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杞人忧天,又简称杞忧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成语,为了正确使用它,很有必要对它的含义作一番探究.1980年版《辞源》“杞人忧天”条:《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室者.”后因称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为杞人忧天.《辞源》的解释实际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成语出处的本义,二是以本义为喻体而产生出来的比喻义,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是它的比喻义,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辞源》对成语含义的理解却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2.
摘要:赖华强先生编著的《班主任工作案例教程》,是一本为“新教育”推波助澜的好书。该书有三个亮点,即叙事研究的崭新尝试;“问题中国”的国际视野;杞人忧“师”的人文情怀。此外,《教程》还具有整体性、主体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山海经》“大荒南经”卷一五记载有“氾天之山”:“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这条文献记载的“氾天”与同书《山?贰拔魃骄本矶俺嗨鲅?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钡摹皻?天”为同一地方,为山名。上古传说中所谓的“苍梧之野”在今广西东北、湖南南部与广东西北部,那里有一座大山即九嶷山,相传舜葬于此。《淮南子》“修务训”卷一九说,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史记》“五帝本纪”也说舜“代尧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赤水在《山…  相似文献   

4.
《列子》“偃师献技”与《生经》机关木人故事有某些相似之处 ,有的学者据此认为是《列子》抄袭《生经》。本文以大量事实论证“偃师献技”是列子在战国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所独创的科学幻想寓言 ,其深层寓意是对当时墨家代表人物崇尚技巧的批判和“相非”。这篇寓言是战国初期时代的产物 ,虽与《生经》机关木人故事有某些相似之处 ,纯属巧合 ,决不能以此断定《列子》是晋人伪作  相似文献   

5.
《列子》非张谌伪作的看法,已经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但学术界仍存在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今本《列子》:“从思想体系和语言风格看,可能是晋人作品.”(《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22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魏晋人的作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42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9月第2版)关于从思想体系、思想内容看,《列子》是先秦作品而不是魏晋作品的论证,详见另文《从思想史的角度论<列子>非魏晋人所伪作》.本文专从汉语史的角度来论证<列子>非魏晋人所伪作.从语言使用方面,认为《列子》是魏晋人的作品,持这种看法的人虽有一些,但迄今为止,较为完整的论述这一问题的文章还只有杨伯峻的《从汉语史的角度来鉴定中国古籍写作年代的一个实例—<列子>著述年代考》,此文最初发表于《新建设》杂志1956年7月号,后收入杨伯峻《列子集释》附录“辨伪文字辑略”中.持从语言使用上看《列子》可能是魏晋人作品的看法的人,大抵都本自杨伯峻的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6.
“杞人”忧地──中国土地忧思录WorriesontheLandinChina¥//潘熙宁(江西九江市委办公室,九江332000)土地:中国并不富裕每个中国人,从小踏进校门的时候,教师和书本就会告诉他:“我国地大物博”,有多少多少“世界第一”等等,似乎...  相似文献   

7.
“物化”是我国古代美学独特的范畴,最早发端于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包容关系并把它作为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基本上是先秦时期“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如《达生》篇所说:“灵台者,天之在人中者也。”《庚桑楚》篇郭象注:“灵台,心也。”,意谓人心中包含着天地自然,突出了“天”的自然含义。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认为必须通过“物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观点多认为“风”是民间歌谣,可是“风谣”说如果成立,那么先秦时期就曾出现过一个从人人会作诗(“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到无人会作诗(“《诗》亡”说)的怪现象。同时,两汉以来曾进行过多次“采风”,可是所采到的民歌却无法与“国风”相比。这并不是劳动人民的文化素质愈来愈低,而是“风”根本就不是什么民间歌谣,其实质是“巫风”。或者说,巫是先泰时期的诗人歌手,风是“巫歌。” 文章首先通过对《易经》中古歌谣与《楚辞》的作者皆为巫的考证,论证出《诗经》的作者亦是巫。其次,《礼记》:“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其中“民”在此指臣,引伸为诸侯;“风”指“歌舞为巫觋之风俗”。由于列国的巫觋歌舞之风体现了礼乐制度,所以在礼坏乐崩之际引起了周天子的极度重视,从而所陈之“诗”即是巫觋歌舞时所唱的乐诗。其三,探讨了“省风作乐”的实质与“诗不能作”的原因。最后揭示了巫风中的“性”文化,“郑声淫”等是巫风中性文化的产物。并探讨出孔子“乐正”并不是删诗而是修正或订正诗,即将诗中的“淫声”之处改正过来,使之符合礼教。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在强调“言志”说的同时,也开始涉及到性情的问题,如庄子说:“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庄子·马蹄》荀子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在荀子看来,性情是一种自然本能,所谓“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情者,性之质也”。(《荀子·正名》他还多次论述到,美的要求是出自人的性情的一种本能欲望:“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性恶》  相似文献   

10.
《诗人玉屑》卷十七引《西清诗话》:宋欧阳修(《高斋诗话》说是苏轼)见到王安石诗有“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之句,觉得好笑。因“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所以他同王安石开了个玩笑,在他的诗稿上戏批了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但王安石并不服气,他以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自己辩护,反过来责怪欧阳修“不学之过”。可见王安石是把“秋菊之落英”的“落”理解为飘落、掉落的。  相似文献   

