实验还表明了二甲醚的吸附是一个弱吸附,其吸附步骤是氧化的限制过程,而且Ru的加入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二甲醚的吸附,即Pt和Ru的比应有一个优化值.实验还发现了这三种催化剂在50 ℃下电催化氧化二甲醚后,电极的电化学表面积均有增大的现象.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探索新的直接二甲醚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热解聚苯胺涂层的Mn Co2O4颗粒制备出Mn Co2O4/N-C材料,即一种新型的碱性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APEFC)阴极非贵金属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热处理得到了一系列的Mn Co2O4/N-C催化剂,对其进行XRD、Raman、XPS表征和LSV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为900℃,Mn Co2O4质量分数为15%时,Mn Co2O4/N-C催化剂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氧还原反应起始电位为0.90 V;该催化剂中石墨型的碳和氮含量最高,这是其具有较高的氧还原催化活性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无水乙醇和尿素为原料,通过一步热聚合法制备得具有特殊物化性能的碳掺杂g-C3N4光催化剂。【方法】通过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 )、荧光光谱(PL)、N2吸附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碳掺杂g-C3N4 样品的可见光催化活性明显高于未改进g-C3N4 ,也高于用去离子水辅助改进的g-C3N4 样品。【结论】可见光催化活性增强的原因可以归因于光吸收能力增强、比表面积和孔容增大和光生载流子复合率减小等因素的协同作用。提供了一种简易和环境友好的方法制备高活性有机光催化剂的新思路,为环境污染净化提供了一种高效降解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10.
 柴油车尾气排放是大气污染物氮氧化物(NOx)的主要来源之一。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NH3-SCR)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等特征,已成为目前主要的移动源脱硝技术。传统铜基中孔分子筛高温水热稳定较差,而小孔分子筛负载催化材料具有优良的催化活性和水热稳定性,近年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成为一种新型NH3-SCR催化材料。本文综述铜基小孔分子筛催化材料在柴油车尾气脱硝领域的研究进展。以Cu-SSZ-13和Cu-SAPO-34为例,论述其突出的低温活性和水热稳定性,总结Cu含量、Cu物种形态及表面酸性等因素对其催化活性、水热稳定性的影响,归纳其反应活性中心、反应路径等催化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表明,该类催化材料是极具发展潜力的NH3-SCR催化材料。其新型催化材料设计、抗中毒机理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主动网络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种基于主动网络技术的网络管理体系结构。通过将网管主动包委派到被管对象附近的网管主动节点,快速主动地发现和处理网络事件,从而克服传统网络管理技术存在的管理效率低、伸缩性差的缺陷,实现分布式的智能网络管理。网管主动节点和主动包是该体系结构中的2个基本部件,文中给出了它们的构造方法。该主动网络管理体系结构不但能集成到目前的TCP/IP网络中,满足该类网络的管理需要,而且还能平滑过渡到对未来主动网络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主动振动控制进行理论计算时,往往将体系简化为单自由度或多自由度,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工程结构的真实状态。首先进行LQR主动振动控制解析计算,得到主动控制器;随之进入ANSYS/APDL环境,对振动控制体系进行有限元建模;再将主动控制器输入设计的主动振动控制程序,以对体系开展主动振动控制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元法能够较好地实现主动振动控制,为实际工程结构的主动振动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计算途径。  相似文献   

13.
Isolation of an active step I spliceosome and composition of its RNP cor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essonov S  Anokhina M  Will CL  Urlaub H  Lührmann R 《Nature》2008,452(7189):846-850
Formation of catalytically active RNA structures within the spliceosome requires the assistance of protein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number and nature of proteins needed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 spliceosome's active site. Here we affinity-purified human spliceosomal C complexes and show that they catalyse exon ligation in the absence of added factors. Comparisons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recatalytic versus the catalytic spliceosome revealed a marked exchange of proteins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B to the C complex, with apparent stabilization of Prp19-CDC5 complex proteins and destabilization of SF3a/b proteins. Disruption of purified C complexes led to the isolation of a salt-stable ribonucleoprotein (RNP) core that contained both splicing intermediates and U2, U5 and U6 small nuclear RNA plus predominantly U5 and human Prp19-CDC5 proteins and Prp19-related factors. Our data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spliceosome's catalytic RNP domain and indicate a central role for the aforementioned proteins in sustaining its catalytically active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4.
