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临沂煤田煤变质受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但是,各种煤质指标仍有其变化规律。区域变质作用使煤质达气肥煤阶段,岩浆侵入发生接触变质和气热变质作用,使煤质变为无烟煤和天然焦,煤的变质是上述各种变质作用的有效迭加,在广大区域内,区域变质作用为主,而在局部区域里可能岩浆侵入接触变质等的改造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蔚县煤田煤的自身特性即显微煤岩组分的不同,各种组分的百分含量不同,导致挥发产生率(V_r)的不同入手,以此探索了该煤田出现的“反希尔特定律”的现象.同时指出显微煤岩组分是煤变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煤变质作用现分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初步提出以煤变质的主导因素-热力为基准进行分类,划出了二类六型供商榷。又结合国情,分析了各类型情况。在此基础上,阐述河南禹县暨豫西煤田煤变质作用应属异常地温热变质类。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变质程度煤尘云最小点火能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选取7种不同变质程度煤尘,采用哈特曼管试验系统,测试不同煤尘云质量浓度c、着火延迟时间t、喷粉压力P下最小点火能E.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变质程度煤尘云E值间存在明显界限,变质程度越高,E越大.在同等粒度下,受煤尘颗粒着火氧化速度限制,最佳点火质量浓度随变质程度增高而减小.随t增大,E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最佳着火延迟时间在1 s附近,且t比c对褐煤E值影响作用偏大.无烟煤P与E关系曲线呈"漏斗型",最佳喷粉压力随变质程度降低而减小.建立c、t、P耦合条件下无烟煤E的数学模型,由此确定的最佳测试工况(c,t,P)考虑了因素间关联性,理论上比单因素分析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煤的介电常数随变质程度与测试频率之间的关系,通过Concept 80宽带介电谱测试系统测试在0.1~1.0 GHz频段范围内褐煤、长焰煤、气煤、贫瘦煤和无烟煤的介电常数。结果表明:不同变质程度煤的介电常数随测试频率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测试频率在0.3 GHz左右时介电常数值最小,在1.0 GHz附近介电常数值最大;同一测试频率下,贫瘦煤的介电常数最大,依次为褐煤、气煤、长焰煤,无烟煤的介电常数最小。此外,通过5E-MAG6700全自动工业分析仪来研究煤介电常数随变质程度的内在因素,可以发现,煤的水分含量、含碳量和灰分含量对其介电常数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以上结论对于超宽带电磁波在煤层中传播的实验频段选择和对井下被困人员超宽带雷达生命信息钻孔探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谢忠义 《科技信息》2011,(14):343-343
本文主要介绍煤变质的主要类型,根据受热的主要热源及作用方式和煤质特征等,不同的影响因素划分不同的煤变质作用类型。总结概括为深成变质作用、岩浆热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和热水变质作用,阐述了煤变质作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大量的勘探资料,对东梁勘探区的煤变质特征及变质因素进行了研究,推断在含煤岩系下部2000~2500m处,可能存在一个侵入到下伏榆树沟组地层中的第三系中小型辉绿岩盖:东梁勘探区煤变质作用以远成岩浆变质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热传导理论对煤系地层中岩浆侵入后的温度变化-冷却过程及其对煤层的热变质作用进行了模拟计算.高温岩浆的侵入严重影响了地层的温度场分布,但其冷却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在一百万年左右就能冷却到围岩的温度;同时,其影响范围虽然随岩浆侵入规模而变化,但也是有限的,一般在几十米.因此,岩浆侵入对煤的变质作用影响范围是有限的,这有助于岩浆发育地区的煤田勘探和开采.  相似文献   

9.
基于张集矿煤田地质勘探资料,结合矿井生产中测定的各项煤层瓦斯参数,从地质的角度分析了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因素.张集矿迄今所发生的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现象多是受地质构造影响,是以地应力为主导因素的突出.该矿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程度随着煤的变质程度的增高而增大,构造煤发育的地区往往是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程度较大的地区.煤的厚度越大、煤厚变化程度越大的地区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程度越大.煤层顶板岩层为泥岩、炭质泥岩、粉砂岩时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变质程度煤表面活性微观结构与氧化自燃能力的影响关系,揭示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微观自燃机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比表面积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实验分析手段,对褐煤、长焰煤、不粘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瘦煤和无烟煤等9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进行XRD,比表面积和微观结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煤样变质程度升高,煤微观结构中的芳香层片尺寸变大,芳香层片的延展度和堆砌度则不断增强;煤的孔隙结构随变质程度的升高不断缩小,比表面积不断增大,煤的孔隙结构和表面积差异是引起不同变质程度煤氧化过程吸氧量不相同的主要原因,阐明了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微观结构的异同是影响煤低温氧化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巨野煤田岩浆岩侵入煤层变质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地震勘探和测井资料对巨野煤田岩浆侵入煤层变质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各种方法划分天然焦、无烟煤的依据,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显著,为物探方法在煤变质研究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前景。  相似文献   

