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柯松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1983,(2)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婴宁》是其中的优秀篇章,受到普遍的赞赏。它好在哪里?许多分析评论文章都认为,小说非常成功地塑造了婴宁这个天真烂漫、美丽纯洁的少女形象,鲜明突出地刻划了婴宁爱笑和憨痴稚气的性格,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精神和民主倾向。这样分析不能说不对;但是,这又只是着眼于小说前半部分的分析,因为婴宁的全部性格并不止于此。婴宁后来是“矢不复笑” 相似文献
2.
从晴雯、婴宁人物形象塑造的自然美特征出发,以《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的文本和前人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为主要依据,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外貌和性格自然美特质相同点的梳理,探寻人物形象塑造背后所受的庄子自然思想的影响,以及作者对晴雯之死和婴宁不笑人物结局的处理所显示的共同思想意蕴,即庄子任自然思想与儒家所主导的宗法制相悖,以及凸显的不同艺术效果,即晴雯之死构成了《红楼梦》大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达了一定的写实意义,婴宁不笑是《聊斋志异》作为志怪小说启示性、戏谑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4.
方晏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2)
在《野性的呼唤》和《婴宁》中,杰克·伦敦和蒲松龄借助作品中的主角巴克和婴宁的遭遇,揭露了人性丑恶的一面。在寻找自由的道路上,经历了文明和自然的冲突,两个主角最终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归途。两位作家对角色形象的塑造和对文明和自然的冲突的描写充分显示出不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婴儿、赤子、孩这几个词反复多次出现在《老子》这部五千字的著作中,无疑是值得思考的。通过对其日常意义和比喻意义的考察,指出婴儿状态的柔弱性、专一性和混沌性,明确它们是对道的觉解的不同阶段的比喻性表述,并对其政治学上的批判意义作了评说。 相似文献
6.
王再兴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7(5):98-101
分析了陶晶孙小说《木犀》与郭沫若小说《叶罗提之墓》在性意识描写方面的特点。认为陶晶孙小说《木犀》的性意识描写,在通常认为的日本的“物哀”、优美等文化传统和西方现代情绪及技巧之外,还隐约可见中国文化传统的道德、伦理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小说整体美学风貌上的优雅、清美的韵致,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到作家对“修饰性”的文学之美的追求和作家自身“感受性发达”而“意志力薄弱”的个性心理的特殊性。郭沫若的《叶罗提之墓》是他的小说中最精致、最灵巧的篇什,郭沫若颇为引起争议的性意识内容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远肉欲而亲优美的倾向。比起《木犀》,这篇小说也更多地体现了郭沫若从“功用性”出发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改造利用,同时也体现了他刻意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的隐秘与真实的诗人气质。 相似文献
7.
晏婴作为先秦时代的著名贤相之一,协助齐国君主治政长达50余年.晏婴在位始终敢为国为民直谏君主的过失,除有其思想与理论基础外,关键还在于其具有高超的进谏艺术技巧.本文以<晏子春秋>为据,就晏婴进谏的艺术技巧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8.
9.
楼正南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
浙江省编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语文第五册,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然是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吾宁乐之”的“宁”字,课文注解释作平静之义;教参译此句为:“即使烂死在沙泥里,我也把它当作一种快乐”。我以为把“宁”释作平静,是不正确的。首先,此文是韩愈的自荐之作,文中他以有“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之能,但一时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择冯至三首富有代表性的爱情叙事诗,从作品的哲理构成分析诗人早期自觉或不自觉的将诗情与哲学思索相结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曾莉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21(6)
本文从文本的互文性研究视角分析了<圣经>、<白鲸>、<老人与海>中有关人、鱼之战的互文主题,阐明三部作品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特征及其象征意义,提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与变迁在三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1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以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对现行的高等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首先对《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对该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其次,针对现行教学模式中有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日益强大,为了批判旧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文化上出现了很多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同时暗示着资产阶级新社会终将会代替旧的封建制度。作者借助爱情故事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5.
在《老人与海》主人公桑提亚哥身上,海明威寄托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信念。他简朴,贫困而不寒酸,谦卑而不低贱,动作之中自有一股尊严,令人敬仰。在他身上,不仅凝聚了海明威主角模式卓绝的特质——-压力下的冷静和优雅风度以及产生这种优雅感的自我控制力,还显示出了一种阔远宁静的心理素质。如果说桑提亚哥在其行动中显示了尊严,在遭到失败后继续保持不败的精神则显示了他的硬汉本色。 相似文献
16.
今存岱庙之《泰安州提留香税疏碑》刻立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系一份由刑部起草发出的公务文书,事关泰山香税银两支付事宜。该碑所载的内容及行文,可如实地说明清代泰山香税提留的历史事实,而作为文书本身也是那一时期行文规范查考的依据与见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是以中国民族文学的身分汇入世界文学潮流的,并不是由她的“西化”来实现的。一种新的文学,能否为本民族所接受,所喜爱,是极为重要的,否则,无论思想、形式多么新颖特别,也难以在民族的土壤中生存。因此,作为主要接受西方文学影响而创立起来的新文学,在思想内容、形式风格上,就有一个与本民族人民互相认识的任务。鲁迅的创作“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他把“看外国的短篇小说”作为他的一条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在那个灿烂的年代中,柏拉图同样是一个轴心人物。柏拉图的文论涉及广泛,主要有政治、伦理教育、哲学三个方面,而美学问题则是穿插其中零星的附带在大部分对话中,专论只有《大希庇阿斯》一篇,此外涉及美学问题较多的有《伊安》、《会饮》、《斐德若》、《理想国》等。本文的探讨主要以《伊安篇》和《理想国》为底本。 相似文献
19.
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与曹禺《雷雨》这两部剧作的题目、体裁、风格等方面都很接近,显示了这两位戏剧大师在艺术创作技巧上的相似,精心塑造底层人物形象,打破了传统悲剧的观念,使家庭悲剧这一题材获得了广泛社会意义,特别是剧中女性人物的悲剧耐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索绍武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4)
<正> 中国古代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和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英国戏剧艺术大师莎士比亚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德国大诗人席勒的名剧《阴谋与爱情》,虽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但它们的母题却是相同的——“爱情”、“自杀”。它们的主人公都是一对真挚相爱的青年,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男女主人公都和自己的长辈亲属进行了抗争,最后都殉情而死,但他们的死,都宣告了他们的压迫者的失败和自己爱情的胜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