HVDC系统DC侧并联无源和串联有源滤波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高压直流(HVDC)系统直流(DC)侧谐波抑制的要求,提出了一种新型混合滤波系统:并联无源滤波器和串联小容量电抗-变压器耦合有源直流滤波器。讨论了混合型滤波器的谐波补偿原理及其控制方案,并给出了混合型滤波器抑制谐波的模拟仿真曲线。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可靠性的框架结构作动器/传感器最优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在模态可控度及最小费用函数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因使用组合优化来布置作动器计算量大的缺点,采用遗传算法来确定振动主动控制中作动器的最优配置.为适于框架结构的具体计算,对常规遗传算法约束条件的处理进行了改进.考虑到主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为了进一步确定作动器/传感器的最优配置,本文定义了一个可靠性指标,采用常规的Monte-Carlo法计算各种配置的可靠性,在可靠性基础上最终确定最优配置方案.本文最后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并改进松果体素的合成。方法 以丙烯腈为原料与丙二酸乙酯经Michael反应,所得产物用Raney Ni粉末电极在甲醇介质中以2.5A/dm^2的电流密度电催化还原,得到3-羧酸乙酯-2-哌啶酮,再经过重氮化反应,Fischer吲哚化反应,咔啉的开环和脱羧,乙酰化共6步反应,制得N-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结果与结论 电催化还原2-氰基乙基丙二酸二乙酯,获得90%的收率,常压下把腈基还原为  相似文献   

17.
柔性底层结构的主动变刚度/阻尼抗震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柔性底层结构抗震控制的主动变刚度/阻尼装置,建立了安装此装置的柔性底层结构的地震反应方程。算例表明,该装置对柔性底层结构的地震反应有良好的控制作用。此外,还讨论了该装置的刚度和阻尼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针对车辆主动悬架系统的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QR控制器)在设定权重系数矩阵Q和R时具有主观性、效率低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蛇算法(SO)优化LQR控制器权重系数矩阵的策略。通过对1/4车辆主动悬架系统的动力学分析,设计了LQR控制器;将主动悬架与被动悬架各性能指标的积分比值进行加权求和构建了目标函数L;模仿蛇群生活习性的SO算法在搜索空间中求解出了函数L的最小值和LQR控制器的最优权重系数矩阵。为验证该策略的有效性,分别以C级路面、正弦冲击路面为激励,在车身加速度(SMA)、轮胎动载荷(DTL)、悬架动行程(SWS)三方面将SO优化LQR控制的主动悬架与被动悬架、传统LQR控制的主动悬架、遗传算法(GA)优化LQR控制的主动悬架、粒子群算法(PSO)优化LQR控制的主动悬架进行了仿真对比。结果表明:SO优化LQR控制的主动悬架可在C级路面上分别对SMA、DTL、SWS的均方根优化达59.47%、37.89%、42.12%;在正弦冲击路面上稳定时间为1.4s,分别对SMA、DTL、SWS的超调优化达79.21%、59.22%、16.33%,提升了车辆的行驶平顺性、路面附着性和操作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系统客户/服务器(C/S)结构网络在线拍卖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网络技术的网络在线拍卖结构。在主动节点上安装过滤器,过滤低竞争价格,提高拍卖服务器的处理性能;在重负载的情况下实现了负载动态平衡。服务器以主动信包的形式向主动节点发布最新竞价,减少网络延迟。仿真实验表明:该结构不仅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网络结构在线拍卖系统的不足,同时在性能方面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0.
硒化合物毒性的自由基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类似生理PH条件下,在谷胱甘肽和氧或过氧化氢都过量时,微量的亚硒酸钠能使鲁米诺产生稳定的化学发光.SeO_8~(2-),Ebselen和Lambda-硒化角叉菜胶都能催化产生活性氧.实验结果表明,硒化合物的毒性可能与其在体内催化产生活性氧自由基有关.本文还用ESR方法进一步证实上述体系产生了活性氧自由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