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是成藏动力学研究核心内容之一。利用地质、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探讨了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乌尔禾组含油气系统输导体系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存在两种油气输导体系:侏罗纪末期-早白垩纪晚期远源长距离势控侧向输导体系和第三纪末期近源超压砂体~裂缝(小断层)网络状输导体系,该地区油气分布受输导体系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辽东凹陷东部斜坡带进行石油地质学分析,发现在其南端周缘发育多套生油层系,储层储集性能较好,形成下生上储型组合,具备了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条件.该区周围存在多个生油凹陷,区域上发育古近系、新近系和前第三系3套储盖组合,基底活动形成的断裂及区域性不整合面形成了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综合认为该区存在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
沧东凹陷斜坡带是岩性油藏和致密油藏下一步勘探的主要区带。根据成因特点将孔二段时期广泛分布的斜坡带划分为2类:继承型斜坡和反转型斜坡。在孔二段油气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2类斜坡带油气富集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斜坡带具有不同的油气空间分布特征,从斜坡低部位向斜坡高部位,继承型斜坡依次为致密油藏—岩性油藏—构造油藏,反转型斜坡依次为岩性油藏—致密油藏—构造油藏。  相似文献   

4.
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构造及沉积背景出发 ,在对现今油气分布特征及成藏条件研究的基础上 ,对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的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临南斜坡带的油气富集主要受二级断裂、构造背景、油气运移期断层的活动强度和断层的封闭开启性所控制 ,临南斜坡带多种类型的油气藏有其特定的分布规律。在平面上 ,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富集区的形成 ;纵向上 ,馆陶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边缘地层不整合面附近 ,沙河街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斜坡的断阶带内。在斜坡的边缘以稠油、超覆、不整合油气藏为主 ,斜坡中部以断块油气藏为主 ,斜坡近洼陷部位则以断鼻油气藏为主。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了临南斜坡带的两种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5.
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从构造及沉积背景出发,在对现今油气分布特征及成藏条件研究的基础上,对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的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临南斜坡带的油气富集主要受二级断裂,构造背景,油气运移期断层的活动强度和断层的封闭开启性所控制,临南斜坡带多种类型的油气藏有其特定的分布规律。在平面上,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富集区的形成;纵向上,馆陶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边缘地层不整合面附近,沙河街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斜坡的断阶带内,在斜坡的边缘以稠油,超覆,不整合油气藏为主,斜坡中部以断块油气藏为主,斜坡近洼陷部位则以断鼻油气藏为主,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了临南斜坡带的两种油气藏模式。  相似文献   

6.
由张金亮和谢俊等完成的该项研究从陆相断陷盆地斜坡带沉积、成藏条件人手,通过对岩性、电性、地震资料的解释,结合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和各种相标志对沉积相进行了综合表征,并通过对断陷湖盆斜坡带砂体储层的多源沉积动力学体系结构的分析,提出了三角洲、粗粒三角洲和滩坝等各种储集砂体的发育模式,并应用流体历史分析技术划分了油气成藏时间,开展了储集砂体中“宏观油”与包裹体中的“微观油”的精细对比,在平面上和纵向上追溯油气来源,明确了主要的生烃灶、输导体系、油气运聚条件及成藏主控因素,提出了沉积-成岩-成藏-体化模式和油气运聚演化与预测技术。  相似文献   

