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重油微反装置考察了大庆蜡油催化裂解反应的主要产物随反应温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 ,乙烯的收率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单调增加 ;丙烯及丁烯的收率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分别存在一个最佳温度点 ,且丙烯收率的最佳温度高于丁烯的。根据试验结果推导了大庆蜡油催化裂解反应的动力学表达式 ,求取了不同反应温度下的催化裂解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指前因子及反应活化能。  相似文献   

2.
大庆蜡油催化裂解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重油微反装置考察了蜡油催化裂解反应的主要产物随反应温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乙烯的收率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单调增加;丙烯及丁烯的收率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吾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存在一个最佳温度点,且丙烯收率的最佳温度高于丁烯的。根据试验结果推导了大庆蜡油催化裂化裂解反应的动力学表达式,求取了不同反应温度下的催化裂化解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指前因子及反应活化能。  相似文献   

3.
以HZSM-5分子筛为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进行抽余C5催化裂解制备乙烯/丙烯实验.考察了不同硅铝摩尔比的HZSM-5催化裂解抽余C5制备乙烯/丙烯的反应性能;用H3PO4浸渍法对HZSM-5进行改性,考察P改性对抽余C5催化裂解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氨程序升温脱附(NH3-TPD)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硅铝摩尔比为50的HZSM-5具有较好的催化裂解抽余C5制乙烯/丙烯反应性能,该催化剂最适宜的工艺条件是0.1 MPa、550℃、液体质量空速为3 h-1、水/油(抽余C5)体积比为0.8;未改性HZSM-5(硅铝摩尔比为5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反应3 h,所得乙烯和丙烯总收率为43.43%,而P改性后的HZSM-5在相同条件下反应,乙烯和丙烯总收率可达47.30%,提高了3.87%;P改性不会破坏HZSM-5分子筛的骨架结构,可调节分子筛的酸性,改善HZSM-5分子筛的催化裂解性能.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具有CHA骨架结构的SAPO-34和MeAPSO-34(Me=Ni、Zn、Fe、Cu和Ni-Zn)分子筛。以甲醇裂解制取低碳烯烃(MTO)为模型反应,采用固定床反应装置,对所制备的分子筛进行了催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eAPSO-34分子筛具有比SAPO-34分子筛更高的乙烯选择性和乙烯与丙烯总选择性,且Ni-Zn双金属改性比单金属改性更有利于乙烯与丙烯总选择性的提高,但金属离子的添加会导致丙烯选择性的降低。与SAPO-34相比,单金属Ni的加入可使乙烯的选择性增加7.7%(由SAPO-34的40.7%增加至NiAPSO-34的48.4%),乙烯与丙烯总选择性增加2.5%;而双金属Ni-Zn的加入可使乙烯的选择性增加6.5%,乙烯与丙烯总选择性增加3.2%。  相似文献   

5.
在间歇搅拌反应器中用胰蛋白酶水解牛血清白蛋白 ,考察了反应温度、底物浓度与酶用量等操作参数对水解度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 ,根据水解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将其归入四个集总组分 ,建立了此反应体系的四集总动力学模型。按照自下而上分层估算的原则 ,采用Marquardt法估算出反应网络中各反应的动力学常数。结果表明 ,产物空间体积的大小是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动力学常数与温度的关系能较好地符合阿累尼乌斯关系式。经不同原料组成和反应条件的实验验证 ,各集总组分浓度的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较为吻合 ,这说明所建立的集总动力学模型能较为有效地预测反应网络的产物分布  相似文献   

6.
在间歇搅拌反应器中用胰蛋白酶水解牛血清白蛋白,考察了反应温度、底物浓度与酶用量等操作参数对水解度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水解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将其归入四个集总组分,建立了此反应体系的四集总动力学模型。按照自下而上分层估算的原则,采用Maarquardt法估算出反应网络中各反应的动力学常数。结果表明,产物空间体积的大小是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动力学常数与温度的关系能较好地符合阿累尼乌斯关系式。经不同原料组成和反应条件的实验验证,各集总组分浓度的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较为吻合,这说明所建立的集总动力学模型能较为有效地预测反应网络的产物分布。  相似文献   

7.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多产丙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分析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油两段催化裂解多产丙烯兼顾汽油和柴油生产的技术思路,以大庆常渣为原料,采用专门研制的LTB-2催化剂,在提升管反应装置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大庆常渣经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反应,在丙烯收率达到22%的情况下,干气收率只有5.37%,总液收率仍然可以超过82%,并且汽油的烯烃含量低、芳烃含量高,为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生成的柴油密度在890kg/m3左右,计算十六烷值在30左右,与通常的催化柴油性质相当。重油经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可在多产丙烯的同时,兼顾汽油和柴油的生产。  相似文献   

8.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多产丙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分析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油两段催化裂解多产丙烯兼顾汽油和柴油生产的技术思路,以大庆常渣为原料,采用专门研制的LTB-2催化剂,在提升管反应装置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大庆常渣经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反应,在丙烯收率达到22%的情况下,干气收率只有5.37%,总液收率仍然可以超过82%,并且汽油的烯烃含量低、芳烃含量高,为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生成的柴油密度在890 kg/m3左右,计算十六烷值在30左右,与通常的催化柴油性质相当.重油经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可在多产丙烯的同时,兼顾汽油和柴油的生产.  相似文献   

