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语言具有文学作品语言的共性。但戏剧主要通过人物台词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加上舞台表演的需要,使戏剧语言具有了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一些特性。同样,戏剧翻译也应具有自身的特性。从戏剧语言的口语性、通俗性、动作性和人物性等方面,对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成名作《天边外》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此说明戏剧语言的这些特性是如何在戏剧翻译中得到体现的。  相似文献   

2.
金鑫 《科技信息》2009,(28):I0157-I0158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戏剧具有双重属性一舞台性和文学性,因而戏剧翻译一直是翻译理论与研究领域里一个难解的话题。本文试从语境因素入手,具体探讨戏剧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并且通过对老舍《茶馆》两个英译本中的事例进行研究和分析,尝试得出这样的结论:译者应该考虑语境因素对戏剧翻译的影响,译文不仅要忠实于原作,同时还要考虑舞台演出效果,成功的戏剧翻译应该是文学性和舞台性两者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3.
何芳 《科技信息》2011,(20):I0139-I0139
作为非言语符号因素的戏剧舞台说明具有对话性,其翻译与戏剧对话的翻译一样重要。通过分析戏剧舞台说明语言的话语性及探究舞台说明翻译的相关文献,本文作者倡导应将戏剧翻译的戏剧对话和舞台说明两项内容的翻译列为戏剧翻译的两个并列子项来对待,舞台说明翻译应是文学翻译与应用翻译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戏剧翻译不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受到的关注与研究远远落后于其他文学翻译研究,主要原因是戏剧可以被视为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同时它的本质又决定了戏剧是为了舞台表演并且由观众欣赏的表演艺术。将傅雷的"神似"学说引入舞台戏剧翻译,以戏剧的表演性为出发点,探讨了在舞台戏剧翻译过程中,以"神似"学说为指导和评价标准,再现戏剧语言特点的翻译策略与技巧。  相似文献   

5.
戏剧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同时具有文学性和舞台性。戏剧翻译的对象是身处在一个有限时空内的观众,因此,其语言要求做到简洁、准确、前后关联并且口语化。从语言生成的角度来看,戏剧语言的产生要遵循哲学家保罗.格赖斯所提出的"合作原则",符合这一原则中对语言在量、质、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戏剧翻译作为翻译研究中一项饱富特色且意义重大的一块领域,长期以来不乏众多翻译研究者的孜孜探索。戏剧翻译是文本的艺术化过程还是艺术的文本化过程一直是众研究者争论不下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对苏珊·巴斯内特等人戏剧翻译理论的梳理,重点提出“可表演性”和“可接受度”两个戏剧翻译不可回避的探索原则,将戏剧翻译的艺术和文学考量结合起来,以期为此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7.
语言风格的翻译是否成功是决定一部文学译著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对于风格翻译的二元争论有必要对文学翻译的译者"本色"和翻译活动的性质重新从哲学层次上获得新认识。译者只有从哲学思辨充分认识到"自我"风格发挥的有度性,通过风格调整的翻译策略,"动态忠信"于原作语言风格,而不是肆意"对抗"或"反叛"原作的语言风格,才能在两者之间达到语言风格的"和谐翻译"。  相似文献   

8.
译文的优劣或者说译文是否达到了翻译目的,起决定作用的就是译者是否充分发挥主体性。译者一方面要正确接受原文信息,另一方面要成功将原文信息以译文的形式传播出去,其主体性贯穿翻译行为的始终。本文就译者的主体性展开研究,并就译者主体性对译文的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结合非洲、美洲及亚洲等地口传文学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外译所涉及的翻译类型、翻译目的、翻译策略问题进行阐述,将少数民族文学翻译的目的分为"为舞台再现服务""为文化研究服务"和"为文艺研究服务"三类,并分别讨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悦 《科技信息》2013,(6):196-196
翻译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思,而且还要译出原文的语言文体风格。翻译不可能脱离文体,实际上,译文文体的得体与否正是译品质量高下的重要尺度之一。本文首先对三种基本文体—对外宣传类、政论体及文学文体分别进行分析,讨论其不同的翻译特点,其次将以文学翻译为重点,分析各文体翻译过程中的个性特点,阐明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