7.
基于典型三维地震解释结果,结合东西部构造差异特征,在福山凹陷中部识别出一个构造转换带,该构造转换带主要发育于古近纪流沙港组沉积时期,位于东西部接壤部位花场低凸起之上,转换带两侧分属为2个伸展构造体系,断层的走向和构造样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花状构造的发育表明存在区域走滑作用,与转换带的成因密切相关。构造转换带为物源入口,控制着砂体和沉积体系的运移方向和展布范围;深层反向断裂有利于油气的疏导和封存;复杂的断裂体系有利于断鼻和断块圈闭形成,同时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构造转换带具有双向油源条件,发育独特的油气成藏模式和多种油气藏类型,由此可见该转换带对油气成藏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
涠西南凹陷是南海北部湾盆地重要的富烃凹陷之一。通过开展涠西南凹陷斜阳斜坡涠洲组的油气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关系方面的研究,得出该区具有优异的成藏条件:流沙港组二段是最主要的烃源岩层,达到好~优的生油岩级别;发育多套储盖组合,其中涠三段储集砂体较为发育,储层物性好,多数为中孔中渗储层;圈闭类型主要为构造圈闭与岩性-构造圈闭,且纵向叠合性较好,是油气良好的聚集场所;沟源断裂与三角洲储集砂体的有效配置构成了高效的油气疏导体系。此外成藏要素时空匹配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油藏均沿源断裂分布;(2)距离流二段源岩越近的圈闭越有利油藏形成。在此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钻探发现了涠洲6-D中型油田,最终证实了斜阳斜坡巨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
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发现该带具有坡陡、沉积相带窄、滑脱潜山和鼻状构造发育等特点,紧邻生油洼陷,油气资源丰富,成藏条件好。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有:它源前古近系古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和自源古近系中深层油气成藏模式。古近系近岸水下扇、浊积扇砂砾岩体和下古生界古潜山碳酸岩是油气最主要的储集层,是该带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盆1井西凹陷三工河组二段(J1s2)深层特殊的坡折带高颗粒含量密度流砂体的沉积特征和优质储层形成机理,系统开展岩芯、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分析以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盆1井西凹陷三工河组二段深层高颗粒含量密度流沉积砂体包含块状含泥砾细砾岩、块状含砾粗砂岩、块状粗砂岩、块状中细砂岩、层状细砂岩和泥岩或粉砂岩等6种不同的岩性。其中,块状含砾粗砂岩、块状粗砂岩和块状中—细砂岩物性最好,发育大量的剩余粒间孔和溶蚀孔隙。由单一绿泥石组成的“黏土矿物膜”和由绿泥石和菱铁矿共同组成的“复合矿物膜”普遍发育于优质储层中,有效地抑制了石英的次生加大,使得砂体在深埋藏下原生孔隙得以保存。后期有机酸等流体的溶蚀作用对储层质量的改善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川西雷口坡组古风化壳喀斯特气藏成藏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在近期钻探中呈现出良好油气显示。为了探究其油气成藏条件,通过岩石薄片观察、有机地化分析、同位素分析等技术手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川西地区雷口坡组顶部古风化壳喀斯特气藏的成藏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并恢复其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该类型气藏具备马鞍塘组与小塘子组2套烃源层系,油气源充足;雷顶古风化壳喀斯特储层次生孔洞发育,储集性能良好;气藏生储盖组合为:马鞍塘组与小塘子组烃源岩+雷顶古风化壳喀斯特储层+上三叠统泥质盖层,匹配关系好,保存条件佳;油气在运聚过程中受印支古隆起构造带及雷顶不整合面双重控制,气藏圈闭类型为构造-地层复合型圈闭;气藏在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中三叠世末表生成岩孔隙建造期、晚三叠世中晚期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古隆起构造带形成期、燕山期古隆起构造带继承发育-油气大规模聚集期、喜马拉雅期气藏最终定型期4个重要阶段。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古风化壳喀斯特气藏成藏条件较为优越,具有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2.
在对英吉苏凹陷基本地质条件、次生孔隙的形成、成岩序列分析及成岩演化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英吉苏凹陷天然气藏的成岩演化模式,研究了英吉苏凹陷天然气的成藏机理,建立了成藏模式.结果表明:英吉苏凹陷具备了形成大中型气藏的地质条件和成藏要素.研究结论对塔里木盆地气藏分布规律的研究以及寻找新的油气资源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overview for mechanism of abnormaloverpressure generation in sedimentary basins, an insightdiscussion is made by the authors for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and generation mechanisms of abnormal overpressurein the Kuqa foreland thrust belt. The abnormal overpressurein the Kelasu structure zone west to the Kuqa forelandthrust belt was primarily distributed in Eogene to lowerCretaceous formations; structural compression and struc-tural emplacement as well as the containment of Eogenegyps-salt formation constituted the main mechanisms for thegeneration of abnormal overpressure. The abnormal over-pressure zone in the eastern Yiqikelike structure zone wasdistributed primarily in lower Jurassic Ahe Group, resultingfrom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s well as structural stressother than from under-compaction. Various distributionsand generating mechanisms have different impacts upon theformation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K-E reservoir in the Ke-lasu zone is an allochthonous abnormal overpressure system.One of the conditions for reservoir accumulation is the mi-gration of hydrocarbon (T-J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alongthe fault up to K-E reservoir and accumulated into reservoir.And this migration process was controlled by the abnormaloverpressure system in K-E reservoir. The confined abnor-mal overpressure system in the Yiqikelike structure zoneconstituted the main cause for the poor developing of dis-solved porosity in T-J reservoir, resulting in poor physicalproperty of reservoir. The poor physical property of T-J res-ervoir of Yinan 2 structure was the main cause for the ab-sence of oil accumulation, but the presence of natural gasreservoir in the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4.
以盆地构造-沉积分析为手段,研究了印支期以来川西前陆盆地与龙门山造山带的耦合关系,探讨了川西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认为龙门山造山带是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多期、多类型推覆叠加而形成的复杂地质体,因而造成川西前陆盆地经历了前陆、坳陷、再生前陆的沉积充填过程,该区盆山耦合模式主要为剖面上的前展武逆冲双重构造,平面上表现为NE构造带和近EW向的横断层;造山带和盆地的共同演化不仅形成了多套烃源岩.而且控制了油气保存与有效成藏区带.逆掩推覆带和前陆坳陷带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5.
针对宝饶复式油气藏复杂的构造及油气水分布规律 ,开展了该油气藏沉积、构造、生储盖条件及其组合关系等研究 ,认为宝饶构造带沉积储层与油气运移、构造圈闭匹配关系良好 ,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 ,是吉尔嘎郎图凹陷油气富集最为有利的构造带 ,其中 K1bt2 是油气最富集的层位 ;进一步探讨了宝饶复式油气藏油气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油气藏类型 ,认识到其油气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及断层封挡作用的影响 ,构造及岩相的复杂性导致了油气藏的多样性。据此指导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 ,实现了宝饶构造带含油连片 ,确保了油田高的滚动勘探开发综合效益 ,并为油田进一步滚动评价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秋里塔格构造带油气聚集分段性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秋里塔格构造带油气富集规律 ,对该区的油气性质及油气聚集层位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目前在该构造带东段和西段发现的油气性质差异很大 ,具有东西分段的特点 .天然气中甲烷与乙烷的含量表明 ,该构造带上的天然气都是侏罗系和三叠系天然气混合形成的 ,这对于分析东、西段成藏过程的差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秋里塔格构造带东西段储盖组合的分布层位的不同导致了油气分布层位在东西向上的差异 .构造活动的差异导致了东、西部构造圈闭形成的时期、成藏期及成藏过程都有着较大的差异 ,这也是造成该构造带油气聚集分段的重要原因 .另外 ,扩散分异作用也是造成油气聚集分段性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烃源岩的生烃史、构造运动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和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的研究,结合研究区的裂缝发育特征,综合分析了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油气成藏期.鄂尔多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早白垩世末期的构造运动.长7段泥质烃源岩在早白垩世初期开始大量生烃,对侏罗系延9段裂缝储层和三叠系延长组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以及对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显示,陕北斜坡带三叠系延长组油藏形成于早白垩世的早中期,而侏罗系延安组的油藏则形成于早白垩世末的构造抬升期,对应时间为晚白垩世早—中期.  相似文献   

