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贵州岩溶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有 :保护土地资源 ,发展生态农业 ,增加森林覆盖率 ,治理岩溶石漠化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 ,积极防治与治理环境污染等  相似文献   

2.
兴文县是四川盆地南部典型的岩溶石山区,境内资源环境问题突出,主要包括岩溶、干旱、滑坡、泥石流以及由近年来诸如旅游等人类活动频繁引发的环境问题.针对目前其存在的岩溶环境问题,提出了应当从恢复山区自然植被、治理水土流失、适度发展旅游业等方面着手的相关建议,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兴文县是四川盆地南部典型的岩溶石山区,境内资源环境问题突出,主要包括岩溶、干旱、滑坡、泥石流以及由近年来诸如旅游等人类活动频繁引发的环境问题.针对目前其存在的岩溶环境问题,提出了应当从恢复山区自然植被、治理水土流失、适度发展旅游业等方面着手的相关建议,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贵州喀斯特(岩溶)山区是中国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从6个方面总结岩溶山区土壤环境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指出岩溶山区土壤环境问题的研究应着重于土壤因子与其它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其核心内容是研究岩溶山区土壤与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岩溶山区土壤与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稳定性及岩溶生态系统中土壤储存、转化和运输功能等3个方面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岩溶山区土壤环境问题战略对策与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5.
贵州西部茅口组石灰岩地层广泛分布,岩溶发育强烈。通过收集资料、野外地质调查、试验和钻探等手段,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贵州西部茅口组岩溶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岩溶发育在平面上和垂向上都具有不均匀性。平面上呈现研究区中部的六盘水区域岩溶发育十分强烈,西部的威宁地区发育相对较弱的规律;垂向上呈现随着茅口组灰岩埋深的增大,岩溶发育程度先增强后减弱的规律。该研究结果对今后贵州西部岩溶区重大工程建设、岩溶灾害的治理及岩溶地质环境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贵州岩溶山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维词  刘瑞 《贵州科学》2011,29(5):10-15
贵州是我国岩溶最发育的省份,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低的省份之一。本文结合岩溶山区的地域特点,从组织上、法律法规、政策、投入、科技等方面对岩溶山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设计,为相关部门科学制定、实施岩溶山区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参...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貌与贵州岩溶生态环境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通过对中国地貌基本轮廓的论述 ,得出了中国地貌的 3大特征。由于贵州岩溶生态环境脆弱 ,指出了贵州岩溶生态环境的整治与资源开发 ,最重要的是岩溶水和岩溶植被的开发整治。根据贵州岩溶生态环境的现状 ,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并对贵州地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了分区  相似文献   

8.
张家全 《广东科技》2011,20(10):70-71
岩溶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制约着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治理模式,总结治理经验.因我国石漠化研究时间较短,防治技术目前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笔者针对试点阶段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岩溶石山地区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状态演变规律与未来发展趋势,以贵州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方法分析人地关系的演变特征,并用灰色系统灰色GM(l,1)模型对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78-1983年期间,贵州可持续发展指数在0.66~0.82之间,属于"中等"发展状态阶段;1984-1985年期间,贵州可持续发展指数在0.89~0.91之间,属于"差等"发展状态阶段;1986-2012年期间,贵州可持续发展指数在1.03~3.95之间,可持续发展状态属于"一般不可持续"状态阶段,且处于初期与中期阶段.预测表明,贵州可持续发展状态在2013-2020年期间为"一般不可持续"状态;从2021年开始,可持续发展状态为"严重不可持续"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控人地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岩溶洞穴是岩溶地貌的组成部分,它与洞外的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洞穴沉积物常能保存较好的地貌形成的历史印迹,通过对贵州岩溶洞穴沉积特点的分析,就贵州地貌发育演化阶段及分期问题进行了论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不断涌现。山西省作为一个煤炭大省,第二产业比重占50%以上。主要研究山西省2003-2012年环境承载力的变化,并对影响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经济因素和环境承载力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环境承载力在近10年内不断改善,但连续多年处于强载状态,且与人均GDP呈很强的线性关系,随着二产比重提高而下降,随三产比重提高而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协调度模型,在空间层面上分析了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山东省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储量大,矿种多,矿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日益增长,同时也导致了矿区环境污染和采空塌陷、土地占用、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景观影响等生态破坏,安徽省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笔者分析了安徽省矿山生态破坏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从建设生态安徽的角度,提出了安徽省不同矿山的生态恢复与建设措施和方案,并从生态环境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矿山生态监管的要求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郜慧  余国忠  赵承美  范辉 《河南科学》2009,27(12):1597-1601
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EKC曲线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河南省1985--2007年的经济和环境数据,建立了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模型和人均GDP污染物排放量模型,分析了典型环境指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之间呈现三次曲线、倒U形和“凹函数”和3种形式.由于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为避免今后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河南省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走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持续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15.
首先对河南省环境保护状况进行了概述,对中部六省中废水排放、废气排放、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城市空气质量以及危险废物处置等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河南省发展环保产业的路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战永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9):4857-4860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山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大省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经济增长同时保护环境质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现了环境质量伴随经济增长的变化关系,通过收集山东省1981—2009年三废排放与人均GDP的相关数据,运用回归分析得出了各种环境污染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山东省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森林资源的现状、评价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资源的经营与发展是当前的山西省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山西省森林资源的现状入手,评价了山西省森林资源的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科学经营和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保护生态环境开发有机食品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予秋  肖晓琴 《江西科学》2004,22(5):390-392,398
保护生态环境、开发有机食品是促进经济发展的1个新形式,本文就国内外、江西省3个层面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工业发展情况、前景进行了扼要介绍,指出要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并结合江西省生态环境现状着重讨论分析了江西省有机食品工业发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质量三者之间的空间效应,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2017年期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和环境规制具有分化现象,科技创新的空间聚集程度则稳步提升.科技创新空间溢出效应显著;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却给经济地理相邻省份带来负面效应;两者的协同效应对本省份经济发展质量存在负向的影响,对邻省则具有正向的影响;此外,控制变量人力资本从短时期来看对经济发展质量暂无显著的空间效应,而经济开放则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社会投资对本省经济发展质量有正向的影响,对邻省则存在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分类分析了2004年以来本省128个经过环评并已获环境监督行政审批的建设开发项目,可见各区划市均有污染类项目,仍未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阴影,尤其是周边污染企业的新近梯度转移造成我省普遍面临的环境保护压力,潜在的“问题项目”或“问题企业”呈现既“进城”又“下乡”态势;同时见省内能源项目的水能利用系数、投资利用系数两个指标明显低于省外一流的高效能源利用项目,表明我省企业的环保节能化升级还处于起步阶段。针对上述问题,作者提出了建立城乡一体化环境监督体系和培育优质环保型企业群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