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是很好的油料作物,蛋白质含量丰富,经济价值高,工业用途广。大豆的种植在我省有着悠久的历史,要进一步提高大豆的产量,必须抓好播种技术。本文针对大豆的播种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有效的高产和稳产的方案,对提高我国的大豆栽培技术及大豆产量、质量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2.
大豆是我国当前供求矛盾最为突出的粮油兼用作物,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植物蛋白质来源。本文针对大豆的播种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有效的高产和稳产的方案,对提高我国的大豆栽培技术及大豆产量、质量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3.
提高高油大豆产量,除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高产、熟期适宜、抗病抗逆性强的高油大豆品种;播前精选种子;合理轮作、精细整地;适时播种及播前施足底肥等措施外,播后的田间管理也是确保高油大豆丰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提高高油大豆产量,除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高产、熟期适宜、抗病抗逆性强的高油大豆品种;播前精选种子;合理轮作、精细整地;适时播种及播前施足底肥等措施外,播后的田间管理也是确保高油大豆丰产的重要环节。1 间苗非精量播种的地块,在对生真叶展开至第一片复叶展开前进行人工手间苗,按计划密度一次定苗。2 深松与中耕除草深松与中耕除草不仅能消灭杂草,更重要的是防旱保墒、疏松土壤、提高地温、促进土壤养分的分解和大豆生长发育。一般在大豆出苗至封垄前要进行三铲三趟。  相似文献   

5.
2QXP-1型双条气吸式排种器分条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满足大豆“暗垄密”高产栽培技术而研制了高速单盘精密双条气吸式排种器,该机台架性能试验表明:在真空压力为0.004 MPa条件下,排种盘转速低于1.17 r.s-1时,内、外条单粒合格率均大于90.00%,漏播率和重播率低于10%,分条性显著且排种性能稳定,能够满足大豆双条高速精密播种的要求。应用该排种器进行大豆双条高速播种7~8 km.h-1条件下,排种性能符合精密播种要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豆地理生态型生育前期光温综合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 2 56份我国大豆各地理生态型的代表品种为材料 ,采用分期播种的试验方法 ,以大豆在不同播期间生育前期的标准差为生育前期光温综合反应的指标 ,比较我国不同大豆地理生态型生育前期光温综合反应及品种间变异  相似文献   

7.
选择256 份我国各大豆栽培区代表性地方品种为材料,以国际通用的美国000~ X 熟期组的48份标准品种为对照,在南京进行分期播种及光照处理试验, 制订出与国际相衔接的我国大豆生育期生态类型划分标准,将我国大豆划分为 000~Ⅺ 熟期组; 明确我国长江中下游大豆区春豆归属 0~Ⅳ组、 夏豆归属Ⅲ~Ⅷ组, 并分析长江中下游大豆区春、夏豆品种熟期组地理分布概况.  相似文献   

8.
蒋文军 《黑河科技》2002,(2):26-26,27
概述了在北部高寒区采取选地、整地、施肥、选择品种和种子处理、播种与化学处理、田间管理等促进大豆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选择256份我国各大豆栽培区代表性地方品种,以国际通用的美国000-X熟期组的48份标准品种为对照,在南京进行分期播种及光照处理试验,制订出与国际相衔接的我国大豆生育期生态类型划分标准,将我国大豆划分为000-Ⅸ熟期;明确我国淮海大豆区春豆归属Ⅰ-Ⅲ组,夏豆归属Ⅱ-Ⅵ组,分析了黄淮海大豆区春夏豆品种熟期组地理分布概貌。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二年,嵊县农科所对“春大豆—汕优6号制种”耕作制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田制种比麦田制种省肥,而且能提高制种产量。春大豆品种为“菲斯克”,4月2日播种,7月6日成熟,亩产290斤。“珍汕97”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豆成熟期光温综合反应与短光照反应间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取256份我国各地代表性大豆品种在南京分期播种与短光照处理。以大豆品种在不同播期间全生育期标准差作为该品种成熟期光温综合反应的指标,以春播自然光照与11小时短光照下全生育期相差天数作为成熟期短光照反应的指标。通过研究我国大豆不同熟期组类型及不同品种的成熟期光温综合反应与短光昭反应间关系,澄清大豆对光温综合条件反应中光照的反应是主导因子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经过1997年大豆应用ABT生根粉拌种试验,结果表明:ABT生根粉能增加大豆根系数量,植株干重,有效分枝数,抗逆性,株粒数和百粒重,对大豆的增产作用显著,拌种浓度以15—30ppm为宜,在播种前拌种可提高产量8.3—17.5%。  相似文献   

