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现了对“人文精神”讨论的热潮.王晓明教授据此编了一部《人文精神寻思录》,在一些学者们的讨论文章中,隐约地曲折地表现出对鲁迅的否定,他们认为鲁迅的作品与社会政治关系密切,缺乏终极关怀,鲁迅精神中缺乏人文精神,并怀疑今天学习鲁迅精神的意义.本文认为鲁迅精神中体现了人文精神,鲁迅精神对当代人文精神的生成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知人论世”是孟子所提出的读书法,它既可以指在阅读作品时,读者应客观地把握作者身处的外在境遇,也可以指读者应全面地了解作者的为人及其生平事迹。“知人论世”的理论为包括钱大昕在内的许多后世儒者所继承。钱大昕完整地吸收了孟子的“知人论世”理论,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史学批评方法,这使其史学研究显得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所得出的观点也颇具权威性和可信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闻报道的人文精神成为新闻界的讨论热点,而“受众为本”的路线也成为媒介人文精神的同义词。人文精神的本义就是尊重人、关怀人,那么,“弱势群体”作为社会群体中最脆弱的部分,就容易成为媒体人文关注的对象。但关注的同时,对他们的报道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例如:将“弱势群体”的不幸作为媒体满足受众需求的卖点,造成对弱势者的伤害;受商业利益的驱动.有意识地进行媚俗化传播,更多地去迎合受众而非引导受众;持一种博取同情的关注角度,缺乏理解精神和深度报道。因此,当前媒体必须深入了解“弱势群体”报道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人文精神大讨论是在市场经济得到发展、世俗化浪潮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文学理论批评界掀起的一次人文主义文艺思潮的冲击波.这场论争始于对文学“危机“的探讨,很快波及并扩展到人文学术领域.“论争“尽管存在着种种缺陷和局限,但却显示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所面临的问题.展望当下的人文精神建设,应从传统文化语境、全球化语境、世俗化语境中来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5.
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的讨论,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即高等 业化论,高等教育非产业化论和高等教育不能完全产业化论,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是比较科学和客观的。本文主要从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但不能完全产业化和高等教育产业化“化在”哪里及高等教育产业应“化”出什么三个方面谈点自己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思考。  相似文献   

6.
余杰 《凉山大学学报》2003,5(4):145-150
本以客观的冷峻的同时也是多维的视角,评述在中国现代思想、现代化与现代学术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广义的“五四”运动。中对海峡两岸关于“五四”运动的论述作了比较;对客串深入研究“五四”运动的知名学林毓生、张灏、余英时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分析与评说;着重阐明了“‘反传统’主义”与“反‘传统主义’”的学术概念与人内涵;二因引号不同,而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把“历史的观点”同主观符合客观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全面的辩证的观点、阶级分析的观点并列,作为“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号召广大干部认真学习和掌握。这是一种新的重要提法。新在何处?重要在哪里?在此作点探讨,不妥之处望指正。一、“历史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位置同主观符合客观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全面的辩证的观点等比较,历史的观点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张军 《皖西学院学报》2004,20(6):118-120
历来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的讨论和批评不断。尤其对于“信”这一标准的非议更是颇多,这似乎是由于严复译作本身所产生的误导。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以严复本人的著说为根本,客观地去探寻“信”的真实地位,并摆脱传统翻译批评的束缚,合理地解释其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考察 2 0世纪的“人文危机”实质上是“人文学科”的危机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人文重建”包括了“重振人文学科”和“人文精神重建”两个方面。“维护自身的合法性”、“反思和反抗现代性”以及“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构成了重振的内涵 ;“知识分子的重新定位”和“重建批判职能”则为重建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知识分子目前大约为2000多万,虽然只占总人口的2%左右,但在社会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之一。当前,在全党全国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的时候,知识分子作为创造第一生产力的主体,他们在推动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如何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的知识分子特点,正确处理好知识分子问题,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对于实施科教兴国  相似文献   

11.
从白壁德的“闲暇”教学观看,目前我国存在着各种急功近利的学术和教学问题,其根源在于大学教育缺少“闲暇”精神,学者因为失去了“闲暇”而丧失了“思想”能力,大学教育也因为缺少闲暇而失去了人文精神。因此,要提高中国的教学与学术研究水平,必须提倡“闲暇”的教学,倡导学者要具有人文精神,开展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一知识分子的"失语"与"大拒绝" 2003年,正好是1993年兴起的"人文精神讨论"的"整日子",上海交通大学以"人文精神讨论十年祭"为题,邀请这次讨论的主要发起人之一王晓明发表演讲.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人文精神培养的大学语文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导致了人们人文精神的缺失。而人文精神缺失会导致人性的畸形发展,最终会阻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人文精神的缺失也有着明显的表现,而大学语文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内容和方式上的独特优势。大学语文教师要采取各种策略,让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丰厚深刻的人文精神,不断完善他们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4.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文关怀"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读者权利和馆员权益是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图书馆界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致使出现了人文关怀的弱化甚至失落现象,只有解决好人文关怀问题,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才能全面体现。  相似文献   

15.
杜亚辉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1):185-188
当前大学生党员对自身身份认同度不高,原因在于成长环境的剧变,政治信仰的空心化,党史与理论知识贫瘠以及人文精神的失落,可以从制度革新、重建社会伦理、改变教育实用主义传统、加强党史学习以及开展人文精神寻思等方面着手改变现状。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将人文精神教育“伪圣化”的倾向进行了剖析与反思,论述了弘扬人文精神的价值和意义,提出语文教学必须克服人文精神教育的“伪圣化”倾向。由“关注教”、“关注学”转向“关注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语文课程功能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7.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学衡”派坚守“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知识分子特有的社会良知,学理性地探究中国转型时期的文化走向,试图找到一剂“良方”,为建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树立了中西文化冲突中一面革命改良式文化主义的旗帜。  相似文献   

18.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得往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两个务必”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坚持“两个务必”要坚持艰苦奋斗,增强居安思危意识,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9.
短篇小说《挑战》描写了中年知识分子的“他”与“她”在轮船舱室里邂逅、并互相挑逗的荒唐的故事,赤裸裸地宣扬了“爱情就是情欲”的观点。这个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刊物的编辑部为此组织了一次论讨,发了五篇观点不同的评论文章。读完《挑战》及对它的评论文章,写了一些意见,就教于作者、编者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五四运动70周年,知识分子的独立性问题成了许多人探讨的重要内容。《科技导报》1989年第3期发表的《试谈五四精神与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一文,也谈到知识分子的独立性问题。笔者完全赞同每个知识分子要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否定错误,坚持正义,直面人生,开创未来的观点。但对知识分子“形成一种群体的独立力量和品格”等提法(或理论)则不敢苟同。因为,知识分子个体和群体的属性是两回事,不是一回事。在社会变革中,先进的知识分子常常起着先锋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也必然有一部分知识分子会反其道而行之。所以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不可能形成“一种独立的力量与品格”,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论点。《试谈五四精神与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一文说:“在五四传统中,最耀眼的闪光点之一就是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气质”。但事实是,参与五四运动的知识分子,后来有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