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力系统碳排放责任的合理分摊,有助于准确判断重点减排区域,对促进各区域之间的减排合作和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保电力系统碳排放责任分摊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在应用节点碳迹强度(Footprint Carbon Intensity, FCI)分摊方法完成负荷侧碳排放责任的首次分摊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适用于电力系统的“公平性区间”概念,构建了针对负荷侧的碳排放责任分摊公平性区间,完成了以满意度和满意度标准差为评估标准,基于区间中位数的分摊结果调整,在标准PJM-5节点系统算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对比原始的FCI分摊结果,考虑公平性的分摊方案更为公平、合理,符合行业的发展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现有碳排放计算方法不能很好地满足碳排放区域逐渐细化和实时需求.为保证碳排放责任分摊的实时和准确,提出一种城市区域碳排放实时计算方法.利用改进的K-means聚类算法,对城市区域能源负荷的运行时段和运行场景进行聚类组合,得到典型碳排放特征.将区域单位电力碳排放量作为碳排放指标;归类运行时段和场景,计算各簇单位电力碳排放量和城市区域碳排放总量.基于中国东部某地区“能源大脑”中部分能源消费历史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聚类方法和碳排放指标可以有效地实时计算城市区域碳排放总量.  相似文献   

3.
尽管已有研究在测度完全碳排放强度时已经考虑了省际间的碳排放关联,但由于忽视经济关联,可能导致测算结果出现偏差.基于该问题,同时考虑区域间碳排放与经济的双重关联,使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重新测度2010和2015年中国省际完全碳排放强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看,"十二五"期间我国碳减排成效显著,各地...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预制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在物化阶段碳排放的差异进行分析,评价前者的减排情况,为制定建筑减排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预制装配式建筑物化工厂生产、物流运输、装配施工三个分阶段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构建预制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的碳排放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评价模型.结果以沈阳市洪汇园项目为例,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可以得到,该项目碳排放处于中等水平.结论采用预制装配式建造方式,能有效地降低建筑物化阶段的碳排放量,但是目前的技术和施工所达到的碳减排效果有限,还未真正发挥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环保作用,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其碳减排价值,还需各方对物化各阶段采取有效的碳减排控制和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中国能源系统优化模型(China TIMES)为基础,构建了碳排放达峰路径模型体系,分析了中国未来可能的碳排放峰值水平和达峰路径,综合评估了各部门及各项措施的碳减排贡献。结果表明:在参考情景下,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在2010—2050年间将持续增长,对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严峻挑战;在达峰情景下,通过发展非化石能源和推广高耗能工业的节能减排技术,使得电力、工业和高耗能工业部门分阶段地实现碳排放达峰,进而实现2030年碳排放峰值达100亿~108亿t;电力和工业部门是碳减排的关键部门,二者在2030年的减排贡献分别达到75%和15%;发展非化石能源和提高高耗能工业的能效是碳减排的关键措施,二者在2030年的减排贡献分别达到65%和15%。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贸易将导致隐含碳排放转移,与研究较为丰富的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成果相比,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尤显不够,导致地区间生产者与消费者碳排放责任不明确,不利于区域间协作减排.本文利用2002,2007年中国8大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在核算区域间贸易流量的基础上,探讨了隐含碳排放转移空间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消费基础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转出区集中在东部沿海、中部地区、北部沿海等区域,而西北、东北等地区是主要的转入区;出口驱动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转出区主要在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京津等地区,而中部、西北、东北等地区是主要转入区,且相比消费型隐含碳排放,出口驱动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总量要小得多;在行业上,消费基础和出口驱动隐含碳排放转移较大的行业都集中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化工业、采选业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因此,应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责任"的区域协同减排政策,并推进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为了向实现2030年中国碳减排目标提供参考,构建了某省内行业间的配额分配权重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将该省内参与配额分配的行业根据减排严格程度分为低、中、高3个等级,通过引入行业减排优先顺序和配额分配权重构建各行业配额分配支付函数,并通过逆向归纳法求得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最后为了辅助实施减排,控制排放总量,引入了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行业减排优先顺序和分配权重的引入使最终的分配结果不仅考虑了行业的历史减排量,而且将行业减排责任考虑在内,体现了我国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从而使得分配结果更为科学合理;为避免各行业为追求经济效益而缺乏减排驱动力引入奖惩机制,使得配额分配后的减排政策能够更加有效地实施。  相似文献   