9.
12集总重油热解反应产物分布模型的开发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400-500℃范围内,利用升降温速率快、控温平稳的特制重油热转化反应静态实验设备,完成了重油的热转化反应,利用索式抽提对残渣油中的缩合产物进行了分析,利用液相色谱对馏分油进行了切割分析,假定裂解和缩合反应均为一级且反应产物不参加二次反应,开发了12集总重油热裂解产物分布模型。相关系数R和F检验结果表明,在低转化率时,该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在非反应条件下重油热解及缩合反应行为。  相似文献   

10.
12集总重油热解反应产物分布模型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4 0 0~ 5 0 0℃范围内 ,利用升降温速率快、控温平稳的特制重油热转化反应静态实验设备 ,完成了重油的热转化反应。利用索式抽提对残渣油中的缩合产物进行了分析 ,利用液相色谱对馏分油进行了切割分析。假定裂解和缩合反应均为一级且反应产物不参加二次反应 ,开发了 12集总重油热裂解产物分布模型 ,相关系数R和F检验结果表明 ,在低转化率时 ,该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在非反应条件下重油热解及缩合反应行为。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针对本体法连续搅拌槽式聚丙烯反应器 (CSTR)的动态机理模型 ,并在定态点处进行线性化处理 ,以建立线性化模型 ,从工艺和控制角度对聚丙烯反应器的稳定性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 ,丙烯聚合这种非线性、强放热、开环不稳定的CSTR与理想的CSTR有着很大的不同 ,放热速率不仅是温度的函数 ,而且受丙烯浓度、催化剂浓度的影响也很大。反应过程中转化率很低 ,再加上丙烯的临界温度也很低 ,温度升高会使冷凝潜热减少 ,单靠夹套冷却水难以移走反应热 ,从而造成高温稳态点 (开环稳定点 )的不存在。在假稳态的操作点处 (开环不稳定点 ) ,系统受到扰动而使温度升高 ,如不加任何控制将导致反应器烧毁。如果进料温度、催化剂初始浓度等发生变化也将导致假稳态点的变化 ,这时如果仍然按着原来的操作点进行操作 ,势必造成反应温度波动 ,影响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2.
采用萘的异丙基化反应合成2,6-二异丙基萘(2,6-diisopropylnaphthalene,简称2,6-DIPN)是极具前景的方法.催化剂中以丝光沸石的择形催化效果最好,但其酸中心的积炭会使催化剂失活.以萘和丙烯为原料,以水汽脱铝氢型丝光沸石(SDHM)为催化剂,在高压釜中合成2,6-DIPN.考察了SDHM催化萘异丙基化反应的积炭失活规律,其原因可归结为SDHM的酸性中心被积炭覆盖以及一维孔道易堵塞所致.  相似文献   

13.
在催化重整16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假设同类反应的失活函数是相同的,建立了生焦动力学模型。在排除了内外扩散等影响因素的前提下,确定了催速生焦失活反应条件和催化剂活性评价条件,使在实验室进行生焦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固体超强酸催化反应合成丙二醇甲醚乙酸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发了以固体超强酸硫酸钛为催化剂精馏反应合成丙二醇甲醚乙酸酯的新工艺,考察了原料醇与酸的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带水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得到了原料醇完全转化的适宜反应条件原料乙酸与醇的摩尔比1.60,带水剂环己烷与醇的摩尔比5.16,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3.5%,反应时间3.5h。  相似文献   

15.
将自主开发的双亚磷酸酯催化剂(HY-A)体系用于丙烯羰基合成制丁醛.在一定反应条件下,得到了与丙烯(C_3H_6)浓度、反应温度和催化剂铑(Rh)质量分数相关的动力学方程.在C_3H_6模试连续反应时,采用动力学方程推算的C_3H_6转化率与试验实际转化率基本一致,验证了动力学方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17.
采用热重-差热分析(TG-DTA)、元素分析、氢氧滴定(HOT)、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透射电镜(TEM)等对Pt-K催化剂可能的失活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积碳并非Pt-K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脱氢催化剂上铂颗粒的尺寸在运转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增大,即铂中心烧结也不是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Pt-K催化剂在运转过程中铂分散度明显下降而且无法通过再生恢复;Pt-K/Al2O3催化剂的失活极有可能源自催化剂运转过程中钾物种对铂中心的过度覆盖作用。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The direct process of producing methylchlorosilane was first demonstrated by Rochow[1]. Rochow discov-ered that copper acts as catalyst with the normal rea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copper given by: CuSi (s) 2CH 3C l( g) ??→ (CH3 )2 SiCl2 (…  相似文献   

19.
氯铝酸盐离子液体催化苯与丙烯的烷基化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盐酸三乙胺季铵盐和AlCl3形成的氯铝酸盐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实验考察了离子液体中AlCl3物质的量分数、催化剂用量、苯烯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对苯与丙烯烷基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离子液体中AlCl3物质的量分数、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苯烯物质的量比,降低反应温度均有利于丙烯转化率和异丙苯选择性的提高。在优化条件下,即离子液体中AlCl3物质的量分数为66.7%、催化剂用量为苯的质量的10%、苯烯物质的量比为10、反应温度为40℃及常压反应条件下, 10min时丙烯转化率和异丙苯选择性均可达到97.6%。离子液体催化剂重复使用8次后仍能基本保持新催化剂的性能,但如何增加循环使用的次数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丙烯酸羟丙酯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酸与环氧丙烷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反应制备了高纯度的丙烯酸羟丙酯。讨论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