13.
实验以大豆、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栽培方式,研究在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壤深度养分(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豆单作模式下,0~1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及10~20 cm土层速效氮含量随生育期呈上升趋势,其余土层养分含量变化大致为先增加后减少;玉米单作模式下各土层的养分含量随生育期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尤以0~10 cm土层速效氮含量变化最为显著,喇叭口期和成熟期含量分别较播种前增加64%、67%;间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随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大致和单作大豆一样,在0~10 cm土层速效氮含量在喇叭口期后又显著上升,较播种前增加126%.实验农田C/N在7.4~10之间,比值较低,能促进土壤养分的矿质化.  相似文献   

14.
大豆是我区的主要经济作物,面积每年不断的扩大,虽然生产中用了很多化学除草剂,但还有很多难防性杂草。为明确虎威草用及与苯达松混用对大豆用恶性杂草鸭跖草、苣荬菜、刺儿菜和间荆的防除效果及有效用药量,并明确虎威的残留药害,为此我们作了此试验。一、试验地点及情况本试验设在黑河市爱辉区幸福乡上二公村、东径125°52’,北纬49°39,海拔高度为164.4m,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土壤类型为黑土,有机质含量为215%,PH值为7.1,前茬为小麦,供试品种为北丰11、于5月10日采用大豆精量点播机进行精量播种,6月1日出苗。二、试验材料试验所…  相似文献   

15.
萌发大豆种子中蛋白体的消化与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种子播种后,其子叶细胞内蛋白体的消化呈三种方式:即内部均匀消化,内部非均匀消化和边缘消化,子叶蛋白体内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布为:均匀分布于蛋白体的基质内、主要分布于蛋白体的一点或几点及“空腔”的边缘和优先分布于蛋白体的边缘。  相似文献   

16.
用快中子的不同剂量处理大豆干种子.播种后,在植株受到辐射生理损伤并发生畸变的剂量范围内,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大豆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证明:经辐射影响后的大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图谱比对照有较大的变化,酶带比对照增多.  相似文献   

17.
李平  李莉 《应用科技》1999,(8):30-30
小塑料薄膜拱棚,进行超时令栽培“毛豆”(大豆嫩荚),其生长期70天左右,上市期提早20-30天,经济效益可观。其主要经验是:选用早熟品种,播前精选良种大豆属短日照作物,北种南引,生育期缩短。根据这一特性,为争早市,早春棚栽“毛豆”直选用我国东北地区的尖叶大豆品种,如红丰3号等。播种前精选粒饱满、无病虫的种子,并选择晴天晒种1-2天,这是早春提高大豆种子出苗率的有效措施。施足基肥,精细整地于播种前7-10天亩施腐熟人畜粪1500-2000kg或灰杂肥1000-1500kg,过磷酸钙25-30kg或三元复合肥20-25kg,耕翻整地,耙碎大块,…  相似文献   

18.
大豆提供了具有良好营养和理化特性且低成本的蛋白质来源。在大豆加工产业链中,大豆蛋白和大豆肽是非常重要的延伸产品,因在预防和缓解某些疾病方面有不可忽视的利用价值,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以及消费者的关注,其作为重要的优质蛋白质来源在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大豆蛋白及大豆肽的生产工艺、生理活性,同时论述了大豆蛋白的食用安全性及加工特性。分别比较了大豆分离蛋白和大豆肽的现存工艺及新工艺的差异,提出了新工艺的优势和特点,为大豆蛋白和大豆肽的生产加工技术的提高提供了新思路;重点介绍了大豆蛋白及大豆肽的生物活性,包括降血脂、调节免疫力、改善骨质疏松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等,并对新的生物活性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大豆蛋白加工特性中良好的凝胶性、乳化性和组织化进行了介绍,特别对于组织化大豆蛋白(人造肉)国内存在的技术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王阳  李志忠  蔡飞 《甘肃科技》2010,26(2):101-103
在回顾大豆多肽一般性质及其生理特性的基础上,从临床药理功能的角度论述了大豆多肽的降血压、降血脂、防过敏、抗氧化和抗血栓作用,进而展望了功能性大豆多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0.
利用液质联用及串联质谱法对黑豆、黄豆及青豆等8个大豆样品进行了大豆异黄酮分析,结果表明:染料木甙(G)及丙二酰基染料木甙(MG)在8个大豆样品中均为主要的大豆异黄酮组分,两者之和平均占到了大豆异黄酮总含量的50%以上;其次为大豆甙(D)和丙二酰基大豆甙(MD),两者之和平均占大豆异黄酮总含量的38%左右;黄豆黄甙(GL)和丙二酰基黄豆黄甙(MGL)则在所有样品中含量均很低,两者之和平均只占总含量的6.8%.这8个样品中,对大粒种样品,黄豆中的大豆异黄酮含量高于黑豆及青豆,而小粒种大豆的异黄酮含量要明显高于大粒种.DPPH和FRAP抗氧化性分析结果则表明,黑豆的抗氧化性高于黄豆及青豆,而小粒种豆的抗氧化性高于大粒种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