8.
以广西2005—2014年的碳排放数据为基础,采用对数平均Divisia分解法对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碳排放因素进行分解,并分析了广西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广西人均碳排放不断增长,经济发展是主要驱动力,但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人均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广西碳减排潜力最大的是工业部门,重点是高耗能行业.最后针对广西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目标提出了优先排序和分阶段实施碳减排的低碳发展策略,并从技术、管理、经济和能源结构以及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9.
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环境经济政策,其核心思想是给环境资源定价,用市场的手段控制碳排放。采用调研数据,设置3种不同的碳减排情景,模拟计算碳交易市场对经济的影响,以碳排放降低5%为目标,强制减排情景下,所选样本减排成本占估计产值的3.46%(火电和水泥行业分别为4.37%和2.35%);在碳市场情景下,减排成本下降到2.44%,下降率达到29.50%(火电和水泥行业单独模拟计算时成本分别减少23.40%和11.65%)。历史法和基准法2种配额分配情景的区别在于对单个企业影响存在差异。结果表明,碳市场可以降低减排对GDP的影响,降低程度与市场所覆盖企业的数量和企业减排成本离散度有关。技术落后型行业会承担更多减排任务致排放快速降低,而技术先进型行业会更多的购买配额。因配额分配方法的差异,碳市场不仅有"鞭打快牛"效应,也可能会有"劫贫济富"效应。江西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地区,一方面需充分利用碳市场对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减少碳市场的各种不利效应。  相似文献   

10.
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凭借其碳减排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旨在促进新能源汽车碳减排潜力评估的相关研究,从新能源汽车碳排放计量与分析、车网协同优化低碳运行、车辆碳排放总量态势预测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综述,归纳了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总结各类建模方法优缺点,重点阐述了汽车节能减排核算体系与行业碳排放管理体系等相关成果,并提出新能源汽车碳减排潜力分析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气候问题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中国积极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可考虑"梯度"推进碳交易机制的思路,即先以自愿碳减排入手,设计自愿市场向区域强制市场的过渡方案;再以区域试点交易为基础,引入国际两大强制减排机制EU ETS和CDM,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在这两个过渡阶段,交易机制的参数设置与优化是影响减排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在21世纪遇到的最重大最复杂的问题之一.碳排放分配公平性、合理性也成为了各国日益关注的焦点,如何能够较准确地预测未来世界范围内碳排放量,对碳排放权的分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立了碳守恒预测模型,将国家平均能源消耗以及每单位能耗碳排量结合起来,转化为对国家能源消耗的预测上.根据发展水平以及发展速度的不同,建立了能源消耗的分类预测模型.根据碳守恒预测模型,预测出2010年到2050年世界碳排放总量将为1512Gt,年均增长率为1.85%.对于碳排放权的分配,考虑到"人均累计排放指标"和"国土面积指标"最能体现"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同时兼具公正,研究根据这一原则进行碳排放权的分配.  相似文献   

