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主要采用水采、机掘、炮采三种方式,其中水采已基本淘汰,以机掘和炮采最为常见,机械采煤主要用于回采施工,而炮采主要应用与岩石巷道,在全煤巷道有时也会采取爆破施工技术进行巷道开拓,光面爆破技术因其技术优势和高质量的爆破效果而广泛的在煤矿中推广使用,但是光面爆破的效果受围岩性质和炸药本身性能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全煤巷道的光面爆破施工技术进行探析。本文通过阐述全煤巷道光面爆破施工技术的原理、技术要点、注意事项等内容,系统分析全煤巷道光面爆破施工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梁宝山 《科技信息》2014,(14):81-83
水力采煤的生产过程中,瓦斯涌出和积聚情况变化非常复杂,工作面通风均靠局扇供风和老塘窜风来稀释、排放工作面涌出的瓦斯,通风阻力大,通风不稳定,因而无支护水力采煤通风问题,在我国一直是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小凌河矿通过改变采区小阶段巷道布置,增设抽放系统和负压局扇排放采院和上风道的瓦斯,解决了水采工作面瓦斯经常超限,通风不稳定和没有双安全出口的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集我国水力采煤矿井三十多年之生产经验,应用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对水采适用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图2,表1,参4。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典型水采井的坚硬顶板地质力学特征,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急倾斜水采面坚硬顶板断裂机制及相关参量的数理关系。该方法所得的结论与物理相似模拟和现场实测的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5.
针对水力采煤吨煤电耗过高的现状,结合煤矿实际进行剖析,首先从可变电量、固定电量方面研究减少吨煤电耗途径;再从峰、谷电费方面研究降低电费平均电价方法,并通过数据对比,为水采矿井的节能降耗提供参考依据,具有现实意义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巷道三维建模算法与可视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巷道三维建模的设计思想:巷道是由一系列的局部巷道组成,局部巷道则由巷道中心线和巷道断面来表达,巷道中心线确定巷道位置,断面确定巷道的空间形态,利用三维矢量的线框模型实现巷道的三维建模.在VC++开发环境下,使用OpenGL实现三维巷道在计算机二维平面上的虚拟显示,采用碰撞检测技术实现巷道三维虚拟系统内的漫游.图6,参6.  相似文献   

7.
煤矿复杂巷道(曲线巷道、交汇巷道、变断面巷道)建模是巷道三维建模的难点.现有方法在基于导线测量数据重建复杂巷道网络、尤其是矿山常见的曲线交汇巷道仍存在不足.提出了一种巷道组件式三维建模方法.该方法针对煤矿巷道典型导线测量数据,通过巷道中心线建模、巷道双边线建模、巷道组件三维建模三个步骤,自动构建复杂巷道网络三维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鲁棒性好,建模时间随数据量增长呈线性稳定增长.建立的巷道网络三维模型可为智慧矿山建设中的空间、几何、力学等多种分析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靳德宝 《科技信息》2011,(27):I0362-I0362
上山和下山是巷道中的倾斜巷道,自水平向上倾斜的巷道称为上山,向下倾斜的巷道称为下山。1上山巷道上山巷道掘进,即由下向上掘进,施工方法与平巷施工的有许多不同之处。1.1炮眼布置由于巷道具有向上倾斜的特点,易出现巷道上飘现象,因此炮眼  相似文献   

9.