18.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岩性油藏的形成与分布在宏观上受多种元素的控制,这些宏观地质控制因素包括构造带类型、沉积体系域类型、储集相类型、烃源岩条件和盆地温压条件等.根据岩性油藏的自身特点分析认为,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岩性圈闭能否成藏主要受到4大主控元素的控制,分别为岩性油藏输导通道因素、流体动力因素、储层临界物性因素、砂体封闭性因素.经研究在牛庄洼陷发现沙河街组岩性油藏具有“三元主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龙门山南段前陆冲断带内的古油气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龙门山南段地表沥青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对比不同层位中流体充注特征,结合该地区构造演化史,证实了龙门山南段冲断带内曾经存在过古油(气)藏,重塑了古油(气)藏形成和破坏的过程。研究表明,沥青主要分布于观雾山组和灯影组次生溶孔、溶洞和裂缝中;以灯影组中沥青最为发育,侧向延伸稳定,垂向充填较厚,说明研究区曾存在过古油(气)藏。晚三叠世以前,来源于松潘-甘孜海盆的油藏流体,由西向东运移充注于现今前陆冲断带内的震旦系灯影组、泥盆系和二叠系储集空间中形成古油藏;晚三叠世盆山转换时期,古油藏随着前陆盆地的快速沉降而被深埋,油裂解成气而形成古气藏;随着冲断带向前陆盆地扩展,赋存于前陆盆地内的古气藏被破坏。  相似文献   

20.
塔北轮南地区油气成因与成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塔里木轮南地区不同层位、不同部位原油烃类化学组成的剖析 ,认为该区原油至少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成因类型 ,可能存在多成藏期次 .三叠系、侏罗系原油化学组成与分布均一 ,其与轮南中西部断垒、桑塔木断垒西部奥陶系原油性质极为接近 ,以低分子量正构烷烃占优势 ,重排补身烷与重排甾烷、三环萜烷及Ts不甚发育 ,C2 3 三环萜烷为主峰 ,相对低值C2 7/C2 9甾烷等为特征 (第I类 ) ,奥陶系原油还具有中性氮化合物含量高的特征 ;以两断垒带东部石炭系、奥陶系为代表的原油以高值饱芳比、正构烷烃主峰碳后移、高含量C15 重排倍半萜与重排甾烷、低含量中性氮化合物、C2 0 三环萜烷为主峰、相对高值C2 7/C2 9甾烷、甾烷 /藿烷、Ts/ (Ts+Tm)、三环萜 /五环萜值等为特征 (第Ⅱ类 ) .轮南地区原油类型不同由主系油源不同所致 .烃类与非烃类运移指标反映奥陶系、石炭系原油具有自西而东的运移趋势 ;三叠系原油具有不太明显的由北而南的运移趋势 .烃类指标反映三叠系、侏罗系与同类型奥陶系原油间的运移分馏效应不太明显 ,其可能来自相同的烃源岩但成烃与成藏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