12.
从煤岩学角度并结合福建省的地质、构造条件,阐述了影响福建省煤变质的因素和类型,研究表明,福建煤的变质应属多元、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变质程度对CH_4吸附行为的影响,构建了肥煤、焦煤、瘦煤、贫煤和无烟煤等5种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大分子结构模型,采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方法(GCMC)研究了CH_4在5种不同变质程度煤中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CH_4吸附能力强弱顺序为无烟煤、贫煤、瘦煤、焦煤、肥煤,均为范德华能与静电能的相互作用,且吸附相稳定性差别不大;CH_4分子吸附量均随温度增加线性减少,减少幅度相近;CH_4分子吸附量均随含水率增加而线性减少,且煤变质程度越低,含水率对其CH_4分子吸附量影响越大;CH_4与H_2O同时吸附时,均呈现CH_4分子吸附量极小,且不再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特征现象。煤层瓦斯含量与煤变质程度有关,受水分影响较大,且煤变质程度越低影响越显著,温度改变对不同变质程度煤层瓦斯含量影响几乎相同。  相似文献   

14.
煤的变质作用一般分为深成变质、岩浆热变质及动力变质三种类型。在岩浆岩侵入区主要是深成变质叠加了岩浆热变质。当岩浆侵入,穿过或接近含煤岩系时,岩浆本身带来的高温,挥发性气体以及岩浆与煤层接触过程,煤热分解产生的大量挥发组分和压力影响,使煤发生变质的作用称为岩浆热变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热传导理论对煤系地层中岩浆侵入后的温度变化-冷却过程及其对煤层的热变质作用进行了模拟计算。高温岩浆的侵入严重影响了地层的温度场分布,但其冷却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在一百万年左右就能冷却到围岩的温度;同时,其影响范围虽然随岩浆侵入规模而变化,但也是有限的,一般在几十米。因此,岩浆侵入对煤的变质作用影响范围是有限的,这有助于岩浆发育地区的煤田勘探和开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热传导理论对煤系地层中岩浆侵入后的温度变化-冷却过程及其对煤层的热变质作用进行了模拟计算。高温岩浆的侵入严重影响了地层的温度场分布,但其冷却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在一百万年左右就能冷却到围岩的温度;同时,其影响范围虽然随岩浆侵入规模而变化,但也是有限的,一般在几十米。因此,岩浆侵入对煤的变质作用影响范围是有限的,这有助于岩浆发育地区的煤田勘探和开采。  相似文献   

17.
对淮北闸河矿区岩浆热变质带的研究表明: 在岩浆的热力作用下,深成变质的低煤阶煤在短期内受高温影响,使煤的化学工艺性质发生较大变化,并且产生了一些新生组分--各向异性体及次生气孔,随靠近岩浆侵入体;新生组分和次生气孔在形态和数量上都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以某焦化公司多种炼焦生产用煤为样本,测定其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R—max、高温塑性和成焦光学组织结构,重点对影响中等变质程度炼焦煤结焦性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单种煤成焦中,中粒+粗粒镶嵌组织、细粒镶嵌组织、完全纤维+片状组织的含量随炼焦煤变质程度的增加均呈现出规律性变化;相同变质程度炼焦煤的结焦性与其高温塑性密切相关,在R—max为0.9%~1.4%的单种煤成焦中,粗粒+中粒+细粒镶嵌组分之和随煤的最大基氏流动度对数值的提高呈增多趋势,丝质和破片+各向同性组分之和随煤的最大基氏流动度对数值的提高呈减少趋势;变质程度和高温塑性是影响中等变质程度炼焦煤结焦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根据煤田地质勘探实测资料,结合汞孔径测试、扫描电镜显微裂隙观测、煤层气试井分析成果及等温吸附曲线,分析河北省煤储层物性特征。结果显示:煤层饱和吸附量受煤级控制,煤级增加,吸附能力增大;随煤层埋深增加,煤层含气量和甲烷体积分数均呈增大趋势;中孔在褐煤中比较发育,而在其他煤级中例外;储层中宏观裂隙与宏观煤岩类型关系密切;显微裂隙发育程度镜煤好于亮煤,低煤级煤好于高煤级煤;峰峰、万全、大城矿区试井渗透率较高,开平煤田不同地区煤储层渗透性变化较大。该研究为河北省煤层气的合理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华北板块南缘高变质煤条带形成机制与形成时代,通过研究华北板块南缘中二叠统山西组二1煤层煤级分布和岩浆岩空间展布特征,结合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历史,利用地质学"重力均衡"原理和日本岩石学家都城秋穗提出的"双变质带"理论,建立碰撞热流模型并合理解释导致高变质煤条带形成的热流来源,得出:1)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作用,在华北板块南缘前陆盆地形成高温低压带,促进了煤化作用,形成高变质煤条带;2)结合地质资料和区域构造特征分析,发现高变质煤带走向与印支期构造走向(东-西)一致,该高变质煤条带形成于印支期。燕山期岩浆控制了华北板块南缘大部分煤变质作用,但是在晋城-济源一带其煤变质是由于印支期板块碰撞形成的异常热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