利用相似材料对深部地下圆形巷道围岩变形进行模拟实验,并对在圆形巷道周边开挖其他断面形状巷道时的圆形巷道围岩变形的长期监测,分析两种不同情况下圆形巷道围岩变形。本实验主要应用于深部巷道交叉点附近巷道间的相互影响分析,为巷道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巷道的成型质量在巷道建设管理中是极为重要的,不仅对巷道支护效果、材料消耗产生重要影响,还对工时利用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有效提高支护质量,促进节支降耗,并实现巷道安全,是巷道管理的宗旨和发展要求,符合巷道建设的发展需求。为了提高巷道成型质量,将巷道建设过程中的材料损耗降到最低,该文拟针对巷道成型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以便制定切实有效的实施措施,更好地加强巷道成型质量的控制,营造良好的巷道建设环境和氛围,提高巷道建设水平和速度,缩短建设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巷道建设工作人员的压力和劳动强度,节省巷道建设成本促进巷道成型质量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利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断面形状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断面形状对巷道围岩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圆弧拱巷道围岩稳定性要远大于矩形巷道。采用矢跨比为0.2的圆弧拱巷道代替矩形巷道,可显著改善巷道围岩应力状况,减小巷道围岩变形量,减少围岩塑性屈服区域,加强巷道围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陶军 《科技信息》2012,(2):357-357
本文主要介绍深井巷道存在的问题,总结概括了巷道矿压理论及控制技术现状,并从巷道布置和巷道支护两个方面提出了深井巷道的控制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为最大限度的回收煤炭资源,需要在正常布置工作面开采完成后,采用适当的开采工艺对遗留的三角煤进行回收。本文以孔庄煤矿8331工作面开采工艺为例,介绍了大倾角条件下,综采工作面调面开采工艺,为水采采区遗留三角煤的回收或复杂地质条件下采用综采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利用并联巷道进行通风系统降阻调节面临的经济性问题,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依托长平矿生产实际,结合并联巷道降阻调节原理建立降阻调节费用最优化模型,分析了并联巷道长度、巷道过风量、巷道使用年限、巷道施工掘进单价、通风电力单价等因素与费用的关系,及局部并联巷道对通风系统降阻调节的有效性与经济性.研究结果表明:矿井通风全费用随并联降阻巷道长度增加而增加,能够提高通风效果但经济性相对较差;全费用随并联巷道过风量和巷道使用年限增加而增加,但存在经济临界点,可实现通风经济性;得出并联降阻巷道位置是影响通风经济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依据通风动力单价和巷道掘进单价建立经济判定指标,从而能快速、准确确定并联巷道降阻经济调节位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大倾角煤层回采巷道围岩应力显现规律,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断面巷道的围岩塑性区及应力非对称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建立异形断面巷道围岩破坏力学模型,确定其合理的支护方式.结果表明,大倾角煤层回采巷道围岩塑性区沿煤层倾斜方向演化,顶底板破坏深度大于两帮,且两帮破坏程度差异大;巷道断面形状不同,导致巷道围岩应力集中程度、塑性区及变形量等有很大差异;拱形巷道围岩变形适应性好,异形巷道两侧的顶角煤易发生剪切破坏,但考虑回采巷道掘进、设备运行及服务年限等需求,常用异形巷道;采用"锚网+钢带+锚索"的支护形式,加强异形巷道顶板帮及坡顶煤的支护,满足支护阻力大于F1和F2,可明显减少巷道围岩变形,保持巷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大采高的特点,提出顺槽巷道采用大断面六边形巷道,并采用相似模拟实验研究了该巷道应力分布及围岩的变形破坏方式;得出巷道围岩水平与垂直位移规律、围岩裂隙演化及破坏规律;从巷道稳定性理论出发,提出六边形巷道最优断面的设计方法;分析了大断面六边形巷道的可行性、适用性及其优越性。为大采高顺槽巷道的维护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于掘进巷道,其冲击地压危险性不仅在掘进迎头,而且将波及到巷道后路处于高应力的区域.因此,为确保巷道掘进期间整个巷道的安全,需要对巷道迎头和后路进行冲击地压危险性监测.该文介绍了巷道掘进冲击危险性预测的方法及其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软岩巷道顶板的位移进行有效预测,防止因顶板位移过大而使得巷道破坏带来损失,利用改进Verhulst模型与灰色效果测度理论对软岩巷道顶板破坏规律进行分析。利用位移监测手段对矿山部分巷道顶板位移进行监测,利用预测精度更高的改进Verhulst模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巷道顶板的最终位移,并判断巷道破坏情况。对影响巷道顶板位移的顶板地应力、围岩质量、巷道跨度以及支护方式等因素灰色效果进行综合测量,将测度值与巷道破坏情况相结合,得到矿山各巷道顶板的宏观稳定性评价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当灰色预测效果测度值在0~0.705 1之间时,巷道是比较稳固的,为巷道进行二次支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巷道围岩的失稳破坏是资源开采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对巷道围岩失稳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探究巷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基于ANSYS/LS-DYNA仿真平台对不同跨度巷道(4 、6 、8 、10 m)进行动静荷载耦合响应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巷道埋深、底板梁厚度等因素一定时,巷道跨度是影响巷道围岩失稳的主要因素。巷道围岩在初始静应力场作用时,第一主应力随着跨度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跨度的增加(10 m)会使巷道围岩x和y方向的应力发生突增现象,均在巷道底板处有相对较大的拉应力。巷道跨度的增大,导致左右两帮的移近量有所增加;顶板下沉和底板隆起的程度显著增加,加剧巷道失稳破坏风险。在静动荷载耦合作用下,巷道围岩发生失稳破坏,破坏程度随跨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0.
高地应力松软破碎围岩条件下锚绳索喷注联合巷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巷道支护现状 长期以来,动压巷道一直是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而受动压影响的深部高应力“三软”煤层巷道支护则更是巷道支护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一些矿井由于巷道围岩松软破碎,致使其在高应力作用下变形破坏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