13.
依据1999年~2014年安徽省37个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及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利用脱钩弹性指数对工业行业碳排放及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并构建碳排放脱钩驱动力模型对各行业驱动类型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安徽省大部分工业行业碳排放量呈现逐期增长态势,但个别行业亦存在波动变化现象,且工业碳排放呈现向少数行业集中的趋势.研究时段内,多数行业呈由扩张性复钩→增长连结→弱脱钩→强脱钩的逐渐过渡趋势,说明工业行业经济增长对能源碳排放的依赖程度在不断降低;能源利用效率变动是抑制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且抑制作用不断加大,而行业内部碳减排技术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减排效应变化不明显.因此,安徽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低碳减排战略应是在进一步深化节能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重点加快行业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及能源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全球气温上升不超过2 ℃的目标,探索碳减排的措施迫在眉睫。鉴于畜禽养殖业是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文章综述了国内畜禽养殖业碳排放相关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畜禽养殖业碳排放的测算方法、时空特征、影响因素与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不同决策模式下由单一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Stackelberg博弈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得出企业最优定价与减排决策,并分析碳税税率、碳排放限额对产品碳减排率及定价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针对不同碳排放类型企业应实施差异化混合碳政策:对于高减排投资效率清洁型制造商和高减排投资效率中间型制造商,政府加强碳政策约束能激励制造商减排且不会提高产品价格;对于低减排投资效率清洁型制造商,加强碳政策约束能提高碳减排率但也会提高产品价格,此时政府可对消费者提供适当补贴;对于低减排投资效率中间型制造商和污染型制造商,加强碳政策约束会降低产品碳减排率,且企业会将碳支出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转移给消费者,对此政府可提供适当碳减排技术研发补贴以提高企业减排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陕西省碳排放量的测算,预测未来碳排放态势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清单法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运用碳排放余额法和超对数模型模拟预测研究。测算了1991—2013年陕西省的碳排放余额,预测陕西省2020年的单位GDP碳排放余额为0.313 9,比2005年水平减少18%,且碳排放随着人均GDP增高逐步增大,但增幅以平均1.6%水平递减,因而,陕西省碳减排压力较大。针对陕西省碳排放情况,提出继续走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提倡清洁能源研发和应用;提倡生态、循环、集约型的农业生产模式;提升区域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增加生态补偿力度等有效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碳排放分解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交通运输碳减排区域划分进行研究,提出公平性、可行性、效率性及优先性4大原则。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构建碳减排区域划分指标体系,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和交通运输碳排放水平3大影响因子,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铁路网密度、公路网密度、货物周转量以及货运总量等10项指标,以2009年30个区域截面数据为样本,采用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主成分分析法及系统聚类法对指标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交通运输碳减排区域按照碳减排潜能划分为优化、重点、积极及限制碳减排4类区域;碳减排潜能呈从东部向西部递减的变化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的碳减排潜能最大,是碳减排的关键区域。  相似文献   

18.
赵冬蕾  刘伊生 《河南科学》2019,37(12):2025-2033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存在碳排放量巨大、能耗较高等问题,已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为了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对建筑业碳排放进行总量控制及预测,将基于系统动力学引入建筑业碳排放预测研究中,综合分析经济、能源、人口、环境子系统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并建立存量流量图进行系统仿真.通过三种方案的情景分析预测建筑业直接碳排放,最后从建材生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三个角度提出建筑业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社会水循环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密集区,深入研究其各个环节的能耗和碳排放空间分布及强度特征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构建社会水循环碳核算体系及碳排放综合测算模型,以黄河流域66个地市(州)为例,估算社会水循环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研究发现:2017年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的单位面积碳排放量最大,约是上游地区的7.4倍;在取水、供水、用水、排水四大环节中,用水环节碳排放量最大,其中居民生活用水的碳排放量最大,占用水环节碳排放的59.7%,占社会水循环总碳排放的54.7%,是社会水循环碳减排的重点环节;黄河流域社会水循环各环节碳排放强度依次为:用水>排水>供水>取水。针对碳减排重点区域和环节,提出了社会水循环节能降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的碳排放总量中,工业排放所占的比重超过80%.选取1997-2017年安徽省工业行业进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解,寻求安徽工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论为工业经济发展是碳排放量增加的首要正向影响因素.能源技术强度和新产品的技术投入对碳减排的作用最大.建议增加工业企业的技术投入,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充分利用技术投入所带来的减排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