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上各种功能性科技服装应运而生,其中保健卫生纺织品便是这类服装的先驱,它一面市便受到各国消费者的青睐并很快成为服装生产和消费的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特殊的消费群体,是引导消费潮流的重要力量,由于大学生个性化的消费理念,其消费行为往往是不理性的,表现为消费情感化等特征,从伦理角度分析,大学生消费行为中精神价值缺失,传统节俭的消费美德逐渐弱化,因此,要立足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消费伦理教育,树立合理、健康、文明的新型消费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3.
科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明成果,科技服务于全人类是科学技术正价值的最大实现,科学技术真正的价值就在于使人不断完善;科技在伦理上应该得到合适的论证;科技的论证应从科技人员道德开始,对科技的研发、成果的运用等应作多方面的论证,科技的伦理论证具有三个双重性特点;建立普世化伦理准则和全球化论证机制是解决科技伦理论证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建设生态文明,消费是一个重要方面。出于对原有的、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的反思和批判,可持续消费应运而生,这种全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有着深厚的伦理意蕴。解读可持续消费所具有的伦理维度,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芬 《菏泽学院学报》2011,33(1):112-115
大学生是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文章试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提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价值引导须坚持的伦理原则,根据这些原则,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大学生走出消费误区,树立起一种健康、文明、科学的消费伦理观,养成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6.
 《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 明确了当代中国科技发展必须遵循的 5项科技伦理原则——增进人类福祉、 尊重生命权利、 坚持公平公正、 合理控制风险以及保持公开透明, 如何理解这 5项科技伦理原则是科技伦理治理机制建设和相关规范、 政策及方针指南制定的关键环节。以生命伦理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例探讨这 5项科技伦理原则, 为它们的贯彻落实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和路径, 目的在于阐释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中的伦理冲突, 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原则协调这些冲突, 应对不同的伦理困境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 新兴科技在给人类社会带来进步与福祉的同时, 其潜在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各种风险和危机日益显现。分析了当前中国科技伦理问题频发的历史成因, 提出这既是现代科学建制化与职业化发展的历史必然, 也是学习赶超过程中后发劣势的结果呈现, 同时还和中西方不同文化的伦理环境密切相关。由此认为, 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建设、 引导科技向善发展是中国未来科技实现弯道跨越的高质量发展、 保持全方位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路径选择方面, 建议科技发展与伦理治理应同步并行, 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局立场上, 以伦理治理促科技创新, 通过伦理治理的弯道跨越,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8.
《科技智囊》2006,(2):70-72
在经济这枚硬币上,一面是生产,一面是消费。文化经济也是如此,只不过其表现更为隐性和复杂。本文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个思考和探索,内容涉及多是理论问题,对我们的实践不无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技伦理是科技工作者在职业实践中处理各种关系的道德规范。科学技术的兴起与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使科技伦理道德问题变得相当突出,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迫切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彰显无疑。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处理好科技伦理道德教育中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0.
聂爱华 《科技信息》2009,(31):172-172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保护环境是当代每个人的职责。从环境保护的主体来看,政府、企业与个人在实现环境伦理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承担的责任也不同。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制定环境法律、法规,同时对违法、违规行为加强监管;企业的职责主要是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进行清洁生产;个人的职责体现在日常的行为中,应该做到文明消费、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  相似文献   

11.
 以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成立、《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 出台为标志, 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拉开新帷幕。回顾了现代科技伦理议题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结合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状况与中国科协相关调研成果, 通过分析政策执行、 主体责任、 科技工作者伦理素养等几类突出议题, 解读了新时代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的方针与主要原则。认为中国面向未来的科技伦理治理是以促进向善、 负责任的科技发展为目标, 推动形成多方共治、 共同担责的科技伦理治理图景。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正蓄势待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以全球视野提出了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必须采取科技创新全球视野系列举措,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施科技开放创新;构建世界科技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享发展;采取"非对称性"赶超战略,取得后发超越;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全球化,增强科技创新全球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分析表明,新时代习近平科技创新全球视野是引领和指导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和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方略。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政策。梳理和分析这些科技政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科技工作的特点和重点,更好地加快和推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对党中央(含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含国务院办公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层面发布和出台的相关科学技术与创新政策进行梳理,把科技政策类型划分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顶层设计、科技立法以及其他重要科技政策(包括宏观科技管理体制、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计划管理与评价机制改革、科技奖励、国际科技合作、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6个方面),并分别加以简要介绍和分析。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政策的出台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保持了高度一致和同步,是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等的具体落实。展望未来,科技政策必将基于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努力适应世界科技前沿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弘扬科学家精神,铸就新的创新丰碑和新的精神特质。在梳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意义。针对多部门推进、科学家精神传播体系、作风学风建设、科学共同体微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讨了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基本路径:健全部门机构协同推进机制;完善科学家精神传播体系;筑牢作风学风建设底线要求;加强科学共同体微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全球危机生成与治理困境的反思,分析了政府与社会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认为全球化、后工业化时代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危机,加剧了非科学因素对社会公共部门以及政治决策的影响与干扰,降低了科学对这些危机所带来的复杂后果的预见能力,使原契约关系受到了不确定性挑战。应努力重塑普通民众与政治决策者对科学的信任,以加强科学研究对政策制定的支持;应提高完善的科学教育机制及科学与政治之间的良序互动,以促进科学对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建制化科研是实现科技力量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举措,确定建制化科研的定义,剖析建制化科研的发展,对我国建制化科研工作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研究国内外建制化科研发展过程,发现建制化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提出了新时代建制化科研“1性4特征”的现实内涵;以中国科学院及下属研究所为研究对象,提出新时代建制化科研的优势发挥优化路径,旨在进一步畅通科研院所管理机制、组织机制,形成科研院所研究合力,有力推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们通过科技发展支配了自然,发展出了现代世界。但是作为现代文化基础的科技文化是否天然合理,科技文明的合理化限度在当代都成为了突出的问题。我们依靠科技完成现代化和兴起科学发展观,都需要对科技文化及科学理性进行深度反思以构建创新时代的科技文化。  相似文献   

18.
 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空间应用构成航天活动的3大领域。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空间科学的重要进展,突出表现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率先建立了中国的专用科学卫星系列,并产出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原创科学成果,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重大航天工程日益重视科学、技术和应用的融合;分析了以美、欧等航天强国为代表的国际空间科学发展态势,以及中国空间科学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新历史方位,阐述了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与应用的联系和相互促进,指出重大科学目标引领、重大科学成果导向已成为中国空间科学任务的主要原则。面向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时代需求,建议中国在有基础有优势的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和宜居行星等科学主题上,加快部署系列科学卫星和相关任务,实现“0”到“1”的突破,让发达的空间科学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成为航天强国建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知识不断创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文章从注重人文素养的内化、构建人文文化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等方面探讨了提高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