11.
唐代白居易《西凉伎诗》云:“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金镀”描写艺伎化妆的情景。后有钱塘诗人章孝标几次考进士不中,大雪天出游解  相似文献   

12.
孙应鳌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明代贵州工学的举旗人。他继承了工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以心为宇宙的本原。他借谈《易经》发挥说:“《易》者何也?以著天地万物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理妙于人心,故《易》著天地万物之理以明心也。”’他强调,此《易》之理,“非得自外,得自我也”,是我心生而具有的。这个理,是大地万物的本原.“天地得《易》以清以宁,万物得《易》以生以还,吾人得《易》,上下四方,往古来今,罔不毕臻”。[1]王学以自我的、精神性的心为宇宙本体,以为万万万物都不过是我心的意念,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相似文献   

13.
《仪礼·射礼》记载了古代定期举办射箭比赛大会的情况。但长期以来,该文似未引起研究者应有的重视。其实,射礼并不只是一种纯粹的射艺,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正如《礼记·射义》所说,“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者,莫若射”。本文拟对射礼的起源、流变及其文化内涵作些考察,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是正。一射礼来源于古代的狩猎活动。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原始社会,狩猎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尸子》载:“庖牺氏之世,天  相似文献   

14.
湖南女诗人杨亚杰20余年来一直默默坚守着诗歌圣坛,先后出版了诗集《赶路人》、《折扇》和《三只眼的歌》。她最近出版的《三只眼的歌》标示出她诗歌内容的深化和风格的转变,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独创性。其诗歌逐渐融入诗人生命的本真状态,成为一种朴素而带有诗性的生活方式,于是就有了从有意而为之的刻意“抒情”到自然而然的随意“书写”,从匆匆“赶路”的激情奔涌到俯仰宇宙的从容表达。  相似文献   

15.
一、小引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纪年世系,以《绍兴县志资料》所载《绍兴大禹后裔姒氏(世系)谱》考之,“越王勾践世家”的世代数字有差误,前在有关绍氏姒氏世系考中,对《史》笔之失,已经作过订正了。而绍兴姒氏世系谱,经与山东曲阜孔氏家族世系的印证,可称信谱,也不须多说了。现在再以《春秋左传》记载的杞桓公嗣位称“子”又称“伯”,最后称“公”之辈次考及在位年代数据考,以证《史记·陈杞世家》之两误。  相似文献   

16.
列子一书,唐柳子厚已怀疑其为。观洌子目录,汉刘向之序言,列子乃向所汇纂,而字书错误,向已言其“书多外书,少章乱布,在诸篇中,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则刘向校雠 时,当有一番审定,故有“皆以杀青,书可缮写”,之语。又谓:穆王汤问二篇,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语;力命篇一推分命,杨朱 篇唯贵放逸;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之书。则列子非出一家之手,可知。而首篇天瑞即曰:“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乃称“子”。考古书之称于某者,如墨之称王墨子论语之称子曰:“多半为门弟子或后人所纂述。列子恐亦如是,非列御寇所自著也明矣。 唐柳子厚辩列子曰…  相似文献   

17.
“床(牀)”,历来字书、词书和古注的解释大致有四:一为坐卧之具。如《说文》:“安身之几坐也。”《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广雅·释器》:“栖谓之床。”《广韵》:“箦也。”(箦亦床也)二为井干或井栏。一般皆引古乐府《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床”为证,诗词中多作“银床”或“玉床”。三为“凡安置器物者,多名曰床。如笔床、琴床、茶床、印床。”(见《中华大字典》)四为“凡荐居物下者,多谓之床,如乘齿牙之骨曰牙床,产朱砂之白石曰牙床。”(同上书)此义新版《辞源》改训为“底部”,增补“河床”、“矿床”二例。  相似文献   

18.
“无我之境”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无我”,在“无我”“有我”的背后总是有一个“我”——诗人的自我意识存在;诗人的自我意识分为理智的自我意识和情感的自我意识两种;而且在具体的条件下,二者总是处于矛盾斗争之中:“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都是这两种自我意识由冲突到平衡而最终谁占主导地位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楚辞》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和他的后学的作品集。内中记录了不少动、植物。由于些注释者对之缺乏研究和查证,谬误屡见不鲜。这里举例来谈,欲有助注释的订正。“纫秋兰以为佩。”(《离骚》)“秋兰”的“兰”即“泽兰”,菊科,多年生草本。秋季开花,花白色。常生于山坡草丛中,茎、叶含芳香油,为香料。  相似文献   

20.
民俗的衰变与道德的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风日下 ,人心不古。”翻开历史 ,每当社会发生急剧变革时 ,社会舆论常常会发生类似的慨叹。“世风”是指社会风气 ,风俗习惯 ;“人心”即人的道德价值观念 ;就是说风俗变得一天不如一天 ,人的道德品质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好了。对此 ,清末民初的一些志书颇多记载。如民国二十三年《万全县志》的编修者就十分沉重地写道 :民国以后 ,“世风日下 ,道德心渐逊于前 ,甚至一切旧观念渐渐崩溃 ,新者多无正轨 ,以致人皆徘徊岐路 ,无所依循 ,邪说乘之 ,每易惑人 ,前途茫茫 ,危险殊甚也。”〔1〕再如民国二十四年《续修临沂县志·礼俗》:“乃至欧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